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方将士以袁世凯为首领,与予议和,夫北方将士与革命相拒之汉阳,明明为反对民国者,今虽服从民国,安能保其心之无他?故予奉之《临时约法》而使服从。盖以服从《临时约法》为服从民国之证据,予忧虑其不足信,故心令袁世凯宣誓遵守约法,矢忠不二,然后许其和议。故《临时约法》者,南北统一之条件,而民国所由构成也!”1914年5月1曰,袁世凯正式宣布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约法》的基本内容有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为陆海军大无师,统率全国陆海军代表中华民国”,“对国民全体负责”;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职官,宣告开战媾和、缔结条约、戒严、大赦、特赦、减刑、复权,不受限制;等等。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颁布《临时约法》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临时约法》和袁世凯的《中华民国约法》基本特征的不同,简析民初宪政的影响。
材料 北方将士以袁世凯为首领,与予议和,夫北方将士与革命相拒之汉阳,明明为反对民国者,今虽服从民国,安能保其心之无他?故予奉之《临时约法》而使服从。盖以服从《临时约法》为服从民国之证据,予忧虑其不足信,故心令袁世凯宣誓遵守约法,矢忠不二,然后许其和议。故《临时约法》者,南北统一之条件,而民国所由构成也!”1914年5月1曰,袁世凯正式宣布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约法》的基本内容有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为陆海军大无师,统率全国陆海军代表中华民国”,“对国民全体负责”;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职官,宣告开战媾和、缔结条约、戒严、大赦、特赦、减刑、复权,不受限制;等等。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颁布《临时约法》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临时约法》和袁世凯的《中华民国约法》基本特征的不同,简析民初宪政的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早期的英国经济民族主义者认为,国内贸易虽然重要,但对外贸易是检验一个王国是否繁荣的试金石,为便于远洋贸易而进行殖民扩张,是英国摆脱对西欧其他国家依赖并最终变成强国的关键。他们强调:“在我们出口的货物里边,不应只注意到自己富余的东西,还必须考虑到我们邻友们的必需品;即使是他们不需要的以及尚未在别的地方加工制成的东西,我们也应(除了出售原料之外)尽量加工制造以从中牟利。”他们强烈要求政府限制乃至禁止羊毛出口,在他们的努力下,英国于1617年最终禁止羊毛出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
材料一:近代早期的英国经济民族主义者认为,国内贸易虽然重要,但对外贸易是检验一个王国是否繁荣的试金石,为便于远洋贸易而进行殖民扩张,是英国摆脱对西欧其他国家依赖并最终变成强国的关键。他们强调:“在我们出口的货物里边,不应只注意到自己富余的东西,还必须考虑到我们邻友们的必需品;即使是他们不需要的以及尚未在别的地方加工制成的东西,我们也应(除了出售原料之外)尽量加工制造以从中牟利。”他们强烈要求政府限制乃至禁止羊毛出口,在他们的努力下,英国于1617年最终禁止羊毛出口。
——摘编自傅琼《近代早期英国经济民族主义刍探》
材料二:晚清以来民族主义在中国社会的勃兴以经济层面表现较为明显。“商战”是经济民族主义的一个直接表达,强调“外国所需于中国者,自行贩运;中国所需于外国者,自行制造”;“须减内地出口货税,以畅其源;加外来出口税,以遏其流”,使“中国之富可期”。重商主义者提倡政府设“商部”,定“商律”,轻“厘税”,给“凭单”(专利证书),以期获得政府对实业的支持。利权观念是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随着晚清利权观念的侧重点由保富争利转向维护国家主权,人们所倡导的“收回利权”的主要方式也逐步由19世纪后半期的发展工商业、与外人商战向20世纪初之对外交涉,收回路权、矿权转变。——摘编自袁为鹏《从利权观念的变迁看晚清经济民族主义》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英国经济民族主义与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主张的相同之处,并说明其不同之处及产生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
2.单选题- (共15题)
3.
公元前594年,雅典执政官在阿提卡地区颁布法典,刻在16块白色旋转木板上,史称《阿提卡法典》,内容包括解负令、按财产划分等级、成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促进工商业发展等。这一法典
A.基本满足了无地和少地农民的要求 |
B.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
C.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
D.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和法律的成 |
4.
