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湖北八市十二校2019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78934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10/8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事件
 
17-18世纪
清朝处于鼎盛时期;茶叶、瓷器大量输往欧洲,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19世纪中后期
两次鸦片战争,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1900-1949年
清政府时期:签订《辛丑条约》,沦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北洋政府时期:签订“二十一条”,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国民政府时期:中国抗日战争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第一年与十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外交孤立政策;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社会兴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1978年以来
实施改革开放,陆续开放一些沿海城市;香港、澳门相继回归;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据中国近代史等整理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我国对外政策的历史变迁,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单选题(共16题)

2.
梭伦改革颁布的《解负令》规定,废除雅典公民以人身作抵押的一切债务,禁止再以人身作抵押借债,在公民中取消债务奴隶制,由国家出钱把因无力还债而被卖到异邦为奴的人赎回。《解负令》的颁布
A.巩固了雅典的城邦体制B.冲击了奴隶制经济发展
C.推进奴隶制度走向瓦解D.解放了雅典的奴隶群体
3.

内容
出处
如若被释奴死后既无遗嘱,又无直系继承人则保护人有权继承其财产;而若该释奴立有遗嘱,或有直系继承人,则保护人不得染指其遗产。
《十二铜表法》
释奴必须在遗嘱中将其财产之半数赠予保护人;如果释奴临死时没有留遗嘱,保护人可以按法令规定对其半数遗产照取不误。
《最高法官令》(公元2世纪初)
 
下表是古罗马不同时期对释奴财产的规定,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罗马法
A.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B.适应了帝国统治的需要
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维护奴隶主的阶级利益
4.
《十二铜表法》第三表中规定:“在第三次牵债务人至广场后,如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得将债务人卖于台伯河外的外国或杀死之……如债权人有数人时,得分割债务人的肢体进行分配,纵未按债额比例切块,亦不以为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奴隶在借贷关系中不受保护
B.彻底废除了习惯法的陋习
C.严格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体现了自然法的立法理念
5.
《世界文明史》记载“罗马公民最可贵的特权就是他的身体、财产、权利受法律保护。它在涉讼之时可不受刑罚或粗暴对待,罗马法最值得赞美的是它保护个人对抗国家。”材料表明,罗马法的价值主要在于
A.个人利益高于国家利益
B.保护罗马公民享有特权
C.鼓励公民个人对抗国家
D.防范公权侵害私权
6.
下表目录为某著作的局部,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小州的胜利”,指参议员每州两名顾及小州利益
B.“着火的房子”,反映联邦制下出现危机
C.“人类的五分三”,把五个黑人折合为三个来计算人口
D.“瑕不掩瑜”,说明颁布的宪法功绩远大于局限
7.
据《美国宪政历程》记载:(有)一位大法官叫道格拉斯,他在大法官的位置上一呆就是36年零七个月。1975年他突然中风,无法上班,但是当时的总统正好是当年积极主张弹劾他的众议院共和党(少数党)领袖福特,为了不让福特总统有机会任命一个保守派的法官,他坐着轮椅,带着尿袋出庭,最后还是前功尽弃。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A.大法官除非犯罪否则必须终身任职
B.总统与大法官之间存在着权力制衡
C.两人的私人恩怨已经影响到政治
D.大法官在与总统的较量中处于下风
8.
鸦片战争之后,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输出。1847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英国议会选出的专事中英贸易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材料可用来研究
A.清朝的天朝上国思想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
D.正常的中英贸易中国入超
9.
下表中总理衙门的设立过程表明,清政府
时间
总理衙门的设立过程
1859年
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领改由两江总督兼领,负责办理与各国通商事宜和外交事务。
1861年
总理衙门设立后,外交使节直接与内阁和军机处交往,不再通过礼部及沿海督抚进行间接交往。
 
A.政治制度的分化趋向出现
B.对外交往仍处主导地位
C.涉外事务的官僚机构膨胀
D.开始放弃闭关自守政策
10.
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两幅图片内容在精神层面上蕴含的意义是
A.革命道路的多样性
B.具体国情千差万别
C.科学理论与时俱进的发展和丰富
D.科学理论在具体实践中得以创新
11.
1948年5月,中国民主同盟临时总部响应中国共产党“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认为政治协商和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是一切民主党派和民主团体乃至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也是民盟“一贯的奋斗方针”,并明确提出新政协应由“中央来召集”。这说明
A.民盟由参政党转变为执政党
B.新中国成立的民意基础扩大
C.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D.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地位确立
12.
下面为我国部分人大权力的首次行使情况统计表。表格内容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行使的权力
人大常委会名称
行使时间
第一次进行执法检查
辽宁省沈阳市人大常委会
1983年
第一次建立代表向选民述职制度
河南省舞钢市人大常委会
1993年
第一次人大常委会质询权的行使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
1994年
第一次实行代表公示制度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街道
2000年
 
A.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经历了逐步完善的过程
C.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
D.促进了立法工作的开展
13.
阅读下表。对表格内容解读有误的是1960-1965年中国对外援助额统计表单位:亿元人民币
时间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金额
3.63
5.19
8.54
9.61
12.16
18
援助对象
越南、朝鲜、缅甸、柬埔寨、蒙古、坦桑尼亚、赞比亚、伊拉克等20多个国家
援助内容
贷款、武器、粮食、童装、化肥、机器设备、劳动力等
 
A.是两极格局动荡下中国肩负大国责任的体现
B.有利于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争取稳定的国际环境
C.援助内容多样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D.援助对象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
14.
“当工业主义发现世界被分割成许多小的经济单元时,它就通过两种方式着手改变整个世界的经济结构了……一个就是减少经济单元的数目,扩大每一个经济单元的规模,另一个方式就是消除各个经济单元之间的贸易壁垒。”以下不能印证上述材料中观点的是
A.三次王朝战争后建立德意志帝国
B.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C.英国发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
D.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15.
1961年,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段话道出了
A.多极化趋势加强的事实
B.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初衷
C.北约与华约建立的目的
D.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
16.
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一书中指出:“一种国际秩序的生命力体现在它在合法性和权力之间建立的平衡,以及分别给予两者的重视程度。无论合法性还是权力都不是为了阻止变革,两者相结合是为了确保以演变的方式,而不是通过各方赤裸裸的意志较量实现变革”。下列选项与材料相符的是
A.主张按冷战思维来维持世界秩序
B.注重世界秩序构建过程中的稳定性
C.仅靠软实力和价值观即可维持世界秩序
D.强调世界秩序构建过程中的正义性
17.
1799年,英国政府出台了《反结社法》,以强力干预手段来应对日益发展的劳资冲突。但迫于各方压力,1824一1825年间,《反结社法》被废除。促成这种转变的原因是
A.宪章运动的开展
B.议会改革的完成
C.马克思主义诞生
D.自由主义的传播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