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黑土,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树立着的许多界标亦即抵押地产的标识。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有的为了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也有的惨遭奴隶的卑贱境遇,甚至就在家乡,面临着主人的怪脾气发抖,我都使他们解放
——梭伦
材料二 梭伦改革对雅典公民的财产等级划分和政治权利分配

材料三 社会一天天成长,越来越超出氏族制度的范围;即使是最严重的坏事在它眼前发生,它也既不能阻止,又不能铲除了。但在这时,国家已经不知不觉地发展起来……既然氏族制度对于被剥削的人民不能有任何帮助,于是就只有期望正在产生的国家。而国家也确实以梭伦制度的形式给予了这种帮助,同时它又靠牺牲旧制度来增强自己。……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它们如果不侵犯另一种所有制,便不能保护这一种所有制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梭伦改革的措施,并指出它保护了公民的什么权利?
(2)材料二中的改革措施是什么?它有何特点与作用?
(3)根据材料三,恩格斯认为梭伦改革的实质是什么?贵族出身的梭伦为什么会在改革中触犯贵族的利益?
材料一 黑土,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树立着的许多界标亦即抵押地产的标识。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有的为了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也有的惨遭奴隶的卑贱境遇,甚至就在家乡,面临着主人的怪脾气发抖,我都使他们解放
——梭伦
材料二 梭伦改革对雅典公民的财产等级划分和政治权利分配

