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中国近代史等整理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我国对外政策的历史变迁,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时间 | 事件 |
17-18世纪 | 清朝处于鼎盛时期;茶叶、瓷器大量输往欧洲,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
19世纪中后期 | 两次鸦片战争,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
1900-1949年 | 清政府时期:签订《辛丑条约》,沦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北洋政府时期:签订“二十一条”,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国民政府时期:中国抗日战争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1949-1978年 | 新中国成立第一年与十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外交孤立政策;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社会兴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
1978年以来 | 实施改革开放,陆续开放一些沿海城市;香港、澳门相继回归;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
——据中国近代史等整理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我国对外政策的历史变迁,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单选题- (共16题)
2.
梭伦改革颁布的《解负令》规定,废除雅典公民以人身作抵押的一切债务,禁止再以人身作抵押借债,在公民中取消债务奴隶制,由国家出钱把因无力还债而被卖到异邦为奴的人赎回。《解负令》的颁布
A.巩固了雅典的城邦体制 | B.冲击了奴隶制经济发展 |
C.推进奴隶制度走向瓦解 | D.解放了雅典的奴隶群体 |
3.
下表是古罗马不同时期对释奴财产的规定,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罗马法
内容 | 出处 |
如若被释奴死后既无遗嘱,又无直系继承人则保护人有权继承其财产;而若该释奴立有遗嘱,或有直系继承人,则保护人不得染指其遗产。 | 《十二铜表法》 |
释奴必须在遗嘱中将其财产之半数赠予保护人;如果释奴临死时没有留遗嘱,保护人可以按法令规定对其半数遗产照取不误。 | 《最高法官令》(公元2世纪初) |
下表是古罗马不同时期对释奴财产的规定,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罗马法
A.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
B.适应了帝国统治的需要 |
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
D.维护奴隶主的阶级利益 |
4.
《十二铜表法》第三表中规定:“在第三次牵债务人至广场后,如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得将债务人卖于台伯河外的外国或杀死之……如债权人有数人时,得分割债务人的肢体进行分配,纵未按债额比例切块,亦不以为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奴隶在借贷关系中不受保护 |
B.彻底废除了习惯法的陋习 |
C.严格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
D.体现了自然法的立法理念 |
5.
《世界文明史》记载“罗马公民最可贵的特权就是他的身体、财产、权利受法律保护。它在涉讼之时可不受刑罚或粗暴对待,罗马法最值得赞美的是它保护个人对抗国家。”材料表明,罗马法的价值主要在于
A.个人利益高于国家利益 |
B.保护罗马公民享有特权 |
C.鼓励公民个人对抗国家 |
D.防范公权侵害私权 |
6.
下表目录为某著作的局部,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小州的胜利”,指参议员每州两名顾及小州利益 |
B.“着火的房子”,反映联邦制下出现危机 |
C.“人类的五分三”,把五个黑人折合为三个来计算人口 |
D.“瑕不掩瑜”,说明颁布的宪法功绩远大于局限 |
7.
据《美国宪政历程》记载:(有)一位大法官叫道格拉斯,他在大法官的位置上一呆就是36年零七个月。1975年他突然中风,无法上班,但是当时的总统正好是当年积极主张弹劾他的众议院共和党(少数党)领袖福特,为了不让福特总统有机会任命一个保守派的法官,他坐着轮椅,带着尿袋出庭,最后还是前功尽弃。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A.大法官除非犯罪否则必须终身任职 |
B.总统与大法官之间存在着权力制衡 |
C.两人的私人恩怨已经影响到政治 |
D.大法官在与总统的较量中处于下风 |
8.
鸦片战争之后,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输出。1847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英国议会选出的专事中英贸易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材料可用来研究
A.清朝的天朝上国思想 |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C.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 |
D.正常的中英贸易中国入超 |
9.
下表中总理衙门的设立过程表明,清政府
时间 | 总理衙门的设立过程 |
1859年 | 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领改由两江总督兼领,负责办理与各国通商事宜和外交事务。 |
1861年 | 总理衙门设立后,外交使节直接与内阁和军机处交往,不再通过礼部及沿海督抚进行间接交往。 |
A.政治制度的分化趋向出现 |
B.对外交往仍处主导地位 |
C.涉外事务的官僚机构膨胀 |
D.开始放弃闭关自守政策 |
11.
1948年5月,中国民主同盟临时总部响应中国共产党“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认为政治协商和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是一切民主党派和民主团体乃至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也是民盟“一贯的奋斗方针”,并明确提出新政协应由“中央来召集”。这说明
A.民盟由参政党转变为执政党 |
B.新中国成立的民意基础扩大 |
C.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
D.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地位确立 |
12.
下面为我国部分人大权力的首次行使情况统计表。表格内容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行使的权力 | 人大常委会名称 | 行使时间 |
第一次进行执法检查 | 辽宁省沈阳市人大常委会 | 1983年 |
第一次建立代表向选民述职制度 | 河南省舞钢市人大常委会 | 1993年 |
第一次人大常委会质询权的行使 |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 | 1994年 |
第一次实行代表公示制度 |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街道 | 2000年 |
A.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B.经历了逐步完善的过程 |
C.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 |
D.促进了立法工作的开展 |
13.
阅读下表。对表格内容解读有误的是1960-1965年中国对外援助额统计表单位:亿元人民币
时间 | 1960 | 1961 | 1962 | 1963 | 1964 | 1965 |
金额 | 3.63 | 5.19 | 8.54 | 9.61 | 12.16 | 18 |
援助对象 | 越南、朝鲜、缅甸、柬埔寨、蒙古、坦桑尼亚、赞比亚、伊拉克等20多个国家 | |||||
援助内容 | 贷款、武器、粮食、童装、化肥、机器设备、劳动力等 |
A.是两极格局动荡下中国肩负大国责任的体现 |
B.有利于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争取稳定的国际环境 |
C.援助内容多样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
D.援助对象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 |
14.
“当工业主义发现世界被分割成许多小的经济单元时,它就通过两种方式着手改变整个世界的经济结构了……一个就是减少经济单元的数目,扩大每一个经济单元的规模,另一个方式就是消除各个经济单元之间的贸易壁垒。”以下不能印证上述材料中观点的是
A.三次王朝战争后建立德意志帝国 |
B.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
C.英国发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 |
D.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
15.
1961年,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段话道出了
A.多极化趋势加强的事实 |
B.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初衷 |
C.北约与华约建立的目的 |
D.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 |
16.
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一书中指出:“一种国际秩序的生命力体现在它在合法性和权力之间建立的平衡,以及分别给予两者的重视程度。无论合法性还是权力都不是为了阻止变革,两者相结合是为了确保以演变的方式,而不是通过各方赤裸裸的意志较量实现变革”。下列选项与材料相符的是
A.主张按冷战思维来维持世界秩序 |
B.注重世界秩序构建过程中的稳定性 |
C.仅靠软实力和价值观即可维持世界秩序 |
D.强调世界秩序构建过程中的正义性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