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万国法》,即国际法。……《万国法》较好地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据《全球通史》等整理
材料二美国1787年宪法将孟德斯鸠的横向分权思想和杰斐逊的纵向分权理论写入其中,还通过比例制和平等制相结合的设计思想,对立法权进行再度分割,试图防止任何一个政治势力单独控制全国的政治生活。
——陈会颖《大国崛起的文化解读》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万国法》出现的历史背景,并说明《万国法》何以能“巩固罗马政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阐释宪法所体现的立法权中“比例制和平等制相结合的设计思想”,并指出这一设计的意义。
材料一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万国法》,即国际法。……《万国法》较好地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据《全球通史》等整理
材料二美国1787年宪法将孟德斯鸠的横向分权思想和杰斐逊的纵向分权理论写入其中,还通过比例制和平等制相结合的设计思想,对立法权进行再度分割,试图防止任何一个政治势力单独控制全国的政治生活。
——陈会颖《大国崛起的文化解读》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万国法》出现的历史背景,并说明《万国法》何以能“巩固罗马政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阐释宪法所体现的立法权中“比例制和平等制相结合的设计思想”,并指出这一设计的意义。
2.论述题- (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从而,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领域里交换的激励。制度变迁决定了人类历史中的社会演化方式,因而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制度(政策)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是无可争议的,不同经济的长期绩效差异从根本上受制度(政策)演化方式的影响,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材料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从而,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领域里交换的激励。制度变迁决定了人类历史中的社会演化方式,因而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制度(政策)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是无可争议的,不同经济的长期绩效差异从根本上受制度(政策)演化方式的影响,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摘编自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合理;史论结合;)3.单选题- (共15题)
3.
梭伦看到国家经常处在党争状态,而有的公民竟然漠不关心国事,听任自然,因此他制定一种特别法律对付他们,规定任何人当发生内争之时,袖手不前,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丧失公民权利,而不成为国家的一份子。据此可知,古代雅典
A.党争不断孕育直接民主 |
B.公民意识得到法律的规定 |
C.城邦利益高于个人自由 |
D.立法过程具有主观随意性 |
4.
“在雅典,公职津贴制实行后,特别是给出席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的公民津贴,使穷人也能从政。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中的人数较以前大为增加。”材料表明公职津贴制的实行
A.提高了公民的参政热情 |
B.使雅典公民摆脱了贫困地位 |
C.扩大了雅典的公民范围 |
D.基本铲除了贵族的政治特权 |
5.
罗马法第一条规定:“假如法院需要你到场时,你有义务要去,假如你不去,传唤你的人有义务在两名证人的协助下强迫你去;假如你犹豫或企图逃走,传唤者有权将你抓去。假如被告因年老或生病无法移动,传唤者有义务为他准备交通工具。假如原告及被告已到场,诉讼必须在日落前完结。”材料说明
A.罗马法是人类第一部成文法典 |
B.罗马法的规定详细琐碎、不实用 |
C.罗马法是比较完备系统的法律 |
D.罗马法主张轻罪重罚,显示法律尊严 |
6.
古代罗马法规定:如果主人的严酷看起来是无法忍受的,将强迫主人出卖他们的奴隶。这反映出罗马法
A.关注奴隶利益,追求公平正义 |
B.力保社会稳定,维护阶级统治 |
C.强调法律至上,向往天赋人权 |
D.打破贵族垄断法律,抑制上层强权 |
7.
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仅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在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1884年法国议会又通过决议“政府的共和国形式不得作为宪法修改提议的对象”。这表明法国
A.借鉴了英国责任内阁制 |
B.总统共和制更符合国情 |
C.民主政治进程的曲折性 |
D.保皇派的力量仍然强大 |
8.
1870年法国君主派欲发动政变支持亨利为国王,但亨利声称将会采用1789年革命前的百合花国旗,拒绝使用革命之后的三色国旗,这一行为不仅遭到共和派的反对,大多数君主派也转而反对亨利。这表明当时君主派
A.想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 B.希望改变法国国体 |
C.和法国共和派的利益一致 | D.政治立场摇摆不定 |
9.
美国法学家卡尔文·达伍德在谈到某国宪政的特点时说:“没有(宪政)传统的支持,一部成文宪法不过是一纸空文,而有了那种传统,一部成文宪法就没有必要了。”这一评价是基于
A.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各派妥协的结晶 |
B.近代德意志帝国宪法暴露了军国主义传统 |
C.美国成文宪法未能有效贯彻实施 |
D.英国宪政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传统 |
10.
美国独立之初,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为波托马克河水道的归属问题,长期争持不下,北卡罗来纳州因争夺西部土地,痛斥弗吉尼亚州、南卡罗来纳州夹击本州,与两州积怨日深,宾夕法尼亚州与特拉华州为边界争端,已发展到兵戎相见。这说明当时的美国
A.未建立中央政府机构 |
B.联邦政府松散无力 |
C.面临严重的分裂危机 |
D.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
11.
1801年,内阁首相小皮特就爱尔兰天主教问题附署了《解禁法案》,立即引起英王乔治三世的不满,面对国王的压力,依旧得到议会多数支持的小皮特被迫辞职。这一史实表明
A.在处理国家事务上内阁必须对国王负责 |
B.议会无力约束国王滥用权力 |
C.英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仍起着一定作用 |
D.责任内阁制度尚未正式形成 |
12.
新中国初建,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都给予充分肯定。随着“文革”到来,辛亥革命的研究遭到了“文革史学”的摧残。经过拨乱反正,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这说明
A.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争议很大 |
B.史学研究深受时代影响 |
C.阶级立场影响史学研究的方向 |
D.历史评价难以统一标准 |
13.
近代以前,中国历史上的新风气往往兴起于北部边境。中华文明每遭遇动荡时期,总是通过吸取周边世界的能量实现复兴与扩张……但是,宣告新时代的南来之风从真正意义上席卷中国大地,可以说是从近代开始的……近代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从南方开始复兴之路的时代。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百日维新 |
B.义和团运动 |
C.辛亥革命 |
D.五四运动 |
14.
台儿庄战役前,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曾请周恩来、叶剑英商谈作战方针。战役爆发后,李宗仁采取“固守据点,各个击破,要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把敌人歼灭在台儿庄”的作战方针。张云逸所率新四军一部积极配合淮河沿岸的国军部队,阻击日军北犯。这表明当时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
B.揭开国共军队协同抗战的序幕 |
C.正面战场战略战术运用灵活 |
D.抗日战争由此进入了相持阶段 |
15.
1937年8月,国民党邀请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到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并同时开展两党进一步的谈判,谈判在红军改编等问题上进展比较顺利。这次谈判
A.消除了国共双方的分歧 |
B.推动了正面战场取得重大胜利 |
C.保障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
D.有利于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 |
16.
列宁曾精辟地指出:“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纯属历史偶然 |
B.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十月革命创造了条件 |
C.20世纪初的俄国没有任何爆发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 |
D.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是历史的巧合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