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2017— 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期末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78850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2/10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现。
材料一从《法经》到《大清律》,中国封建法典具有明晰的因革关系,长期以来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素有中华法系之称。中国古代“法自君出”,君主始终掌握国家的最高立法权,一切法典、法规皆以君主名义颁行,皇帝的诏书往往成为法律。中国古代法律,强调遵行礼教,强调纲纪伦常,礼的许多内容被直接写进法律。同样的行为不一定同罪,同样的罪名不一定同样处刑,行为人的等级身份和血缘关系成为定罪量刑的必要前提。皇帝掌握国家最高司法权。中央设司法机构,辅佐皇帝的重臣可以过问司法,但是司法长官不能过问行政。地方的行政官吏兼任司法审判。
——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人权宣言》节选《拿破仑法典》节选

(2)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人权宣言》与《拿破仑法典》两部法律文件内容的异同。
材料三梁启超认为:“以今日之中国视泰西,中国固为野蛮也。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西方各国重视法治,能做到以法治国,所以西方各国日益强盛。而晚清统治,长期以来以守旧为荣,以变法为戒。久而久之,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富强,形成国势日衰的局面。立宪法为一切法度的根源……国会是确立法治国家的基础……行司法独立为立宪政治之根本。”
孙中山认为:“宪法者,国家之构成法,亦即人民权利之保障书也。宪法是立国的基础,国家强弱之点尽在宪法。有了良好的宪法,才能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和国。政治上的宪法,就是支配人事的机器……我们现在来讲民治,就是要把机器给予人民。”
李大钊认为:“现在的法律是阶级的法律,在法律的下面有经济的构造作它一切的基础。经济组织一有变动它就跟着变动。照法律而言,必须将旧的经济生活与秩序,废止之,扫除之,如私有权。另规定一种新的经济生活与秩序,将资本财产法、私有法改为公有法之一种制度。”
——贾孔会《中国近代法律思想与法制革新》
(3)结合所学,从社会发展与法律思想变迁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
2.
区域经济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发展的特征。
材料一北宋都城开封的道路较之唐朝都城长安的道路,在数量与宽度上都有所减少,较实用,不讲形式和气派,更符合市民的实际需要而非帝王要求。
材料二

北宋开封的水路交通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北宋都城开封城市内外交通建设的作用。
材料三新大陆的欧洲殖民地当局,为欧洲商人提供军事保护和政治组织花了相当多的费用。殖民公司尽其所能推动它们的产品在故乡的流行。英格兰、荷兰和法国政府强烈支持本国殖民公司获得这类商品再出口欧洲其他国家的权力。欧洲商人们追求利润最大化,并将大部分所得用于再投资,获得更大的利润,这就是资本主义精神。
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像新大陆一样,人口稀少,能够大量供给中国需求的土地密集型资源,去过那里的中国人数量很多,但东南亚从来没有成为中国的殖民地。中国政府没有兴趣为臣民的海外贸易提供直接的军事和政治援助。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不同于欧洲公司与政府相连的资本主义。竞争性贸易使中国商人获得相当的回报,但是并没有促进利润的集中与再投资。
——编自彭慕兰《大分流》
(2)史学家彭慕兰认为18世纪是欧洲与中国的“大分流”时期,结合所学,概括“大分流”的含义。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大分流”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材料四
美国工农业的发展表
 
1880年
1899年
1909年
1919年
农产品的价值(10亿美元)
2.4
4.7
8.5
23.7
工业产品的价值(10亿美元)
9.3
11.4
20.6
60.4
农业人口(%)
65
51.7
45.3
36.4
 
材料五19世纪80年代后,大批新工业城市兴起于中西部,其中每一个工业城市都有一种或几种主要的工业作为自己的支柱。如匹兹堡以冶铁为主,底特律以汽车为主,克利夫兰以炼钢为主,芝加哥以机器制造为主。在钢铁工业中,创办于1873年的卡内基钢铁厂,到1894年已经控制了全美钢铁生产能力的四分之一。在石油企业中,洛克菲勒公司到19世纪末,控制了全美炼油企业的90%。1895-1904年间,美国被兼并企业平均每年达301家,合并的资产达6.9亿美元,其合并资产总额达总产值的八分之七。
——编自《美国历史十五讲》
(3)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初美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3.
学校教育-课程教材-教育发展
材料一11世纪,欧洲的文化教育事业处于基督教垄断之中。中学与小学教育由修道院承担,高等教育由主教掌握。12世纪,经济发展需要数学计算知识和商业经营技能,但以宗教为主的教育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一些商人集中的城镇逐渐打破宗教垄断教育的局面。13世纪,西欧出现了很多新创建的大学,有规模较小的专业学校,也有规模庞大的综合学校。大学教授可以自由讲授古典雅典或是阿拉伯的著作。之后越来越多的古代希腊、罗马的著作得到讲授和阅读。
——沈之兴《西方文化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中世纪欧洲教育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其对欧洲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材料二1923年,我国出版了历史教材《高中本国史》。其中第一编绪论。第二编民族。第三编政治。第四编社会。第六编外交。此书采用从左至右的排版式样,全书用通俗白话文书写,配有多幅插图。纪年方式采用民国纪年,旁边加注公元纪年。
——王正瀚《民国时期中学教科书结构研究初探》
(2)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反映出的当时的社会背景。
材料三严复提出:西方国民教育的成功做法是实行强迫的普及,而中国的国情是绝大多数国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文盲占国民人数的90%以上。这样的国民素质不仅阻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且由于国民不具备最基本的知识,因此在现代社会,甚至难以谋生和自立。
——隋淑芬《严复的中西国民素质及其教育比较研究》
(3)依据材料,概括严复认为近代中国国民教育的问题。结合史实,说明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文革前我国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2.单选题(共17题)

