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伴随着英国政治现代化的历程,近代文官制度逐渐在英国形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财政大臣罗金厄姆为了扩大内阁的权力,于1782年推动议会通过《文官定员法案》等法案,限制国王恩赐官职的权力,把任命文官的权力从国王之手转入到内阁各部门负责人的手中。1805年,财政部还首先设立了常务次官,常务次官不随执政党的更替而更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此次改革是英国的第一次文官制度改革,涉及职业道德操守、专业化、任用制度等方面,其首要意义在于将文官及整个文官体系完全纳入了议会的领导之下。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第一次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成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此次改革的政治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历史意义。
(3)据材料一、二,简述近代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对现代国家治理的启示。
材料一 英国财政大臣罗金厄姆为了扩大内阁的权力,于1782年推动议会通过《文官定员法案》等法案,限制国王恩赐官职的权力,把任命文官的权力从国王之手转入到内阁各部门负责人的手中。1805年,财政部还首先设立了常务次官,常务次官不随执政党的更替而更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此次改革是英国的第一次文官制度改革,涉及职业道德操守、专业化、任用制度等方面,其首要意义在于将文官及整个文官体系完全纳入了议会的领导之下。
——摘编自肖俊《渐进的制度文明:英国文官制度的历史与贡献》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及其代言人要求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从政治上促进本国经济发展。1855年,在议会专门委员会作出的调查报告基础上,英国颁布文官制度改革令,将国王、少数政治寡头和高级文官的恩赐官职特权转交到文官委员会,真正的开始采用考试录用的办法选拔任用文官。1870年,政府继续颁布改革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晋升依政绩而定。英国文官制度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原则通过上述两道法令确定下来,从而标志着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摘编自阎照祥著《英国政治制度史》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第一次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成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此次改革的政治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历史意义。
(3)据材料一、二,简述近代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对现代国家治理的启示。
2.
研究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既要了解近代政府的经济政策,还要细察外因和潜在的内变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其本身的资本主义性质已为今日时论所公认。……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
(1)据材料一,洋务工业是如何将“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经济“归于失败”的外因。
(3)据材料三,分析国民政府统制经济政策产生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对近代中国工业化历程的认识。
材料一 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其本身的资本主义性质已为今日时论所公认。……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工商业获得向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同时日本在华企业亦获得同样侵略机会,中国的民族经济仍不易与之抗衡,以致归于失败。……中国民族经济之不能前进,以致渐趋衰退,不当尽归咎于外来压力。国内情况之日益恶化,亦为重大因素。政府之无扶植诚意,自然有关,战乱不止,兵额激增,尤为致命打击。——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三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经济管理办法一览表(局部)时间 | 条例名称 | 主要内容 |
1937年 | 《工厂迁移案》等。 | 组织企业有序向大后方迁移。 |
1939年 | 《矿产品运输出口管理规则》、《川康铜业管理规则》等。 | 直接干预或管制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 |
1941年 | 《战时经济体系基本纲领》;《管理工业机器、化工材料 细则》、《管理液体燃料规则》等。 | 扩大国营,联合民营;部分企业实行收归国有。 |
——据陈雷《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研究》编制
请回答:(1)据材料一,洋务工业是如何将“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经济“归于失败”的外因。
(3)据材料三,分析国民政府统制经济政策产生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对近代中国工业化历程的认识。
3.
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麻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綴结构发生新变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明朝农业和手工业发生的变化。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中期“海外贸易蓬物发展”的国内因素,概括白银内流推动的商业发展表现。
(3)有学者认为,商品经济繁荣促使明朝中后期萌动社会转型。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麻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綴结构发生新变化。
——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隆庆元年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添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商几乎遍布金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撒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明朝农业和手工业发生的变化。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中期“海外贸易蓬物发展”的国内因素,概括白银内流推动的商业发展表现。
(3)有学者认为,商品经济繁荣促使明朝中后期萌动社会转型。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单选题- (共43题)
4.
雅典执政官梭伦废除债务奴隶,罗马共和国颁布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上述史实反映出古代雅典和罗马管理社会的共同智慧是
①通过制定法律来管理社会秩序
②协调贵族与平民关系来稳定社会
③创立司法陪审制度来稳定社会
④依据财产多寡来划分公民的等级
①通过制定法律来管理社会秩序
②协调贵族与平民关系来稳定社会
③创立司法陪审制度来稳定社会
④依据财产多寡来划分公民的等级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5.
