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都是宋徽宗的年号——本书注)之际,而祸乱极矣。”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
——(清)张彦士《读史矕疑》
(1)分别概括上述材料关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2)你认为影响改革变法成败还有哪些因素?
材料一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都是宋徽宗的年号——本书注)之际,而祸乱极矣。”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
——(清)张彦士《读史矕疑》
(1)分别概括上述材料关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2)你认为影响改革变法成败还有哪些因素?
2.单选题- (共12题)
3.
梭伦说:“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既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这段话体现了他在改革中坚持
A.民主原则 |
B.法治原则 |
C.财产原则 |
D.中庸原则 |
4.
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
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
5.
路德教徒视加尔文教为邪教,加尔文教徒也不能与路德教徒合作。因为他们所争的,并不是信教自由的原理,所以结果仍不过是入主出奴,以一个新威权来代替一个旧威权罢了。这说明宗教改革
A.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 |
B.导致旧教与新教矛盾激化 |
C.没有真正实现信仰自由 |
D.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利益 |
6.
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驱动行事。”这表明了
A.古代希腊人没有任何法律观念 |
B.智者学派忽视了社会道德建设 |
C.民主政体下希腊人不受法律约束 |
D.智者学派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 |
7.
15世纪之前的欧洲,肖像画是国王、教皇、圣人和其他社会体系中高高在上的那些大人物的专享。到了15世纪,人们喜欢将家庭成员的肖像挂在家中展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追求生活上的自我满足 |
B.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
C.科技发展导致绘画水平提升 |
D.宗教改革开阔了视野 |
8.
“这是一场人类相信自己有能力驾驭自然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自身的世俗运动。”这场运动是()
A.实现人类自我觉醒的文艺复兴 |
B.摆脱天主教会控制的宗教改革 |
C.揭开宇宙运行规律的科学革命 |
D.规划人类理性王国的启蒙运动 |
9.
柏拉图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不得回头。结果柏拉图走到麦田尽头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爱情”。这则故事反映了苏格拉底
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
B.强调理性,并主张认识自我 |
C.对爱情提出更高的美德要求 |
D.否认绝对权威,并批判道德 |
10.
法国史学家普罗夏松说:在19世纪,大家可以不去伦敦、维也纳、柏林、圣彼得堡、罗马,但无论是谁,不管他什么出身,什么国籍,他却不能不去巴黎,“巴黎是世界的神经中枢,正如雅典原先是希腊的思想灵魂一样。”欧洲人对巴黎的向往表明
A.启蒙思想在欧洲产生巨大影响 |
B.法国大革命促进了欧洲的觉醒 |
C.巴黎公社成为工人运动的榜样 |
D.法国工业化模式成为欧洲蓝本 |
11.
康德认为:“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这说明康德( )
A.否定革命作用 | B.抨击群众愚昧 |
C.强调思想启蒙 | D.主张改良变法 |
12.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
13.
丘吉尔在1941年6月22日发表广播演说:“俄国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也是英国的灾难,我们要给俄国和俄国人民一切可能的援助。”这表明:
A.英国早就想帮助苏联 | B.英国改变了对苏联的根本立场 |
C.苏联与英国面临着共同的敌人 | D.丘吉尔变成苏联利益的维护人 |
14.
《九国公约》中最能反映华盛顿会议上列强本质意图的规定是
A.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
B.不得因中国状况……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 |
C.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
D.给予中国无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2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