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帝国时期,大量法令、条例和契约由没有任何个体自由观念的皇帝强制实行,决策权与执行权并没有分离。正是因为没有成文法,从君主意志出发的行政准则,才会贯彻一中道德秩序、礼制以及圣旨。
材料二 成文法从原则上保障每一个人的权利,直到1900年后,它才被采纳。法制改革运动肇始于清末“新政”,当时清廷设立法部,建立独立的终审机关大理院,创立新型的现代法院系统,通史废除肉刑,构建现代监狱体系,拟定刑法、商法和民法,并起草宪法。清廷于1904年奏准颁布了《公司律》,这并不比英国和德国于19世纪60年代实行的同类法典晚多久。1911年之后,法官的独立性在理论上有了保障,而政府的行政和司法职能正式分离,刑法做了普遍修改,并被强制实行。民法内容不断丰富,最终在1929年颁布了《民法典》;1935年,一部新的刑法生效。从以上可以看出,政府持续致力于司法改革是受到了他国模式的极大激励。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各项法律分类清晰明确,与受过良好职业训练的律师和法官制定的别无二效。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述中国传统法制与现代法制的特点。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法制向现代法制转型的原因。
材料一 在帝国时期,大量法令、条例和契约由没有任何个体自由观念的皇帝强制实行,决策权与执行权并没有分离。正是因为没有成文法,从君主意志出发的行政准则,才会贯彻一中道德秩序、礼制以及圣旨。
材料二 成文法从原则上保障每一个人的权利,直到1900年后,它才被采纳。法制改革运动肇始于清末“新政”,当时清廷设立法部,建立独立的终审机关大理院,创立新型的现代法院系统,通史废除肉刑,构建现代监狱体系,拟定刑法、商法和民法,并起草宪法。清廷于1904年奏准颁布了《公司律》,这并不比英国和德国于19世纪60年代实行的同类法典晚多久。1911年之后,法官的独立性在理论上有了保障,而政府的行政和司法职能正式分离,刑法做了普遍修改,并被强制实行。民法内容不断丰富,最终在1929年颁布了《民法典》;1935年,一部新的刑法生效。从以上可以看出,政府持续致力于司法改革是受到了他国模式的极大激励。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各项法律分类清晰明确,与受过良好职业训练的律师和法官制定的别无二效。
——摘编自(荷兰)冯客《简明中国现代史1912——1949》
请回答:(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述中国传统法制与现代法制的特点。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法制向现代法制转型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化的一个侧面是社会对变动的适应力。仅只有变动并不足以促成现代化,变动与适应相结合,才是现代化成功的关键。变动可以改造社会,使它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它也可以摧毁社会,使之成为一堆废墟。“变”不一定是好事,只有对变动的迅速适应,才体现社会的生命力。因此,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能力,不仅取决于变动的速度,也取决于社会对变动的适应能力。变动和适应间的平衡机制,是现代化过程顺利进行的条件之一。
——摘编自钱乘旦《变动与适应》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材料 现代化的一个侧面是社会对变动的适应力。仅只有变动并不足以促成现代化,变动与适应相结合,才是现代化成功的关键。变动可以改造社会,使它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它也可以摧毁社会,使之成为一堆废墟。“变”不一定是好事,只有对变动的迅速适应,才体现社会的生命力。因此,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能力,不仅取决于变动的速度,也取决于社会对变动的适应能力。变动和适应间的平衡机制,是现代化过程顺利进行的条件之一。
——摘编自钱乘旦《变动与适应》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单选题- (共18题)
3.
梭伦执政时曾经立法规定:任何人当发生内争之时,袖手不前,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丧失公民权利,而不成为国家的一分子。这一规定旨在
A.维护公民的自由平等权利 |
B.借机打击氏族贵族势力 |
C.激励雅典人积极保家卫国 |
D.强调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
4.
《十二铜表法》规定“对人施行其他侵辱的,处25阿斯的罚金”。公元前l世纪,古罗马一位骑士喜欢在大街上对人捆掌为乐,并在身后备有奴隶支付给每位被捆者25阿斯的罚金。不久,固定罚金改为由裁判官根据具体案情决定罚金数额。这说明
A.商品经济推动法律变革 |
B.罗马法应时而发展 |
C.法官的判决具有随意性 |
D.万民法取代公民法 |
5.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每个州必须给予所有其他州的公共法令、档案和司法程序以完全信任;每个州的公民享有(合众国)诸州公民的所有特权与豁免权。这些规定
A.重申了邦联制的原则 |
B.弥合了各州间的分歧 |
C.有利于加强州际合作 |
D.保障了各州司法独立 |
6.
近代普鲁士容克贵族实行长子继承制,即爵位土地全部由长子继承,而其余子嗣则需要自谋出路。为了消化这些多余的贵族,国家鼓励参军,让他们凭借军功获得爵位。这导致的结果是近代
A.德意志统一后军事快速发展 |
B.德国政治有很强的保守性 |
C.普鲁士的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
D.普鲁士操纵德国联邦议会 |
7.
1701年英国国会通过的“嗣位法”规定:英国王位不能传给天主教徒,英国国王必须参加英国国教会,依附国王的人不能担任下议院议员,法官的任免权归议会。据此可知英国
A.权力斗争延伸到宗教领域 |
B.实现了国王“统而不治” |
C.国王和议会斗争仍在延续 |
D.司法权由议会下院掌握 |
8.
