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从西周起就开始了权力监督问题的理论探讨,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有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的尝试。随着朝代的更换,这一制度在不断的充实与发展,逐渐完善。……秦汉处于中国封建官僚体制初创时期,各项制度均在尝试建设之中,这一时期有了大量的有关机构设置、取官管理的行政法规……这些法律内容为汉朝所继承。……唐宋时期有关“监督”的法律规范已经相对完备。明清时期的“监督”法律规范更加丰富完备,除在基本法典中涉及行政监督的内容之外,两个时期均仿唐朝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明有《大明会典》、《正德会典》,《万历会典》;清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五部会典,后在光绪朝总汇为《大清会典》。为了明确中央行政各都院的办事规则,清时还制定了六部则例,对中央行政详加规范。明清时期的考课监察立法也日益完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权力监督与西方近代权力制衡本质上的不同。
材料一 中国古代从西周起就开始了权力监督问题的理论探讨,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有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的尝试。随着朝代的更换,这一制度在不断的充实与发展,逐渐完善。……秦汉处于中国封建官僚体制初创时期,各项制度均在尝试建设之中,这一时期有了大量的有关机构设置、取官管理的行政法规……这些法律内容为汉朝所继承。……唐宋时期有关“监督”的法律规范已经相对完备。明清时期的“监督”法律规范更加丰富完备,除在基本法典中涉及行政监督的内容之外,两个时期均仿唐朝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明有《大明会典》、《正德会典》,《万历会典》;清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五部会典,后在光绪朝总汇为《大清会典》。为了明确中央行政各都院的办事规则,清时还制定了六部则例,对中央行政详加规范。明清时期的考课监察立法也日益完善。
——整理自孙季萍《中国古代权力监督制度评析》
材料二 权力制衡在近代成为一种民主政治的法治原则,应当归功于启蒙思想家的努力。孟德斯鸠及其他思想家将权力制衡的基本理论归结为两个基本思想: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道德约束不了权力,权力只有用权力来约束。近代以来西方法治的发展,在严格意义上就是这两个基本思想的外化。严格意义上,近现代法治史,就是一部权力约束和制衡史。而全部近现代法治史都证明了一个基本事实: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腐败,权力只有用权力来约束。——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权力监督与西方近代权力制衡本质上的不同。
2.
材料 1942年5月,苏联和英国签订《苏英同盟合作互助条约》,缔约双方保证在对德国以及对伙同德国进行侵略战争行动的欧洲国家作战中,彼此给予军事及其他各种援助与支持;绝不与德国或伙同德国进行侵略战争行动的任何欧洲国家进行谈判或缔结停战协定或和平条约;缔约双方顾及每一方的安全利益,同意在再建和平以后,密切友好合作,以组织欧洲的安全与经济繁荣;遵照绝不为自身追求领土扩张及绝不干涉他国内政的两项原则而行动;绝不缔结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同盟,或参加反对另一方的任何集团;在战后互相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1)根据材料,概括《苏英同盟合作互助条约》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签订《苏英同盟合作互助条约》的意义。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1)根据材料,概括《苏英同盟合作互助条约》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签订《苏英同盟合作互助条约》的意义。
3.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19年1月,战胜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会,处理一战的遗留问题,德国等战败国未被允许参会。5月,《凡尔赛和约》草案传到德国后,全国上下群情激奋,柏林等地举行了抗议示威;艾伯特总统、谢德曼总理等人,都以激烈的词句抨击和约。
但是,鉴于战败国的处境,德国还是同意接受大部分条款,同时提出加入国际联盟、公正调查战争责任及修改和约等要求。战胜国出于私利,拒绝德国的所有要求,还限其在5天内必须作出答复,否则将诉诸武力。6月,德国政府最终被迫签署和约。签约后,德国许多报纸都在第一版加上了表示哀悼的黑色镶边,并号召准备复仇。
——摘编自郑寅达《德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针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的诉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影响。
材料1919年1月,战胜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会,处理一战的遗留问题,德国等战败国未被允许参会。5月,《凡尔赛和约》草案传到德国后,全国上下群情激奋,柏林等地举行了抗议示威;艾伯特总统、谢德曼总理等人,都以激烈的词句抨击和约。
但是,鉴于战败国的处境,德国还是同意接受大部分条款,同时提出加入国际联盟、公正调查战争责任及修改和约等要求。战胜国出于私利,拒绝德国的所有要求,还限其在5天内必须作出答复,否则将诉诸武力。6月,德国政府最终被迫签署和约。签约后,德国许多报纸都在第一版加上了表示哀悼的黑色镶边,并号召准备复仇。
——摘编自郑寅达《德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针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的诉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影响。
2.论述题- (共1题)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19年大事记
材料:1919年大事记
时间 | 事件 |
1月18日 | 中国代表顾维钓在巴黎和会上明确提出“山东是中国领土,战败国德国应将其山东的一切权利直接交还中国”。 |
2月28日 | 南北和平五次会议召开和谈陷于僵局。 |
3月31日 | 陈毅、李富春等26人赴法勤工俭学。 |
4月6日 | 《每周评论》刊载《共产党宣言》的部分文章。 |
5月2日 |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来华讲学。 |
5月4日 | 北京大学学生向天安门广场集中时和警方发生冲突,从而爆发举世闻名的五四运动。 |
6月3—7日 | 上海、天津、南京等地发生罢工、罢市、罢课声援五四运动 |
7月6日 | 张作霖借日军力量称霸东三省。 |
8月 | 中国试制成功第一架水上飞机—“甲型一号”。 |
9月 | 李大钊在本月出版的《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完整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
9月25日 | 张伯苓创办的私立南开大学开学。 |
1月12日 | 日本人制造“台江事件”,北京政府外交部向日本驻华公使发出抗议照会。 |
本年 | 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女性流行一种短衣长裤的着衣时尚,服装逐渐西化。 |
——据吴晓波《跌荡一百年》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解读上表中的主要历史现象。(要求:从材料中提取一个历史现象进行解读,须全面准确,史论结合。)3.单选题- (共18题)
5.