4.
雅典执政官梭伦废除债务奴隶,罗马共和国颁布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上述史实反映出古代雅典和罗马管理社会的共同智慧是
①通过制定法律来管理社会秩序
②协调贵族与平民关系来稳定社会
③创立司法陪审制度来稳定社会
④依据财产多寡来划分公民的等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
俾斯麦领导了1871年的德意志统一,建立了一个普鲁士为主的德意志民族国家。1888年继位的新皇威廉二世与俾斯麦的政见大相径庭,于是决定革除权倾一世的俾斯麦首相职务,同年俾斯麦被迫辞职。对此事件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A.俾斯麦失去了德意志民众的支持
B.德意志帝国议会的权力极其有限
C.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官员任免权
D.帝国宪法具有浓厚军国主义色彩
6.
丘吉尔在《英语民族史》中谈到英国革命时说:“这场斗争从来不是专制和共和制的斗争,用兰克的话来说,‘一方维护有君主存在的议会制,另一方维护有议会存在的君主制’。”这场斗争的结果是英国
①保留传统并进行制度创新
②开始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③明确了国王与议会之间的权力划分
④国王最终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
1937年,学者姚绍华提出:“九一八事变后,自日本不顾国际之信誉,强占我国东北,远东的均势之局被打破……以吾民族历史文化之悠久,如能奋发图强,这种恐怖自然不足惧。吾民族每次都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兀然生存于世界,而且每经一度祸患,吾民族之内容益加扩大而活跃。”下列选项能够为横线上的观点提供佐证的史实是
A.国共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团结一致抗战
C.积极寻求英美等国军事上的支持
D.邀请各国反法西斯人士前来相助
8.
1956至1964年,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关系不断加强,周恩来总理对亚非国家进行了三次正式友好访问。为此局面奠定基础的外交事件是
A.日内瓦会议上中国发挥积极作用
B.亚非万隆会议上中国外交的成功
C.中国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中美两国之间打破长期隔绝状态
9.
1608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实和明朝官员李之藻共同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最早的彩绘世界地图。图中有五大洲.四大洋等地理信息,还绘有16艘船,8种海洋生物。据此材料可以判断
A.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经最终形成
B.新式交通工具蒸汽轮船广泛应用于航海
C.中国人广泛接受了西方先进的绘图技术
D.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海陆轮廓日渐清晰
10.
以下是一位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列出的知识结构,其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领域
社会进步
存在问题
政治
共和制度的渐进
动荡裂变的时局
经济
民族工业的春天
昙花一现的凋零
思想
博大宽宏的气象
迷离彷徨的选择
习俗
移风易俗的时尚
抱残守缺的遗风
 
A.晚清政府时期
B.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C.北洋政府时期
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1.
李鸿章在奏章中写道:“臣尤有所陈者,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这一认识有利于
A.军事企业的创办
B.民用企业的创办
C.近代海军的建立
D.近代教育的创办
12.
依据下图判断,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出自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粮食产量减少
B.文革时期的粮食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
C.改革开放初期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
D.市场经济体制使粮食商品化程度加深
13.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魏晋以后,汉字由隶书衍生出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书写者可以利用其特点,融入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形成自己的风格与审美情趣
中国的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出了以民主为核心的治国方案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展现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作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
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盛行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电气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中
蒸汽时代结束,蒸汽机被内燃机彻底取代
 
A.①
B.②
C.③
D.④
14.
下表是某学者对明朝通俗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变异”研究的部分成果。其内容表现了明朝社会生活的“变异”主要是受到
社会价值观
“重利趋商”成为社会潮流,将商人视为“智杰”“豪杰”。
生活消费方式
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剧烈变化,呈现“奢华”“逾制”的特点。
伦理道德观
对金钱、物欲的强烈追求,使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冲击。
 
A.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B.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
C.新引进农作物的影响
D.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15.
一位西方历史学家说:他的宇宙理论如此完善和令人信服,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以至于它的影响远远超越了科学领域。他谈到的科学成就是
A.哥白尼的“日心说”
B.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C.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
16.
黄遵宪是晚清著名外交家,1884年,他出任驻美国旧金山的总领事时,评价美国的民主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但是在维新变法活动中,黄遵宪一跃而成为支持维新的开明官绅代表。他发生这种变化的客观因素是
A.洋务运动的失败促使清政府立宪
B.“师夷长技”思想被彻底抛弃
C.民族危机加深后变法潮流的推动
D.黄遵宪与时俱进思想不断进步
17.
著名历史学家徐中约说:“林则徐在他有机会对抗敌人之前就被撤职一事,导致许多人认为战争的失败只是一桩历史的偶然事件,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在此期间只有少数特别警觉的人认识到需要了解西方。”于是这些“少数特别警觉的人”
A.撰写了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著作
B.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发展工商业
C.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D.提倡变革政治制度,兴民权、设议院
18.
一位历史学家说:“民国的建立,虽说是由于人心的效顺,然以数千年专制的积重,说真能一朝涤除净尽,自然是无此理的。大约当时最易为大众所了解的,是民族革命。”他所说的“民族革命”是指
A.推翻满清反动统治
B.创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驱逐列强在华势力
D.颁布宪法以保障民权
19.
***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的伟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正式确立***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是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
20.
梁启超评价我国古代一位改革家的改革时说:他推行的一些措施与近代西方的一些方法极其类似。其中某项措施“颇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某项措施“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他评价的是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庆历新政
D.王安石变法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