材料三 社会一天天成长,越来越超出氏族制度的范围;即使是最严重的坏事在它眼前发生,它也既不能阻止,又不能铲除了。但在这时,国家已经不知不觉地发展起来……既然氏族制度对于被剥削的人民不能有任何帮助,于是就只有期望正在产生的国家。而国家也确实以梭伦制度的形式给予了这种帮助,同时它又靠牺牲旧制度来增强自己。……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它们如果不侵犯另一种所有制,便不能保护这一种所有制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梭伦改革的措施,并指出它保护了公民的什么权利?
(2)材料二中的改革措施是什么?它有何特点与作用?
(3)根据材料三,恩格斯认为梭伦改革的实质是什么?贵族出身的梭伦为什么会在改革中触犯贵族的利益?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判刑时必须始终考虑罪犯的年龄与涉世不深……父亲的罪名或所受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世代相传的习俗应受到尊重和服从,不得轻视,但其有效性不应凌驾于理性或法律之上。
第十七条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二十三条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组成为统一的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皇帝指挥……
(1)材料一体现了古罗马法的哪些思想?
(2)材料二中美国政权的权力中心是什么?有何目的?
(3)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近代美国和德国政体的显著特点。造成这种特点差异的原因有哪些?
(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三则材料之间的联系。
材料一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判刑时必须始终考虑罪犯的年龄与涉世不深……父亲的罪名或所受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世代相传的习俗应受到尊重和服从,不得轻视,但其有效性不应凌驾于理性或法律之上。
——罗马的《民法大全》
材料二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一律两名,任期六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众议员任期两年,按各州人口比例选举产生……总统是***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第十七条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二十三条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组成为统一的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皇帝指挥……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古罗马法的哪些思想?
(2)材料二中美国政权的权力中心是什么?有何目的?
(3)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近代美国和德国政体的显著特点。造成这种特点差异的原因有哪些?
(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三则材料之间的联系。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德意志帝国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将军的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
(1)据材料,指出德意志帝国政治的特点。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现代西方国家政治发展的总趋势及其基本特点。
材料德意志帝国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将军的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
(1)据材料,指出德意志帝国政治的特点。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现代西方国家政治发展的总趋势及其基本特点。
4.
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结合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19世纪末和20世纪中期中日两国发生了哪两次大规模战争?结果有何不同
(2)前者所签的条约中哪项内容反映了帝国主义侵华的新特点?这场战争对中国的社会性质有何影响?
(3)后者中国取得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分别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1)19世纪末和20世纪中期中日两国发生了哪两次大规模战争?结果有何不同
(2)前者所签的条约中哪项内容反映了帝国主义侵华的新特点?这场战争对中国的社会性质有何影响?
(3)后者中国取得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分别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2.单选题- (共23题)
5.
(题文)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写道:“罗马的立法者,又规定被定罪的人的财产应受到尊重,为防止财产被人民没收。”“罗马法律规定,除了最重大的叛逆罪外,不得没收财产。”其用意在于说明()
A.财产不能被没收 |
B.犯叛逆罪则必被没收财产 |
C.古罗马法重视保护财产权 |
D.没有财产权就没有自由,财产权是自由的基础 |
6.
1875年的法国宪法规定:“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议员用普选方式选出,总统掌握行政大权,经众议院同意,总统有权任命内阁”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当时的法国
A.内阁只对总统负责 |
B.实行民主共和制 |
C.奉行分权制衡原则 |
D.议会掌握立法权 |
7.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说:“总统先生……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这段话主要反映了英国政治体制的哪一方面
A.君主立宪制 |
B.代议制民主 |
C.两党制 |
D.责任内阁制 |
9.
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指出:“‘光荣革命’既是传统的沿袭,又是变革的手段。”这里“变革的手段”不包括
A.保留了君主制 |
B.改变了国家性质 |
C.逐渐实现民主政治 |
D.废除了君主专制 |
10.
美国总统一般称为Mr.President(总统先生),美国独立战争后,副总统兼参议院议长约翰·亚当斯最初提出的头衔是“最仁慈的殿下”、“强有力的阁下”等称呼,最后众议院通过决议,只称呼华盛顿为总统先生,这个称呼后来一直沿用至今。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美国中央政府的制约与平衡 |
B.总统的权力至高无上 |
C.强调民主制度的公民意识 |
D.国会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
11.
“这场伟大社会革命,世界上有一个国家好象差不多接近了它的自然极限。在那里,这场革命是以简易的方式实现的;甚至可以说,这个国家没有发生我们进行的民主革命,就收到了这场革命的成果。”材料中的“这场伟大社会革命”可能指( )
A.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 B.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
C.法国大革命 | D.美国的独立战争 |
12.
华盛顿说:“我们要么在一个首脑的领导下组成联邦,要么成为互相牵制不已的13个独立的主权国家。……13个主权国家,你斗我,我斗你,又一块同联邦首脑斗,必然会很快同归于尽。”材料主要说明了当时的美国( )
A.建立联邦制的必要性 |
B.建立邦联制的必要性 |
C.实行三权分立的必要性 |
D.实行两党制的必要性 |
13.
美国1787年宪法中规定,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每州两名,任期六年;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美国这种固定名额与按人口比例名额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是为了调和
A.南方与北方的矛盾 | B.东方与西方的矛盾 |
C.大州与小州的矛盾 | 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15.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该诗反映的斗争应该是广州郊区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下面对该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A.取得了反抗斗争的完全胜利 |
B.清政府积极配合,军民共同抵抗外敌 |
C.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反抗侵略的斗争 |
D.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
16.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中国20世纪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A.甲午战争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A.甲午战争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17.
2008年7月18日,大陆居民千人搭乘包机首次赴台旅游,欣赏了宝岛峻峭瑰丽的阿里山、风光绮丽的日月潭……可这一美丽的宝岛在中国近代史上曾被侵略者长期占领过,它与下列哪一条约有关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18.
台湾人民发布檄文,抗议示威,“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誓与台湾共存亡。这种悲壮情景发生在
A.《南京条约》签订后 |
B.《中法新约》签订后 |
C.《马关条约》签订后 |
D.《辛丑条约》签订后 |
19.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认识到,中国对日抗战是持久战,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淞沪会战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曾经在日记中写道:“凡我中国之寸土失地皆洒满吾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之血迹,使我世世子孙皆踏此血迹而前进,永久不忘倭寇侵占与惨杀之历史……”。在日军攻占南京后,他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坚持既定的抗战国策。决定蒋介石抗战态度的主要因素是
A.战争的性质 |
B.对敌我双方形势的正确分析 |
C.国际方面的有利条件 |
D.民族主义立场 |
20.
日本右翼势力认为:“在支那事变(指1937—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发展的过程中,日军……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性质。最重要的是,日本方面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意图。”下列各项有力驳斥了以上言论的是( )
①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变成日本的殖民地 ②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 ③全面侵华战争期间占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④南京大屠杀
①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变成日本的殖民地 ②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 ③全面侵华战争期间占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④南京大屠杀
A.①②③ | B.①③ | C.③④ | D.③ |
21.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该歌词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A.打倒列强 | B.抵制日货 |
C.驱除鞑虏 | D.抗日救国 |
22.
漫画家华君武1949年创作的《春天到,河冰解》:何冰解冻,残存的冰块上有蒋介石、李宗仁、张群、孙科、白崇喜等愁眉苦脸的国民党军政要人。漫画反映出( )


A.各派力量呼吁国共再次合作 |
B.国名党内部分裂给侵华日军可趁之计 |
C.人民解放战争处于最后胜利阶段 |
D.国民党派系林立,难以真正团结 |
23.
有学者认为,“与其说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不如说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其依据应该包含苏维埃政权
A.颁布了《土地法令》 | B.推翻了沙皇统治 |
C.颁布了《和平法令》 | D.推翻了临时政府 |
25.
20世纪80年代,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提出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这一主张主要是针对日本
A.作为战败国被排除在联合国之外 |
B.对外贸易过度依赖美国 |
C.经济大国与政治小国的矛盾 |
D.对华关系紧张尚未实现正常化 |
26.
孙中山说:“前代革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下列选项对材料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A.蕴含了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内容 |
B.与传统革命相区别,赋予了近代革命全新内容 |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
D.其思想体系体现现了民主共和革命的意识形态 |
27.
下列关于两极格局形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
B.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 |
C.北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
D.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
3.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3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