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379036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9/22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民主政治是人类创造的重要的文明成果,其确立和发展经历了艰难的历程。
在君主专制盛行的情况下,雅典创造出世界上第一个公民国家,其开创的民主制影响更是深远。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保证平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的措施。
“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共同设立政府,政府之正当权力,来自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任何形式的政府,一旦有损于此目的,人民就有权予以变更或废除,并建立新政府。新政府所依据的原则和用以组织其权利的方式,必须使人民认为只有如此才最能臻于安全和幸福”。
(2)为了建立和巩固人们共同的政府,18世纪的北美人民做出了怎样的努力?
经过农奴制改革,需要有一个新的机构来管理获得自由的农民。自由派提出了地方自治改革方案,得到富农、资产阶级的共鸣。各阶级的代表进入地方自治机构,其利益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均衡——地主可以借此补偿在改革中失去的特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弥农民的反抗情绪——避免社会因阶级矛盾的尖锐而走向分裂。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社会分工日趋复杂,政府的职能增多,俄国原来的地方政府没有能力兼顾如此复杂的行政事务。政府试图用对国家结构形式的微调和地方行政机构的完善,抵消要求中央政体改革的压力,地方自治机构于是应运而生。
——摘编自邵丽英《改良的命运——俄国地方自治改革史》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沙皇政府实行地方自治的目的和影响。
2.
政治、经济、思想综合起来更能了解一个时代。
材料一
16世纪欧洲的历史表明……属于欧洲旧社会的一切开始瓦解,为欧洲在17世纪的社会变化和文明进步奠定了基础。17世纪的欧洲已经进入其近现代历史范畴,社会的变化和文明的进步基本表现在这三个方面:思想上的自由探索、社会制度方面的实验和科学领域的革命。
——徐新《西方文化史》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运用相关史实说明16、17世纪的社会变化和文明进步。
材料二


(2)对比上述图文材料,结合史实说明“经济发展与民主政治”的关系。

2.论述题(共1题)

3.
近代世界经济出现了全新的发展态势。
材料一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1)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根据上图,结合时代背景概括1800年前后英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状况。

3.单选题(共26题)

4.
(题文)民主选举是古代雅典政治的特色。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但对于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雅典的这些举措
A.引发了贫富之间的对立
B.说明其文化事业不发达
C.有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
D.实现了绝对平等的理念
5.
公元前494年,古罗马面临外敌侵袭的紧张局面,平民因不堪忍受债务奴役掀起了第一次“撤离”运动(即以集体退出公民大会和军队作为斗争手段),这使贵族大为惊慌,只得向平民妥协让步。《十二铜表法》就是贵族向平民妥协的产物。这反映出
A.平民斗争使罗马由独裁走上法制
B.平民采取有效手段争取自身利益
C.平民斗争打破了贵族专制的局面
D.贵族在政治博弈中占据主导地位
6.
下面是某班学生研究性学习中的一些课题:《工业革命的扩展》、《美国两党制的形成》、《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日本确立君主立宪政体》。该班学生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A.17-18世纪资产阶级代议制开始在欧美确立
B.18世纪工业文明开始向亚洲、美洲扩展
C.19世纪中晚期工业文明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D.19世纪工业文明下君主立宪政体的发展
7.
(加试题)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为***须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内阁由总统任命,但是对议会负责。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据此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体的主要特点是
A.权力重心集中在总统
B.总统制和议会制相混合
C.内阁权力受总统制约
D.总统和议会分享立法权
8.

世界近代史第一章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节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第二节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和革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革命的开始第一和第二次内战共和国的建立第四节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第五节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第六节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
 