梭伦说:“我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未曾剥夺他们的荣誉,也未曾给予过多的尊荣,权势之士因为财富遭受嫉妒,我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危厄,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这样做的结果是
A.完全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 |
B.促进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
C.彻底化解了雅典的社会矛盾 |
D.使雅典平民牢牢掌握了城邦的统治权 |
6.
如果道路因水灾或其他变故而毁坏时,邻近该道路的土地所有者,应该在道路未修复前任他人在自己土地上行走。罗马法这一规定反映了
A.法律制度有重大缺陷 |
B.个人权益无关紧要 |
C.公共利益高于个人权益 |
D.奴隶主特权受保障 |
7.
麦迪逊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从严格意义上讲既不是国家宪法,也不是联邦宪法,而是二者的结合”。这种认识主要基于该宪法
A.构建了三权分立的中央政府 |
B.协调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间的权力分配 |
C.达成了南方黑奴计算人口总数的方案 |
D.调和了大州与小州关于国会席位的矛盾 |
8.
有学者指出:“普鲁土完成了德意志帝国重新统一的历史任务,又收服了德国的资产阶级,从而改变了他们对美国式宪政的偏好和追求,甘心接受普鲁士式的宪政安排。”下列对“普鲁士式的宪政”解读正确的是
A.德意志帝国皇帝自然担任联邦议会议长 |
B.宰相要对皇帝和联邦议会负责 |
C.由普选产生的帝国议会拥有较大决策权 |
D.首相在内阁中拥有绝对的权力 |
9.
1832年,英国工业家佛莱尔说:“50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的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因为那时我们几乎完全为国内消费而生产……现在却大不相同了。”材料反映出当时
A.英国尚未建立民主制 |
B.工业资产阶级没有权力 |
C.责任内阁制开始出现 |
D.工业革命推动议会改革 |
11.
恩格斯在1894年11月深刻地指出:“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给了古老的帝国以致命的打击。”然而,这场战争也毫无疑问地成为中国历史命运的分水岭。对“分水岭”含义理解正确的是,这场战争
A.加快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
B.是中华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
C.中断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
D.彻底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 |
12.
《卿云曲》曾被选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为:“卿云烂兮,漫漫兮,明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简短的歌词颂扬了辛亥革命
A.结束君主专制制度的伟大功绩 |
B.使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的巨大成就 |
C.推动社会生活习俗的迅速进步 |
D.涌现出了许多拥有爱国精神的仁人志士 |
13.
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以下是反映中国近现代四个不同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的主题词,1894—1912:推翻帝制,走向共和;1921—1935:□□□□,□□□□;1949—1956:民族独立,获得新生;1978—2013: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其中1921—1935年应该是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
B.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
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
D.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
14.
巴黎公社能够赶跑卖国的反动政府,但没能抵抗住被赶跑政府的反攻。其根本原因是
A.巴黎公社革命的措施存在着重大缺陷 |
B.无产阶级缺乏经验,无法取得胜利 |
C.工业革命进程受阻,经济发展缓慢 |
D.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不具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 |
15.
中国代表团参加这次会议的总方针是:争取扩大世界和平统一战线,促进民族独立运动,并为建立和加强我国同亚非国家的关系创造条件,力求会议取得成功。这次会议是
A.巴黎和会 |
B.日内瓦会议 |
C.万隆会议 |
D.雅尔塔会议 |
16.
它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给美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创伤。它是美国冷战策略上的重大失误,极大地改变了冷战的态势。这场战争是
A.朝鲜战争 |
B.越南战争 |
C.海湾战争 |
D.阿富汗战争 |
17.
亚投行自2015年12月成立以来,辐射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并且先后于2017年3月、5月和6月三次启动吸收新成员程序,亚投行成员已从成立时的57个迅速增大到80个,成员遍布全球五大洲,包含了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这表明
A.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终结 |
B.多极化的世界进一步发展 |
C.布雷顿森林体系受到冲击 |
D.国际经济新格局已经形成 |
18.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某高一学生在历史课后整理了一幅知识结构图,该生整理的历史知识的主题是


A.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
B.新兴力量的崛起 |
C.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
D.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
20.
“英国不想为捷克牺牲一兵一卒,英国同意任何合理的解决办法,只要不用武力。”下列哪一事件体现了这一主张?
A.《慕尼黑协定》的签署 | B.《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
C.《四国条约》的签订 | D.《大西洋宪章》的发布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