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就在清政府正式对日本宣战的同一天,明治天皇睦仁也针锋相对的颁布了宣战诏书,其中声称:“朝鲜乃帝国首先启发使就与列国为伍之独立国……帝国于是劝朝鲜以厘革其秕政朝鲜虽已允诺,清国始终暗中百计妨碍……列派大兵于韩土,要击我舰于韩海,狂妄已极。”并称开战原因在于“使朝鲜永免祸乱”“维持东洋全局之平和”等。日本在战争期间对国际舆论的拉拢和利用,甚至不惜使用金钱收买欺骗等卑劣的手段。但我几乎看遍了甲午战争期间所有《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大报媒,没有看到一篇中国官方或者个人主动提供给美国公众阅读的资料。战争爆发伊始,很多西方媒体向中日两国同时提交了随军采访申请,然而与日本政府主动邀请记者随军采访不同,清政府在整个战争期间,不允许国内外记者随行采访。
当时许多西方媒体有关甲午战争的报道,被美化成了大和民族主导下的“文明之战”,1894年8月12日出版的英国《每日新闻报》露骨地评论道:“中国和日本分别代表着封闭与开放两股势力,西方国家之间会更亲近日本。”
——据张晓玮、张鹏《甲午战争爆发前夕的中日危机公关》等
根据材料,就中日两国在舆论宣传上的做法,取一个或几个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材料
就在清政府正式对日本宣战的同一天,明治天皇睦仁也针锋相对的颁布了宣战诏书,其中声称:“朝鲜乃帝国首先启发使就与列国为伍之独立国……帝国于是劝朝鲜以厘革其秕政朝鲜虽已允诺,清国始终暗中百计妨碍……列派大兵于韩土,要击我舰于韩海,狂妄已极。”并称开战原因在于“使朝鲜永免祸乱”“维持东洋全局之平和”等。日本在战争期间对国际舆论的拉拢和利用,甚至不惜使用金钱收买欺骗等卑劣的手段。但我几乎看遍了甲午战争期间所有《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大报媒,没有看到一篇中国官方或者个人主动提供给美国公众阅读的资料。战争爆发伊始,很多西方媒体向中日两国同时提交了随军采访申请,然而与日本政府主动邀请记者随军采访不同,清政府在整个战争期间,不允许国内外记者随行采访。
当时许多西方媒体有关甲午战争的报道,被美化成了大和民族主导下的“文明之战”,1894年8月12日出版的英国《每日新闻报》露骨地评论道:“中国和日本分别代表着封闭与开放两股势力,西方国家之间会更亲近日本。”
——据张晓玮、张鹏《甲午战争爆发前夕的中日危机公关》等
根据材料,就中日两国在舆论宣传上的做法,取一个或几个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一个美国人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对于美国这样具有多样性的***
——刘福明《中国梦》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冷战对美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美国调整与中国关系的原因。
(3)材料三表明了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一
有一个美国人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对于美国这样具有多样性的***
——刘福明《中国梦》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冷战对美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美国调整与中国关系的原因。
(3)材料三表明了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从清朝建立到戊戌变法之前,清朝的中央军事机构有过微调,也有过改革的探索,但没有根本的变化。直到“清末新政”时期,中央军事机构改革才真正展开。中央军事机构各部门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将单一的兵部一化为三,形成了陆军部、海军部、军咨府三位一体的新的中央军事机构。各机构内部也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实现了中央军事机构对军队建设、管理和指挥能力的提高,并且对其后的中国军事机构改革、对中国的政局都有一定的影响。这一改革标志着中国军事近代化从“器物领域扩展到“制度”领域,是从军队基层层面到国家中枢层面的一次升华。
——摘编自张麟《清末新政时期中央军事机构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中央军事机构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清末中央军事机构改革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材料
从清朝建立到戊戌变法之前,清朝的中央军事机构有过微调,也有过改革的探索,但没有根本的变化。直到“清末新政”时期,中央军事机构改革才真正展开。中央军事机构各部门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将单一的兵部一化为三,形成了陆军部、海军部、军咨府三位一体的新的中央军事机构。各机构内部也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实现了中央军事机构对军队建设、管理和指挥能力的提高,并且对其后的中国军事机构改革、对中国的政局都有一定的影响。这一改革标志着中国军事近代化从“器物领域扩展到“制度”领域,是从军队基层层面到国家中枢层面的一次升华。