观察上表,这反映出当时历史研究
A.强调从生产力角度划分历史阶段
B.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
C.从整体史观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
D.从近代化视角解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9.
1763年,议员威尔克斯发表文章对国王乔治三世在议会的演说进行批评,并申明他批评的是政府而不是国王,但国王仍以诽谤罪下令逮捕他,还操作议会剥夺了他的议员身份。1768年,威尔克斯连续两次当选议员,国王又设法让议会连续两次剥夺其议员身份。威尔克斯事件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国王和议会权限尚未明确
B.议会完全被国王控制
C.君主专制统治在逐渐加强
D.内阁制已经遭到破坏
10.
1787年美国宪法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相同点是
①建立联邦制②行政首脑对国会负责
③实行代议制④实现了权力制衡
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
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下列表述属于二者共同点的是
A.使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
B.建立了新型的最高权力机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C.政府内部实行三权分立,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
D.体现公正平等,为本国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12.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举行,宣布一切权力转归工兵代表苏维埃,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选举、批准了新政府——人民委员会的组成。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B.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C.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D.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
13.
下图所示纲领性文献最早发表于1848年,文中提到,“在危机期间……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对这一论断,认识正确的是
A.它预见到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B.经济危机只能通过消灭生产力来缓解
C.当时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发展过度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进步
14.
列宁称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三种主要思潮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成者。”这里“三个最先进国家”是
A.英、法、美B.英、法、德C.德、法、美D.英、德、美
15.
17世纪中后期英国打败了荷兰。马克思说,荷兰衰落的历史“就是一部商业资本从属于工业资本的开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中的“工业资本”是指机器大工业确立后的工业资本
②导致荷兰衰落的直接因素是三次“英荷战争”的失败
③荷兰是一个专营海上转运贸易的商业国,工业基础薄弱
④英国工场手工业发达,工场手工业是商业贸易的基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6.
有学者指出:作为对人类最重要献礼之一的马铃薯,最初其实是颇低贱的食物,根本不受投资者青睐。一系列的战争、饥荒替马铃薯打入欧洲,打开了一个更大更长久的开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马铃薯原产于美洲
②马铃薯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
③马铃薯的“发现”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
④马铃薯等作物的传播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链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
有学者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往一系列渐进变化的积累”。下列各项属于这种“积累”的有
①自然科学新理论的应用
②工场手工业的不断发展
③民主共和制度普遍实施
④海外殖民带来丰厚资源
A.②③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8.
在一场有关“麦哲伦是否到过印度”的争论中,出现了以下四种观点。你认为结论和依据最匹配的是
 
结论
依据
A
到过
1498年葡萄牙人已经开辟了从欧洲到印度的航线
B
到过
1519~1522年麦哲伦的船队环球航行时途经印度
C
没有到过
麦哲伦在船队到达印度前死于菲律宾
D
待考证
在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查阅麦哲伦在环球航行前的资料
 
A.A
B.B
C.C
D.D
19.
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来自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工业革命后新兴的产业有
A.造船业
B.采煤业
C.机器制造业
D.纺织业
20.
下表为1870—1900年世界铁路发展状况(单位:千米)
年份
世界总里程
欧洲
美国
1870
210 000
105 000
85 277
1880
373 000
169 000
144 000
1890
617 000
224 000
269 010
1900
790 000
284 000
320 133
 
表中信息反映的情况不包括
A.30年间美国铁路发展超过欧洲总和
B.1870年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领先地位
C.铁路的发展扩大了欧美之间经济联系
D.欧洲地区内及美国国内贸易不断扩大
21.
欧洲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对外经济扩张方式各有侧重,以下能对应的是
A.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早期殖民B.早期殖民→资本输出→商品输出
C.早期殖民→商品输出→资本输出D.商品输出→早期殖民→资本输出
22.
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
A.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B.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23.
该作品
A.描绘了英国工业化的场景
B.以夸张强烈的色彩表现物象
C.反映了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体现了现代主义艺术的风格
24.
14至17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人的思想从基督教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二者
A.斗争矛头都直指罗马教皇
B.都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
C.都推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D.都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
25.
下图取材于德国著名画家卢卡斯•克拉纳赫的画作《从基督徒到反基督徒》(创作于1521年)。该漫画意在
A.称颂教皇是耶稣继承者
B.赞同教皇推销“赎罪券”
C.抨击教廷违背基督本意
D.反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26.
明治维新期间,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措施。下列表述体现这一“奇特现象”的有
①“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②“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③“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 ④“臣民克忠克孝……此国体之精华”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③D.②③
27.
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是
A.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B.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国家的现代化
C.都大力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实现了工业化
D.都通过分权,实现了政治的民主化
28.
1824年,俄国十二月党人认为,“把人当作东西一样转让、抵押、赠送和继承,任凭自己的专横霸道”,“乃是最可耻的、违背人性和自然规律”的丑恶事情。这表明
A.解放农奴已成为社会共识
B.农奴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C.启蒙思想已经传播到俄国
D.俄国资产阶级力量已发展壮大
29.
对《人权宣言》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部关于人权的宣言
②体现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家的主张
③否定了等级制度、专制制度
④是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