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78856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2/16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洛克(1632——1704年),继承和发展培根和霍布斯的学说,反对天赋观念论,认为心灵本是一张白纸,后天获得的经验是认识的源泉,反对君权神授说,拥护君主立宪,主张立法机关应是一个经选举产生的机构,而执行机关则是单个人或君主,立法权与行政权必须分立,政府是人民对统治者的一种信任,统治者的权力是有条件的而非绝对的,人民是最终的主权归属。人民最初享有自然自由,后来订立契约进入社会,享有社会自由,社会自由须受法律约束,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
—— 摘编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材料二 到新文化运动起来的时候,已经有大批的留学生自欧美归国,例如胡适。正因胡有如此基础,遂使他成为民国时期引导中西文化沟通、结合,创造中国新文化的最重的领袖者之一。胡适明确地肯定,从大趋势看,文化的世界化是不可抗拒的。胡适为自己定下一条原则,即在国内专意强调西方文化的好处,在国外专意强调中国文化的好处。他坚信,“真的个人主义,就是个性主义”,“个人若没有自由权,又不负责任,便和做奴隶一样”。《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所努力散播的新观念,在广大青年中得到了热烈的响应。
——摘编自《心事浩茫话当年—纪念(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洛克倡导的新学说,简折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适新思想的特点,概括指出洛克和胡适新思想的相通之处。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西魏立国后,形势极为险峻,其时,天下三分,东有高欢大军压境,南有萧梁不时构衅。西魏地狭国贫,人口不满千万,宇文泰直接掌握的军队不过三万余人。同时,西魏立国之初,关中即遭大饥,人心浮动。宇文泰也看到了这种形势,大统元年(535)三月,他命各街薯斟酌古今以来的治国经验,且可以用于现实者,制订颁行了二十四条新制。大统七年(541)九月,宇文泰颁行了由苏绰起草的六条诏书。“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十一月,又颁布了十二条新制,和大统元年(535)三月顾布的二十四条新制合在一起,共三十六条。六条诏书和这些新制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方面,并据此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宇文泰顺乎历史发展的潮流,终至取威定霸,转弱为强,奠定了北周王朝之基础。
——摘编自《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宇文泰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宇文泰改革的特点。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1年6月15日,丘吉尔电告罗斯福总统:“根据我能从各方面获得的消息,其中并有最可靠的消息,德国看来即将大举进攻俄国……如果这场新战争爆发,我们当然要遵循希特勒乃是我们必须击败的敌人这项原则,给予俄国人以最大的鼓励和我们能够提供的任何援助。”罗斯福通过美国大使怀南特口头答复说,如果德国进攻俄国,他会立即公开支持“首相可能就欢迎俄国成为同盟国而发表的任何声明”。苏德战争爆发的次日,罗斯福举行记者招待会,指出“欧战停止之日.即希特勒进犯美洲之时”,并宣布“在可能范围尽力给予俄国援助”。美国政府也在6月24日,宣布停止冻结苏联在美国的存款。6月29日,美国驻苏联大使就美国向苏联提供军用战略物资的问题在莫斯科进行了谈判。
——摘编自《二战期间美国对华和对苏租借援助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期间英美对苏联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美对苏联政策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2.单选题(共5题)

4.
有人在评价梭伦施政措施时指出:“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这意味着
A.民主政治体制在雅典正式确立
B.梭伦改革代表了平民的利益
C.传统贵族垄断政权局面被打破
D.宗族势力威胁到民主政治发展
5.
独立以前,美国人既是英国的臣民,又是马萨诸塞、纽约、弗吉尼亚或另外某个殖民地的公民。独立以后,他们就不是英国人了,但是还没有成为美国人。这说明
A.美国联邦制未得到各州认可
B.美国中央政府无权过问各州事务
C.独立后美国未形成中央集权
D.《独立宣言》只是民族革命的产物
6.
下面这幅漫画以“出卖”为题,站在城墙上的是法国资产阶级政府的首脑,城墙下是德国宰相俾斯麦。这幅漫画
A.体现了法国大革命的结果
B.反映了普法战争发生的原因
C.说明法国共和之路的艰难
D.揭示了巴黎公社起义的背景
7.
下面是根据吴慧主编的《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中相关数据整理的宋朝至清朝(鸦片战争前)我国粮食亩产量情况统计图(单位:斤)。据此可以推知宋至清朝前期
A.生产工具不断创新
B.粮食产量迅速提升
C.民众生活改善缓慢
D.大量荒地得到开垦
8.
1951年国家对高等学校院系进行调整,政法、财经和一些文科学系被削弱,而机械、化工、建筑等专业大幅增加。这是我国当时
A.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体现
B.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C.外交环境日益恶化的结果
D.优化教育结构的反映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