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政治民主化、法治化是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努力追求的目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反映了秦朝哪一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它有怎样的特点?
材料二:(德意志帝国)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明朝)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然而它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其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内阁与明代中国内阁的异同。
材料三:世界近现代著名宪法产生发展示意图

(3)根据材料三,提炼出一个关于世界近现代政治制度发展趋势的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主题鲜明,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材料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反映了秦朝哪一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它有怎样的特点?
材料二:(德意志帝国)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明朝)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然而它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其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内阁与明代中国内阁的异同。
材料三:世界近现代著名宪法产生发展示意图

(3)根据材料三,提炼出一个关于世界近现代政治制度发展趋势的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主题鲜明,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2.
小小护照变迁史,折射中国“大飞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叶之前,由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外国人是不允许进入中国内地进行旅游考察等活动的。《天津条约》之后,内地游历才逐步向外国人开放,并逐渐形成了游历护照管理制度。——据史料记载,江苏的镇江关宣统二年一年盖印签发的外国人游历护照有208张;内陆的九江关光绪三十三年一年签发了66张,而陕西洋务局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并未发过游历过境洋人护照。
——摘编自徐佳峰《浅析晚清外国人游历护照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开放外国人进入内地游历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游历护照管理制度起到怎样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中国公民因私普通护照主要版本变化情况统计表

(2)根据材料二,概括50年代中国护照签发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样特点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分析80年与70年代相比,中国护照签发有什么样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新中国迎来了公民因私出国的第一个高潮”的原因。
材料一:19世纪中叶之前,由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外国人是不允许进入中国内地进行旅游考察等活动的。《天津条约》之后,内地游历才逐步向外国人开放,并逐渐形成了游历护照管理制度。——据史料记载,江苏的镇江关宣统二年一年盖印签发的外国人游历护照有208张;内陆的九江关光绪三十三年一年签发了66张,而陕西洋务局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并未发过游历过境洋人护照。
——摘编自徐佳峰《浅析晚清外国人游历护照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开放外国人进入内地游历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游历护照管理制度起到怎样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中国公民因私普通护照主要版本变化情况统计表

(2)根据材料二,概括50年代中国护照签发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样特点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分析80年与70年代相比,中国护照签发有什么样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新中国迎来了公民因私出国的第一个高潮”的原因。
2.单选题- (共18题)
3.
最初,执政官由贵族议会任用,贵族形成对执政官的垄断;梭伦时代,规定财产最多和次多的两个等级均可当选执政官;克里斯提尼时代,执政官的来源扩大到第三个、第四个等级。这反映出
A.执政官权力弱化趋向 |
B.雅典阶级结构的变化 |
C.执政官的日趋平民化 |
D.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 |
4.
帝国初年,地中海已成了帝国的内湖,地中海各地之间的交通畅通无阻,海上航路、内陆河道、陆上通道和古老商道都成了内外贸易的动脉,商旅往来,络绎不绝。”材料中的“帝国”是
A.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
B.亚历山大帝国 |
C.阿拉伯帝国 |
D.罗马帝国 |
6.
“美国在欧洲文明的基础上独创性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之路,将世界第一强国的位置占据了一个多世纪。”下列符合美国“独创性的发展之路”是
A.建立“三权分立”制度 |
B.积极进行海外殖民扩张 |
C.制定科技兴国发展战略 |
D.积极发展了外向型经济 |
7.
《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59个席位中,第一大邦普鲁士占有17席,第二大邦巴伐利亚占有6席,其他邦4席、3席、1席不等;只需14票反对,法案就被否定。这表明,在统一后的德国
A.皇帝主宰着联邦议会 |
B.大邦小邦利益得以平衡 |
C.普鲁士居于领导地位 |
D.容克贵族掌握国家实权 |
10.
下图是近代中国漫画家张漾兮1945年发表的漫画《小距离》,据此可知作者

团结谈判

团结谈判
A.谴责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 |
B.揭露了国共两党的矛盾与斗争 |
C.讽刺了民主党派的和平迷梦 |
D.赞赏了蒋介石团结抗日的努力 |
12.
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都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有关 |
B.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运动 |
C.都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支持 |
D.发起者都是先进知识分子 |
14.
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开始于1851年,考试题目出自《圣经》,不考儒家经典。1861年,将中国古代典籍纳入考试内容。洪仁玕主政时期,孔子在太平天国有了一席之地。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政权 |
B.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
C.反孔遭到儒生的强烈抵制 |
D.《资政新篇》未真正实行 |
15.
当代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写道:“它使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戊戌变法 |
B.辛亥革命 |
C.新文化运动 |
D.五四运动 |
16.
下图是1949年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名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
17.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强调说:英国人不该对香港的回归耿耿于怀,她称赞邓小平的构想是“最富天才的创造。”这一“天才的创造”是指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 |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D.“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
18.
有记者报道某次会议时,写道:周恩来的演讲提出,大家应“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他的通情达理、心平气和,化解了演讲前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攻击。该次会议
A.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
B.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D.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
19.
某一时期,中国国民党在政策纲领中陆续写进“徐谋劳资间地位之平等”、“确认妇女与男子地位之平等”、“徐谋地主间地位之平等”等保障“人民”权益等内容。这些政策
A.反映国民党肯定社会主义制度 |
B.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有相似之处 |
C.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D.表明国民党放弃西方现代化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