约翰·亚当斯在讨论美国政体时宣称,“这将是一个很好的实验,看看一个如此具有民众性的政府能否维护自身。如果它能够做到,那就有理由期望获得某种雅典式民主的所有平等、所有自由和其他一切美好的果实,而避免它的一切忘恩负义、言词轻浮、社会动乱和派别纷争现象”。约翰·亚当斯对美国政体的评价是
A.彻底否定了雅典式民主制度 |
B.与雅典式民主的区别在于技术手段 |
C.继承了雅典式民主制度 |
D.优越于雅典式民主制度 |
5.
登特列夫认为:“如果没有自然法,意大利半岛上一个农民小共同体的渺小法律,绝不可能演变成为后来国际文明的普遍法律。”他的意思是罗马法
A.演变为成文法是历史的进步 |
B.成为世界各国法律的蓝本 |
C.维护了奴隶主阶级根本利益 |
D.体现基本正义和理性原则 |
6.
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做“旧制度”。根据这种制度,少数贵族掌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议会复杂的程序是他们相互制约的工具。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所淘汰。该观点表明英国
A.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提高 | B.君主立宪制存在严重弊端 |
C.政治制度因时而变不断创新 | D.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 |
7.
《伦敦新闻画报》报道说:英国远征军逼近大运河所带来的危险,被认为会促使大清皇帝做出个公平合理的安排。俄国正忙于唆使中国反对大英帝国的正当要求,美国和法国派出了他们的战舰来观察我们跟这个不寻常的国家之间的战争。这里的“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
晚清某官员在奏折中论及一场战争时指出,“往岁英法犯阕,不过赔千余万两,添设通商口岸二三处而已,未闻割地以求成也,今倭一海岛小国,以中国之全力受困东隅,国将何以为国?”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9.
据《耒耜经》,唐后期江东地区已使用犁地、碎土、去草、平田等各种农具,加上从岭南引来的耖(把土弄得更细的农具),由此形成一整套生产技术措施。据此不能直接得出唐代
A.该技术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 |
B.农具和技术在区域间交流传播 |
C.江东农业体现精耕细作特点 |
D.农耕技术已初步形成完整体系 |
10.
《新全球史》载:“1500年以后,跨文化互动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展开,文化间的碰撞比之前几百年间的更具破坏性……欧洲的影响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平衡。”这表明在新航路开辟后:
A.欧洲的影响力逐步扩大 |
B.跨文化互动才得以展开 |
C.文化碰撞阻断跨洋交流 |
D.欧洲维持了世界力量平衡 |
11.
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变化巨大: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王权逐步高于教权、人文精神的发展和新教派的兴起。材料反映出
A.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
B.西欧社会的转型 |
C.国际格局的初步形成 |
D.世界市场的雏形 |
12.
下表为《1850—1900年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表》(单位:百万吨二氧化碳)据此可知,当时
| 英国 | 德国 | 法国 | 美国 |
1850年 | 122.7 | 15.2 | 19.6 | 19.8 |
1870年 | 228.7 | 76.7 | 50.6 | 98.7 |
1890年 | 353.3 | 208.4 | 97.9 | 402.1 |
1900年 | 420.1 | 327.0 | 129.4 | 663.3 |
A.世界环境破坏源于英美经济发展 |
B.英国经济发展始终停滞不前 |
C.西方主要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 |
D.英美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德法 |
13.
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了-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强调的是
A.物质生活 |
B.科学精神 |
C.理性价值 |
D.自由权利 |
14.
鸦片战争前后对西方国名的翻译,基本是带“口”旁的音译名,如英咭咧、咪唎、咈囒哂,提到西方各国时译名通常加上:“夷”“逆”或“酋”,如“米夷”“咈囒哂夷”“法夷”;近代后期,对各国国名的翻译多用褒义词,如“美”“英”“德"“法”。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
A.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入 |
B.摆脱了天朝上国观念 |
C.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
D.实现了外交的近代化 |
15.
“时代词汇”是记录社会前行的路标。“自强、自立、自存、自治、竞存、适存、进化、进步等,有些人的姓名或字号中大量出现适之、竞存、演存、演生”等词汇。这批新词汇开始广为流行的时代最有可能是
A.太平天国时期 |
B.洋务运动时期 |
C.维新变法时期 |
D.国民革命时期 |
16.
在辛亥革命前,梁启超曾依据“亚洲”和“世界”这些新来的空间知识把中国史分为上世、中世和近世三段,分别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和“世界之中国”,进入民国后,他则明确提出“使中国进成世界的国家为最大目的”这一口号。梁启超的主张意在
A.为维新变法提供历史的依据 |
B.迎合当时民主共和的形势 |
C.敦促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
D.警醒国人要有世界视野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