——摘编自张麟《清末新政时期中央军事机构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中央军事机构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清末中央军事机构改革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4.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向国际联盟求助。国联派出的调查团于1932年10月提交了一份报告,提出这样一种解决办法: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利益,将“满洲”变成在中国主权范围内但又在日本管辖下的自治国。1933年2月25日,国联正式通过了这份报告。但是第二个月日本就退出了国联。这是对国际联盟和旨在维护现状的整个外交结构的第一次沉重打击。日本毫不费力就获得了大片富饶的新领地,这对德国和意大利的修正主义领导人也起了作用——满洲事件引发了一连串的侵略并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
——《开罗宣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满洲事件”的含义。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满洲事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开罗宣言》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向国际联盟求助。国联派出的调查团于1932年10月提交了一份报告,提出这样一种解决办法: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利益,将“满洲”变成在中国主权范围内但又在日本管辖下的自治国。1933年2月25日,国联正式通过了这份报告。但是第二个月日本就退出了国联。这是对国际联盟和旨在维护现状的整个外交结构的第一次沉重打击。日本毫不费力就获得了大片富饶的新领地,这对德国和意大利的修正主义领导人也起了作用——满洲事件引发了一连串的侵略并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
——《开罗宣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满洲事件”的含义。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满洲事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开罗宣言》的历史意义。
2.单选题- (共18题)
5.
在梭伦改革期间,对财产的限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最初的土地财富范围的限制扩展到非土地财产范围的限制,进而导致贵族权力进一步削弱。这种现象
A.违背梭伦改革初衷 |
B.铲除旧贵族政治特权 |
C.使民主范围扩大 |
D.导致雅典走向衰落 |
6.
古代希腊在设立陪审法庭时,陪审员由拈阄法从公民中选出来与法官组成的法庭,案件审理最终由陪审员与法官按照多数人的意见作出裁决。这种做法
A.导致司法审判的历史性倒退 |
B.是民主精神在司法领域的体现 |
C.彻底摆脱了贵族势力的影响 |
D.防止了雅典司法审判出现错误 |
7.
古罗马皇帝查士丁尼所著的《法学阶梯》中说:“做一切想做之事的自然权利,以受法律禁止或强力阻碍为限。”这说明在当时罗马
A.公民合法权益受到法律的削弱 |
B.他人或者社会的合法利益受到保护 |
C.公民利益必须让位于国家利益 |
D.法律注重维护罗马皇帝的绝对权威 |
8.
为了保护已有的利益,费城制宪会议的各州代表(和他们所代表的不同的利益集团)必须建立一种高于各自利益的公共利益,并建立一种高于各自权威的公共权威来贯彻公共利益。由此,制宪会议的各州代表主张
A.实施共和主义的分权原则 |
B.创造基于各自利益的绝对权威 |
C.建立地方服从中央的政体 |
D.建立有效和有限的联邦政府 |
9.
(题文)1881年德国首相俾斯麦提出《工伤事故保险法》,11月以“皇帝诏书”的形式颁布,遭到国会的反对,未能通过;1882年经过修改后提交国会,仍遭反对,直到1884年7月,《工伤事故保险法》才正式生效。这体现了
A.立法权对行政权有一定制约 |
B.皇帝和首相权力受到宪法约束 |
C.国会处于国家权力中心位置 |
D.立宪政体下皇帝权力名存实亡 |
10.
李剑农在论及鸦片战争时说:“此次的战争,表面上是因禁止鸦片问题而起,是中英两国的战争,然就战争的真正意义来说,可称为中西文化的冲突。因为中西人士对于国家政治及一切社会生活的观念完全不同,所以才生出许多不易解决的纠纷问题来。”这段话揭示了鸦片战争的爆发缘于
A.中西方政治制度的不同 |
B.中西方生活方式的不同 |
C.中西方文化冲突的结果 |
D.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因素 |
11.
下表可以说明当时下表-1866年清朝的满汉官员比例变化表
A. 中国社会性质已发生改变
B. 汉族地主势力兴起
C. 满汉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
D.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年代 | 满汉总督比 | 满汉巡抚比 |
1840年 | 1:0.75 | 1:2.3 |
1866年 | 1:6.5 | 1:12 |
A. 中国社会性质已发生改变
B. 汉族地主势力兴起
C. 满汉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
D.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12.