“克利斯提尼用全新的、基于理性的体制,代替沿袭已久的颇具权威的惯例,意在用对整个城邦的忠诚替代传统的对部落和氏族的忠顺。”这里“基于理性的体制”表现在
A. 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B. 设立四百人议事会
C.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D. 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A. 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B. 设立四百人议事会
C.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D. 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6.
雅典城邦“以有效的机制制约政治斗争,把它局限在和平有序的范围之内,阻止它演变为血腥的暴力惨剧,同时又要保持不同政治派别之间的良性竞争和对立,以利于社会批评、监督和纠正执政者的错误”。由此城邦
A.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
B.实行陶片放逐法 |
C.扩大公民大会权利 |
D.发放工资和津贴 |
7.
《十二铜表法》规定:“假如流经公共土地的溪水涧或道使私人领地遭受损失,则(私人领地的)所有者可提出赔偿损失的起诉。”据此可知当时的罗马
A.社会矛盾比较尖锐 |
B.保护私有财产权利 |
C.公有财产受到法律保护 |
D.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8.
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立外事大法官,外事大法官在审理涉外案件之时,一方面不能援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诉讼程序,另一方面又无其它明文规定的诉讼程序可供依循,客观上使其只能通过行使“自由心证”的裁量权,自行创制诉讼程序。“自由心证”裁量权的行使
A.以保障罗马帝国公民的权利为前提 |
B.反映出罗马法基于实际逐步完善 |
C.调节的是罗马公民之间的法律关系 |
D.因随意解释法律而损害平民利益 |
9.
有学者认为:“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政治上独具特色,经济上国家主导,自上而下地推行福利国家建设,以解决社会矛盾……既可以避免沙皇俄国式的专制,又可以避免英国和法国那样弱小、颓废和低效的民主政体的弊端。”该观点认为德意志第二帝国
A.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
B.采取威权政治适应发展 |
C.建立健全福利国家制度 |
D.组建了独立的立法机构 |
10.
麦迪逊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达成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当时这种平衡机制主要表现在
①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
②总统和军队之间
③立法、行政、司法部门之间
④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
①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
②总统和军队之间
③立法、行政、司法部门之间
④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11.
近代英国确立了议会制君主立宪政体,美国确立了总统制民主共和政体,德意志帝国也确立了有别于英国的“君主为实,立宪为虚”的君主立宪政体。三者的共性是
A. 议会都是国家权力核心
B. 总统都掌握国家行政权
C. 政府首脑均对议会负责
D. 议会均掌握国家立法权
A. 议会都是国家权力核心
B. 总统都掌握国家行政权
C. 政府首脑均对议会负责
D. 议会均掌握国家立法权
12.
1855年10月6日,上海福利洋行在《北华捷报》登载广告,“大量出售高品质加利福尼亚面粉,每袋五十磅,极便家用,每袋四元。另有最高品质火腿和奶酪,高档饼干、咖喱粉以及酱料,切条芒果酱,大量鞋、靴,大小灯罩和烟囱,以及其他各式商品。”材料表明
A.西洋商品较多涌入上海市场 |
B.民族资本涉业范围十分广泛 |
C.近代广告业由此开始并发展 |
D.国人饮食习惯发生深刻改变 |
13.
二月革命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提出了“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这最简单的口号直击人心。三月份,布尔什维克党只有2万多名党员,到了十月革命前,成为35万人的大党。由此说明当时
A.退出一战的俄国急需土地和面包 |
B.布尔什维克党获得了执政地位 |
C.实现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 |
D.民意成为革命发展的助推力 |
14.
(美)迈克尔罗斯金在《国家的常识》中写到“列宁很快就看到一种‘二元权威’正试图统治俄国。临时政府控制着军队和外交政策。但是在最重要的城市彼得格勒,由工人、士兵、水手和革命者组成的委员会(工兵代表苏维埃)管理着一切。”面对“二元权威”的政治局面,列宁
A.发动二月革命
B.发表《四月提纲》
C.举行彼得格勒起义
D.下令攻占冬宫
A.发动二月革命
B.发表《四月提纲》
C.举行彼得格勒起义
D.下令攻占冬宫
15.
“今天距离它的发表年份1848年已经过去一百六十多年了……人们或把它视为纲领,或对其提出批判质疑,这么多年过去了,仍然有生活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人去关注、解读它。”下列有关“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
B.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
C.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
D.开辟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
16.
