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和抗争中不断走向觉醒和团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我们要知道,在当年,一个国家落后,不仅仅会招致侵略,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国人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的淡薄。关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要拿1895年的公车上书运动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略做比较,就可以明了其中原委。……(前者)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反响。……(而后者)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员卷入其中。不仅其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其影响也大得太多了
——杨奎松《何谓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材料三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地方,无论他是哪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途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超越公车上书运动的主要表现。
(3)据材料三,指出民族团结在抗战时期呈现的新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主要因素。
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我们要知道,在当年,一个国家落后,不仅仅会招致侵略,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国人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的淡薄。关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要拿1895年的公车上书运动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略做比较,就可以明了其中原委。……(前者)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反响。……(而后者)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员卷入其中。不仅其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其影响也大得太多了
——杨奎松《何谓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材料三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地方,无论他是哪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途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超越公车上书运动的主要表现。
(3)据材料三,指出民族团结在抗战时期呈现的新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主要因素。
2.单选题- (共20题)
3.
在古希腊的一些城邦,“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里,而是在多数人手里”,每个公民是统治者也可以是被统治者,这反映出其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
A.小国寡民 |
B.所有人都有投票权 |
C.主权在民 |
D.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
4.
若某人非法杀死另一个人的奴隶或牲畜,应当以去年奴隶与该牲畜的最高价格赔偿受损害人;若某人非法损坏了另一个人的物品,应以近三年该物品的最高价赔偿之。这说明罗马法
A.内容丰富翔实,应用性强 |
B.涉及民事诉讼,保护私有财产 |
C.协调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
D.量刑有理有据,保障平民权益 |
5.
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光荣革命后,王权适应了新的形势,完成了关键性的历史演变,于是,它在新的时期为自己找到了新的位置,这是英国王权在剧烈的社会转型的动荡中未被淘汰而终于留存下来的根本原因。”这一“关键性的历史演变”是
A.放弃专制统治,承认议会权力 |
B.出让行政大权,建立内阁制度 |
C.取消征税特权,遵从议会许可 |
D.停止任命首相,接受政党政治 |
6.
魏源曾描述某国政治制度“二十七郡(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皇帝)之局,而人心翕然。”材料中的“大酋”
A.选民直选产生,职位不能世袭 | B.直接领导政府,统帅武装力量 |
C.拥有绝对权力,有权解散议会 | D.代表国家形象,没有实际权力 |
7.
1901年,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所列12项要求分为:惩罚性、预防性、赔偿性等几类条款。下列内容中属于“预防性”条款的是
A.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 |
B.惩治附合与支持义和团的官员 |
C.发生反帝斗争的地区暂停科举 |
D.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使馆界” |
8.
《中英南京条约》附件规定:“向来各外国商人止准在广州一港口贸易,上年在江南曾经议明,如蒙大皇帝恩准西洋各外国商人一体赴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港口贸易,英国毫无靳惜,但各国既与英人无异,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英国据此取得了新权益是()
A.四口开埠通商 | B.广州贸易权 |
C.领事裁判权 | D.片面最惠国待遇 |
9.
“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娄山关前庭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其中“舵手一易齐桨橹”是指
A.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
B.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
C.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的领导地位 |
D.***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
10.
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期,国民党政府承认各党派的合法地位,召开国民参政会,吸收部分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参加政府的抗战工作,并还公开拒绝和驳斥日本“共同防共”的谬论。这表明
A.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
B.国共合作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
C.国民党放弃了反共反人民的政治立场 |
D.国共合作是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合作 |
11.
1947年底,中共中央在杨家沟开会,***说:“20年来未解决的革命力量在斗争中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局面开展,胜利可期。”中共为“解决”“优势问题”而采取的关键举措是
A.参加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
B.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全面进攻 |
C.解放军对国民党展开战略反攻 |
D.发动渡江战役 |
12.
“无产阶级在推翻封建社会的时期直接实现自己阶级利益的最初尝试,都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失败,这是由于当时无产阶级本身还不够发展,由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还没有具备,这些条件只是资产阶级时代的产物。”(《共产党宣言》)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A.无产阶级实现自由解放的有效途径不是暴力斗争 |
B.无产阶级解放的关键是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 |
C.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获得解放 |
D.无产阶级解放的前提是“发达的资本主义” |
13.
***曾经指出:“……一向孤立的中国革命斗争,自从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就不再感觉孤立了。”这从侧面反映了十月革命的一个重要影响是
A.使中国革命的内外环境发生根本变化 |
B.为中国人民指出了一条新的解放道路 |
C.冲破了世界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
D.推动了各国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
15.
《全球通史》中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一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A.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
B.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
C.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战争 |
D.巩固苏维埃政权 |
16.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中国进行“基本制度选择”提供了条件。当时中国
建立或选择的政治制度不包括
建立或选择的政治制度不包括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B.村民自治制度 |
C.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17.
印尼开国总统苏加诺谈到某次国际会议时说:“当中国龙、印度神牛、埃及斯芬克斯(即狮面人身像)、缅甸孔雀、泰国白象、越南九头蛇、菲律宾虎和印尼牛一起共舞时,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这次会议
A.力图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
B.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
C.改变了联合国的力量对比 |
D.实践了不结盟运动的政策 |
18.
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期间,为保守会谈内容机密,双方在场人员不得使用录音机,全凭耳听手记,再各自整理成文本。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中美关系进程笼罩冷战阴影 |
B.苏联阻止中美关系正常化 |
C.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升 |
D.中国已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
19.
中国有句俗话“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联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突出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A. 积极参加国际维和行动 B. 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C. 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D. 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A. 积极参加国际维和行动 B. 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C. 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D. 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20.
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
B.开始纠正“文革”的错误 |
C.贯彻改革开放的战略 |
D.扩大农村基层民主 |
21.
《全球通史》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直接目的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
C.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 D.巩固苏维埃政权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