1927年是中国革命道路转变的重要一年,中共对革命的领导权由开始在“左派国民党旗帜下”进行,转变为“党的主要口号就是苏维埃”。这一变化
A.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 |
B.是中国共产党对俄国革命道路的照搬 |
C.纠正了中国共产党组织思想混乱状况 |
D.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
13.
1937年3月,国民政府派孔祥熙赴欧,一是庆贺英王加冕,二是与欧洲诸国签定了一系列借款合同,并订购了大批军火。孔祥熙还利用外交手段,期望建立太平洋国家互不侵犯及互助协定。孔祥熙的外交活动
A.为了讨好英国提升国民政府形象 |
B.订购大量军火为了剿灭共产党 |
C.表明国民政府积极应对日本侵略 |
D.加速了四大家族控制全国经济 |
14.
1948年11月,***亲笔写下《中原我军占领南阳》的著名电文,指出我军“在所有的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繁叶茂了”。这一电文表明
A.中央决定从中原地区进行战略反攻 |
B.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做了充分准备 |
C.中原全境解放,解放战争进程加快 |
D.中原地区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 |
15.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1844年6月4日,德国西里西亚欧根山麓两个纺织村镇爆发了纺织工人反对资本家剥削和压迫的自发起义。起义导火线是争取提高工资被拒绝,起义工人扩大到3000人,工人们发出了反对私有制的呼声。这表明
A.马克思主义思想对德国影响最大 |
B.它是无产阶级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 |
C.工人运动目标的政治性与经济性交织 |
D.它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正确性 |
16.
1917年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颁布《土地法令》,把地主的田庄及一切皇室、修道院和教堂的土地,连同耕畜、农具等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这一举措
A.标志着十月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 |
B.使临时政府赢得了农民的支持 |
C.有利于俄国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 |
D.建立了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度 |
17.
列宁曾指出:“凡是居民生活习惯特点或民族成分不同的国内的各个区域,都应该享有广泛的自我管理和自治,其机构则用普遍、平等、秘密的投票方式来建立。”这可为我国下列哪一制度的实施提供理论借鉴
A.“一国两制”构想 |
B.村民自治制度 |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D.经济特区制度 |
18.
下表反映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情况表
新中国成立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情况表
阶段 | 时间 | 人数 |
第一阶段 | 1950—1953年 | 1708名 |
第二阶段 | 1954—1956年 | 5853名 |
第三阶段 | 1957—1958年 | 1654名 |
第四阶段 | 1959—1965年 | 很少 |
A.对外交流受到国家关系的影响 |
B.苏联支持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
C.派遣留学生是落实“一边倒”政策 |
D.世界格局转换影响对外交流 |
19.
据下表可知,当时我国下表新中国成立后参加的国际会议(组织、公约)情况
中国参加的国际会议(组织、公约) | 特点 |
1949年11—12月,中国政府在北京主办并参加了亚澳工会代表会议 | 新中国参加的第一次国际会议 |
1950年5月,中国宣布加入万国邮政联盟 | 新中国参加的第一个国际组织 |
1952年,中国宣布加入《关于禁止使用毒气或类似毒品及细菌方法作战的议定书》 | 新中国参加的第一个国际公约 |
A.实行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
B.外交政策原则性灵活性并存 |
C.打破了“一边倒”方针的束缚 |
D.积极为加入联合国做准备 |
20.
下图是1947年美国人以马歇尔计划(MarshallPlan)为题材创作的漫画。对该漫画寓意解读最准确的是


A.冷战政策的效果较明显 |
B.欧洲复兴的希望在美国 |
C.美国意图控制和利用西欧 |
D.两极格局激化集团内部矛盾 |
21.
20世纪70年代,随着欧洲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一方面在维护美欧联盟的前提下,增强西欧的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通过北约,通过美国在西欧的驻军和核武器来“保护”西欧安全。这说明了
A.西欧与美国之间既依赖又竞争 |
B.西欧与美国之间结成军事同盟 |
C.西欧国家已彻底摆脱美国控制 |
D.美国在西欧的政治地位已丧失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