杜鲁门总统在其回忆录中指出,没有德国,“欧洲的防御不过是大西洋岸边的一场后卫战”,有了德国,欧洲“就能有一个纵深的防御”。因此,在美国的支持下,联邦德国作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加入北约。美国此举
A.加强了对德国的政治控制 |
B.促进西欧一体化的进程 |
C.有利于遏制共产主义扩张 |
D.标志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
17.
某宣言指出“鉴于这种越来越令人不安的情况……其中最重要的是各国人民要有从一切形式的外国统治下解放自己、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决心,推动国际社会详细制订各项旨在建立一种新型国际经济关系的政策。绝大多数发达国家为了它们自身的利益要使目前的经济秩序永久保持下去的决定,对发展中国家的愿望只是给予微不足道的注意……”该宣言主张
A.建立经济区域集团 |
B.推翻殖民霸权主义 |
C.建立新的国际秩序 |
D.建立世界贸易组织 |
19.
2015年9月19日,日本强行表决通过了新安保法案,日本可随时根据需要向海外派兵并向其他国家军队提供支援。该法案的通过说明日本
A.开始修改对外政策 |
B.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
C.军事实力快速增加 |
D.谋求在国际舞台发挥作用 |
20.
从1962年10月22日到12月14日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来往的信件就有25封,在这些信件中,两人虽然相互指责对方的行为,但是都明确表达了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导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信件来往频繁的原因是
A.德国分裂 |
B.朝鲜战争 |
C.越南战争 |
D.古巴导弹危机 |
21.
近些年来继“金砖四国”之后,又出现“展望五国”(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阿根廷)“灵猫六国”(哥伦比亚、印尼、越南、埃及、土耳其和南非)“新钻11国”(巴基斯坦、埃及、印度尼西亚等)的提法,材料反映了
A.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受挫 |
B.新的政治经济秩序的建立 |
C.多个力量中心日益崛起 |
D.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 |
22.
有人说“二战后存在两种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各类经济组织(如亚太经合组织等)举行与经济有关的峰会(如G20峰会)大大增加,二是军事冲突此起彼伏(如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对此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A.经济区域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 |
B.强权政治成胁世界和平 |
C.“一超多强”格局遭受巨大挑战 |
D.和平与动荡并存成为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 |
23.
20世纪60年代中期,法国戴高乐政府提出了“缓和、谅解、合作”的对苏外交策略,同苏联进行合作达成缓和;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推行“新东方政策”,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这些事例表明
A.法德两国外交自主性有所增强 |
B.美国推行单边主义遭到西欧抵制 |
C.冷战时期的美欧联盟关系瓦解 |
D.苏联对法德两国的威胁已经解除 |
24.
下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正面上部有10枚方孔圆钱纹,中部有铭文“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同‘佰’)流转行使”。下部有一仓廪图,有三人正忙于搬运货物。由此可知当时


A.金融体系较为完善 |
B.活字印刷术水平高超 |
C.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
D.纸币在市场广泛流通 |
25.
1740年至1788年间,英国有5万个左右的小农场被大农场吞并,1700至1800年间,每个农业工人的产量增加了约1倍。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圈地运动带来的农业革命 |
B.蒸汽动力在农业中普遍运用 |
C.资本主义制度的进步性 |
D.世界市场对农产品需要旺盛 |
2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逐步形成。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在下列两图所示地区采取的同步开放举措是


A.设立经济特区 |
B.设置特别行政区 |
C.成立自由贸易区 |
D.开辟经济开放区 |
27.
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都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瓷窑近千座。上述现象反映当时手工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A.形成区域性经济分工 |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C.手工业生产分布不均匀 |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
28.
中国古代农具各式各样,耕种工具有犁、耙、耖、锄等,收获农具有掼床、镰刀等,加工农具有碌碡、砻、磨盘等,数不胜数,据此可知,古代农耕经济
A.形式多样 |
B.自给自足 |
C.精耕细作 |
D.个体经营 |
29.
康熙晚期初创一种名贵的宫廷御用瓷,为此曾一度将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白釉素瓷运至京城,由宫廷造办处画师精心绘制纹饰,再由专门机构烧制而成。这一瓷器品种应是
A.青花瓷 |
B.青瓷 |
C.秘色瓷 |
D.珐琅彩 |
30.
清代雍正二年(1724)山西巡抚刘于义奏称:“山右(今山西)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这表明
A.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被抛弃 |
C.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发生变化 |
D.商人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
31.
