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7907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20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转型就是社会政治制度、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转型过程中各种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转型。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的转型时期。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三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总结1979年至今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国在推行双重转型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以把这些经验归纳为以下八项。
(一)体制转型是双重转型的重点。
(二)思想先行。……
——摘编自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1)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不同点;依据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作者为什么说美国共和政体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经济“双重转型”的具体内涵。“思想先行”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经验,试以改革开放前后的史实予以说明。
2.
建构历史时空知识体系,是应对高考历史考题的必需准备。历史时空的知识体系建构,不仅仅是同一时空下历史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关联知识、概括提炼时代特征、发现历史线索或发展规律。据此,以18、19世纪中外历史时空为例,结合所学,完成下列问题。
(1)列举18、19世纪发生的重大历史史实(事件、现象等)。要求:外国15个,中国9个
(2)在前面所列历史史实中,选出有关联的3个历史史实,并说明其相互关系。
示例:随着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与扩张,世界逐渐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注:照抄示例不得分)
(3)据所列史实分别概括指出18、19世纪时期中外历史的时代特征。。
(4)综合上述,概括指出18、19世纪历史发展线索或规律。

2.单选题(共25题)

3.
中国隋唐科举制、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  )
A.扩大了统治基础B.实现了选贤任能
C.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D.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4.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机构中,有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元老院、执政官等,我国古代西周出现了宗法制和分封制,这些机构和制度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地域决定政治
B.都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C.统治阶级加强对社会团体的控制
D.经济模式决定政治手段
5.
古罗马的市政官规定:上市的奴隶须用牌子写明各奴隶的国籍、性别、年龄、技能和有无疾病等,并挂在胸前,事后如发现有出入,允许买主请求减价或解除契约。此规定体现了罗马法的主要现实意义是
A.协调罗马公民间的关系
B.维护奴隶主的经济利益
C.保护奴隶的正常交易
D.适应商品经济的客观需要
6.
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对领事裁判权理解正确的是:
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
B.是一项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
C.实现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
D.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7.
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因此,《南京条约》
A.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
B.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
C.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
D.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
8.
“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被迫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云贵川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中国的近代化》)这主要强调
A.国民大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革命热情
B.土地革命调动各阶层人民积极性
C.日本侵华战争刺激了中华民族意识觉醒
D.抗日战争使中国文化中心发生转移
9.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应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10.
下表是部分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变化。据表可推理的是
时间
1921.7
1927.4
1927.8
1934
1937年初
人数
57
5.7万
1万多
30多万
4万多
 
A.第一次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村道路的开辟
B.第二次增长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C.第一次下降主要说明了“左”倾错误的危害
D.第二次下降是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造成的
11.
1959年9月,美国发表一份对华政策的研究报告:取消对中国大陆的禁运,赞成中共加入联合国,台湾则为普通会员,成立“台湾共和国”,台湾军队撤出金门、马祖等。对此,台湾方面回应:《开罗宣言》早已明文规定台湾归还中国,自1945年起即无所谓有台湾的法律地位问题。这表明
A. 蒋介石改变追随美国的政策
B. 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折
C. 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
D. 海峡两岸关系日趋紧张
12.
1979年初,邓小平在美访问期间,会见了大多数美国内阁部长、议员、州长、市长,以及企业、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面的重要人士。对媒体人士也来者不拒,对记者的提问均予以答复。邓小平这些做法旨在
A.传递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
B.表达对美国新闻自由的赞赏
C.宣传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D.肯定美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13.
我比以前更清楚地感觉到了这么一种可能,即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都将导致中国对亚洲事务的公开干涉,真使人头痛!”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A.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官员对新中国的评价
B.美国官员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评价
C.出席日内瓦会议的美国官员对中国的评价
D.美国官员对万隆亚非会议上周恩来的评价
14.
1996年,中俄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7年,中美两国元首决定,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1998年,中国、欧盟双方表示希望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这表明中国
A.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B.努力为改革开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C.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D.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5.
美国学者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说:“美国人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人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这一评论是针对   (   )
A.建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B.实施马歇尔计划
C.签订《北大西洋公约》D.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
16.
宋代开封府官员赵孚上奏:认为庄宅买卖中屡出现诉讼纠纷,其缘由是“衷私妄写文契”,建议朝廷“集庄宅行人,众定割移,典卖文契各一本,立为榜样。违者论如法”,得到宋太宗的批准。宋徽宗时,政府印卖田宅契书。这表明宋代
A.开始承认土地买卖的合法性
B.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官方契约
C.政府对物业交易进行了干预
D.政府出台措施抑制土地兼并
17.
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A.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B.制瓷业开始兴起
C.为了谋生,全员参与瓷器生产
D.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
18.
北宋末年庄季裕的《鸡肋编》载:平江府洞庭东、西二山在太湖,菲舟楫不可到,……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绍兴二年(1132年)冬,忽大寒,湖水遂冰,米船不到山中,小民多饿死。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民众生活受气候的影响大B.民众生活与市场联系紧密
C.舟楫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D.农业种植商品化和专业化
19.
1829年,道光帝谕军机大臣等:“朕闻外洋夷钱,有大髻、小髻、蓬头、蝙蝠、双柱、马剑诸名,在内地行使……自闽、广、江西、浙江、江苏渐至黄河以南各省,洋钱盛行,凡完纳钱粮及商贾交易,无一不用洋钱。”这表明当时
A.洋钱流入中国始于道光年间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C.鸦片走私导致大量白银外流
D.清政府缺乏主权货币观念
20.
据《唐会要》记载:“开成五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该史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夜市已被政府禁绝
B.市的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C.市已由定时而聚发展为常设商业区
D.都城汴京夜市的繁华景象
21.
从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西欧一些国家地租提高了四五倍。1633年在贵族巴洛的领地上有57户公簿持有农,耕种领地的2/3以上;另有7名租地的农场主,租用土地不足1/3,但是所交地租却占领地地租总收入的二分之一。16年后在同一块领地上,租地的农场主增至十人,租用了领地的42%,所交的地租占地租总收入的67%;另外58%的土地由46户农民耕种,所交地租为地租总收入的29%。这种现象是哪一个国家的农业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A.西班牙式的小农经济
B.荷兰式农村商业经济
C.英国式的农场经济
D.法国式的富农经济
22.
19世纪英国交通运输业革新的经济价值远远超过了提供运输的意义,这里所说的经济价值是
A.带动了钢铁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B.有利于工业社会经济形态的建立
C.标志着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D.打破了农村的封闭和城乡隔离状态
23.
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A.土地改革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人民公社
24.
“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在宋明以后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但在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对三纲的解释是: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这种现象的出现直接反映了明朝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市民文化开始兴起
C.思想界对理学的批判
D.民主启蒙思想的萌发
25.
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还是西方古代、近代国家,都有“分权”的思想:我国唐代有分相权以集君权的措施;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政府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司法三要素;近代史上英国洛克最早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古今中外这些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
A.都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B.都以分权进而限权为目的
C.都体现了权力制约和平衡
D.都不同程度为后世所借鉴
26.
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材料可以论证中国古代
A.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B.重视科技运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
C.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D.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
27.
著名买办郑观应认为面对通商以来外国的侵略,“习兵战不如习商战”;唐廷枢脱离怡和洋行加入轮船招商局后,想方设法“去损伤这些外国公司”。这反映了
A.买办是西方侵略中国的工具
B.民族意识被引入经济发展之中
C.洋务运动强调学习资本主义
D.实业救国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3.选择题(共1题)

28.

读日本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5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