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成为清末新政的蓝图。这反映了清政府
A.开始探索近代化新模式 |
B.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民族经济 |
C.变革政体实行君主立宪 |
D.注重社会变革应对统治危机 |
9.
1841年,美国议员亚当斯发表演说:“一般的看法都以为鸦片战争不过是为了英国商人输入几箱鸦片,中国政府因其违法输入而予以查抄,但是我却认为这完全是错误的看法……战争的原因是磕头!”亚当斯认为鸦片战争的本质原因是
A. 中英双方关于外交礼仪之争
B. 鸦片走私激化中英矛盾的结果
C. 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
D. 中英两国关于双边贸易的分歧
A. 中英双方关于外交礼仪之争
B. 鸦片走私激化中英矛盾的结果
C. 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
D. 中英两国关于双边贸易的分歧
10.
1906年,清政府陆续举办了几届旨在选拔、任用归国留学生的“考试”,内容涉及工程、机械、理化、医学等,部分应试者获得相应功名出身。据此可知,晚清时期
A.选官出现从重八股到重科学变迁 |
B.封建正统思想仍然左右政治生活 |
C.新人才选拔体系受到留学生推崇 |
D.科举制依然存在并且发挥着作用 |
11.
1928年中国共产党通过了《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1929年修改为《兴国土地法》,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1931年又通过了土地革命路线,提出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结果,该法律得到广大群众积极拥护,农民踊跃参军支持革命。土地法的不断变化发展表明
A.必须根据主要矛盾变迁调整法制战略 |
B.党对土地斗争的认识已经达到最高度 |
C.标志着中国苏维埃法制建设逐步完善 |
D.这些法律不符合当时农民的革命需要 |
12.
1936-1945学年度全国中学学校数发展趋势

从图中能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从图中能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A.有利于创建人民教育事业 | B.我国教育在这一时期得到迅速发展 |
C.教育与救国相结合的特点 | D.发展中等教育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 |
13.
1988年2月,台湾当局准许国民党党员、干部赴大陆探亲、旅游;7月确定在维持官方不谈判、不接触、不妥协政策前提下,以“民间、单向、间接、渐进”的方式开放两岸关系;11月又宣布有条件地开放大陆同胞赴台探病、奔丧。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政府和台湾当局实现了真正停战 |
B.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 |
C.“一国两制”得到两岸认同 |
D.两岸隔绝状态已经被打破 |
14.
到1951年10月,全国有27个省、8个行署、146个市、2038个县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到1952年底,全国所有的省、市、县、区、乡都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绝大部分乡的人民政府委员会已由乡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这表明当时
A.基层民主制度开始确立 |
B.“民主建政”有利于国家政权建设 |
C.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 |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
15.
1972-1973年中美以“公报和公告”形式向世界宣布: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同意将共同抵抗任何国家在全球建立霸权的企图。这反映了当时。
A.中美的国家利益趋于一致 |
B.美国暂时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
C.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
D.中美面临共同的外部威胁 |
16.
1963年12月到1964年2月,周恩来总理率团访问了埃及、摩洛哥等非洲十国。国际论高度关注此次出访,认为它是“亚非政治和整个东西方关系中的一个重大的新发展”,“具有长期的重要意义”。这次访问
A.开启了中非之间团结合作 |
B.打破了美国对华孤立政策 |
C.扩大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 |
D.推动不结盟运动开始兴起 |
17.
下表是关于冷战史研究中各学派的不同观点,由此可以推出的正确结论是
A. 观点不一反映了历史研究的复杂性
B. 新冷战史的研究方式最为合理准确
C. 各种学派迭出不利于还原历史真相
D. 冷战起源是冷战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主要学派 | 观点 |
“正统学派” | 强调冷战起源于苏联的扩张,迫使美国放弃大国合作的政策,转而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合理行动。 |
“修正学派” | 坚持美国在冷战起源中的责任,美国以“贸易自由”为突出特点的经济帝国主义,使得苏联不得不采取防御性的措施,将东欧纳入其势力范围之中。 |
“后修正学派” | 特别关注地缘政治和均势的重要性,重点探讨分别以美苏为首所建立的不同类型的“帝国”及其对战后国际体系演变的意义。 |
“新冷战史” | 依据多国档案,从多边视角出发,尝试利用新的理论,重新解释冷战的起源。 |
A. 观点不一反映了历史研究的复杂性
B. 新冷战史的研究方式最为合理准确
C. 各种学派迭出不利于还原历史真相
D. 冷战起源是冷战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18.
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是指根据联合国安理会或者大会决议,由联合国所从事的、向冲突地区派遣不具有强制力的军事人员以恢复和维持和平的行动。从1948年6月到2001年7月,联合国先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55次维和行动。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
A.避免了地区冲突对国际和平造成的威胁 |
B.防止了西方某些大国推行强权政治 |
C.是联合国集体安全制度的重要机制之一 |
D.有利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发展 |
19.
列宁在1916年的《社会革命与民族自决权》中指出,“民族自决权只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独立权”,不等于“分离、分裂、建立小国家,它只是反对任何民族压迫的斗争的彻底表现”;在提到中国、波斯等半殖民地国家时指出,“社会主义者不但应当要求无条件地、无代价地立即解放殖民地,这个要求在政治上的表现正是承认自决权”。可见“民族自决”
A.反映了当时欧美工人阶级的共同性认识 |
B.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斗争高潮阶段到来 |
C.意味着近代被欺凌的中华民族整体自决 |
D.表明了半殖民地革命应由无产阶级领导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