威尼斯在14—15世纪处于全盛时期,是地中海贸易中心之一。但16世纪始,其贸易中心地位逐渐丧失,逐渐成为美丽的旅游胜地。造成这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商业革命的影响 |
B.价格革命的影响 |
C.尼德兰革命的影响 |
D.工业革命的影响 |
32.
17世纪英格兰诗人约翰·克利夫兰曾写道,“英格兰是个完美的世界!又拥有了东、西印度!请修改您的地图吧:纽卡斯尔(位于英格兰东北部,是当时英格兰的煤炭出口中心)就是秘鲁”。这反映了当时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拓展 |
B.工业革命加速英国扩张 |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
D.英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
33.
1992年是哥伦布“发现”美洲500周年,在许多欧洲国家把哥伦布作为英雄进行纪念的时候;在美洲的墨西哥印第安人却做出了截然相反的行为,他们举行了游行示威,甚至还砸掉了哥伦布塑像的一段手指。这表明
A.经济全球化受到严重阻碍 |
B.欧洲文明破坏了美洲文明 |
C.两种文明的冲突不可避免 |
D.历史的价值判断有相对性 |
34.
该国的商船吨位占当时欧洲总吨位的3/4,拥有15万艘商船,几乎垄断了海上贸易。挪威的木材、丹麦的鱼类、波兰的粮食、俄国的皮毛、东南亚的香料、印度的棉纺织品、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等等,大都由该国商船转运,经该国商人转手销售。上述材料描述的是
A.16世纪的西班牙 |
B.17世纪的荷兰 |
C.18世纪的美国 |
D.19世纪的英国 |
35.
下表为《1850—1900年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表》(单位:百万吨二氧化碳)据此可知,当时
| 英国 | 德国 | 法国 | 美国 |
1850年 | 122.7 | 15.2 | 19.6 | 19.8 |
1870年 | 228.7 | 76.7 | 50.6 | 98.7 |
1890年 | 353.3 | 208.4 | 97.9 | 402.1 |
1900年 | 420.1 | 327.0 | 129.4 | 663.3 |
A.世界环境破坏源于英美经济发展 |
B.英国经济发展始终停滞不前 |
C.西方主要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 |
D.英美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德法 |
36.
1904年美国共有318个工业托拉斯,拥有全部加工工业资本额的40%,各重要工业部门一般都已被一两个或少数几个大托拉斯所垄断。这表明美国
A.国有经济的壮大 |
B.自由竞争的消失 |
C.垄断组织的发展 |
D.社会生产的衰退 |
37.
下列插画出自欧洲不同时期出版的《马可波罗游记》,反映了当时欧洲人心目中的中国人形象。第一幅插画中的人物都穿着中世纪欧洲的服饰,第二幅画中中国人的形象更符合实际,导致这一变的主要原因是


A.人文主义影响了绘画的风格 |
B.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市场形成 |
C.东西方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 |
D.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 |
38.
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革不止是技术上的,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卢卡斯教授的话说,历史上第一次人们开始无所畏惧,“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作者主要想说明工业革命
A.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
B.带来技术突飞猛进 |
C.增强改造自然能力 |
D.促使科学奖项设立 |
39.
学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课后,小明在笔记上整理出这样一张结构图(如下图),并附上了一些诗句:“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无可奈何花落去”、“忽如一夜春风来”。其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最可能指图中哪一阶段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40.
***在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说:“我们在一个地广人多、情况复杂的大国内,彻底地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我们的党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此会议
A.通过了《共同纲领》文件 |
B.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C.制订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
D.确定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总任务 |
41.
下图反映了中国市场化指数的变化情况。图中1992—1997年我国市场化指数迅速提
高,这主要得益于

高,这主要得益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
B.公有制主体地位得到改变 |
C.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
D.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
42.
1955年起,(苏联)政府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1958年6月,政府还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格。这些举措
A.恢复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做法 |
B.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 |
C.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 |
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
43.
19世纪中叶,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为其提供了技术条件。当时国际贸易中的货物运输可以依赖的交通工具有
①汽车
②火车
③轮船
④飞机
①汽车
②火车
③轮船
④飞机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44.
1933年3月,上任不到二十天的罗斯福就向国会正式提交了一份计划——准备组建民间资源保护队,并在3月的最后一天获批成立。“7月1日,距罗斯福做出这个古怪的决定还不到4个月,他设定的25万招聘人数的目标就已达成。”这一古怪计划所起到的最直接的结果是
A.恢复发展生产 |
B.缓和社会矛盾 |
C.扩大就业机会 |
D.保护资源环境 |
45.
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体验到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
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4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4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