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希腊人的“自由”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在征服自然之后,如何在城邦生活中追求自由成了希腊人的关注点。在雅典,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应运而生。改革后的雅典公民更珍视自由,宁愿“在民主制度下受贫困,也比在贵族专权统治下享受所谓的幸福好”。此外由于氏族血缘关系逐步消亡,个人需通过努力,方能获得幸福。这种变化又使雅典人认识到个体存在的价值,人的主观能动性与主观判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能“自由地思考这个世界,而不受外界权力的影响来追求真理”。这样的自由,在苏格拉底之前的哲人就开始大胆地表达了。
(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自由”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造成二者差异的社会因素。
材料一 古希腊人的“自由”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在征服自然之后,如何在城邦生活中追求自由成了希腊人的关注点。在雅典,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应运而生。改革后的雅典公民更珍视自由,宁愿“在民主制度下受贫困,也比在贵族专权统治下享受所谓的幸福好”。此外由于氏族血缘关系逐步消亡,个人需通过努力,方能获得幸福。这种变化又使雅典人认识到个体存在的价值,人的主观能动性与主观判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能“自由地思考这个世界,而不受外界权力的影响来追求真理”。这样的自由,在苏格拉底之前的哲人就开始大胆地表达了。
——易兰《古希腊人的自由观念》
材料二 就总体而言,在中国古代社会,“自由”是被从否定意义上来理解和定位的,即一种与正统思想和正式制度相反的个体态度或行为,具有较强的贬义色彩。这导致了传统自由思想的内向化发展,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心性自由思想,即一个人在人际之外、规矩之外、制度之外的自在自得。胡适认为,这种“自由”只能达到内心的自我安慰,而始终没有认识到政治自由的重要性。所以和现代自由所强调的权利、机会与能力的统一相比,心性自由是一种束缚的、空想的、形式的自由。——寇东亮《中国传统自由概念与心性自由的思想辩证》
(1)依据材料一指出作者观点,并结合雅典民主政治改革的史实加以说明。(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自由”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造成二者差异的社会因素。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古希腊)这种自然环境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人员的频繁扩散、迁入、交流,侵蚀、瓦解着古希腊血缘亲族组织。在进入阶级社会时,地缘战胜血缘、私有制战胜原始氏族共产制,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中华文化主要发祥地中原地区,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使这里的血缘纽带遭受侵蚀,导致氏族首领直接转化为统治阶级新贵,形成君主集政权、财权、神权于一身的格局。
探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试从上述材料提炼一个探究主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述。
材料 (古希腊)这种自然环境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人员的频繁扩散、迁入、交流,侵蚀、瓦解着古希腊血缘亲族组织。在进入阶级社会时,地缘战胜血缘、私有制战胜原始氏族共产制,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中华文化主要发祥地中原地区,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使这里的血缘纽带遭受侵蚀,导致氏族首领直接转化为统治阶级新贵,形成君主集政权、财权、神权于一身的格局。
探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试从上述材料提炼一个探究主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述。
3.
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材料二 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
——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
材料三 罗马帝国时期查士丁尼皇帝敕定的《法学总论》中明确界定:“法学是关于神和人的事物的知识,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任何人都享有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力,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法制史学者将唐高宗时颁行的《唐律疏议》与“罗马法”相提并论,并视之为古代中华法系的代表著作。《唐律疏议》首篇开宗明义:“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见中国传统的法律思想实质上是“以法制国(the rule by law)”而不是“法治(the rule of law)”,不过是君主用刑罚律令来控制臣民罢了。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
(2)对比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等方面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三,比较罗马法和中国传统法律精神(或原则)的不同。
材料一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材料二 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
——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
材料三 罗马帝国时期查士丁尼皇帝敕定的《法学总论》中明确界定:“法学是关于神和人的事物的知识,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任何人都享有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力,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法制史学者将唐高宗时颁行的《唐律疏议》与“罗马法”相提并论,并视之为古代中华法系的代表著作。《唐律疏议》首篇开宗明义:“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见中国传统的法律思想实质上是“以法制国(the rule by law)”而不是“法治(the rule of law)”,不过是君主用刑罚律令来控制臣民罢了。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
(2)对比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等方面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三,比较罗马法和中国传统法律精神(或原则)的不同。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材料一 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
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用,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材料二 (在马克思看来)法作为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定的社会关系相互关联。在特定的社会阶段,法很可能不能正确反映特定的生产关系,如此,法便成为特定生产关系这个“真实”表面的“面具”,只能歪曲地反映“事实”。——李静《罗马法之歌——马克思与维柯的一场“对话”》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关于罗马法的观点进行探讨。2.论述题- (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分别是战国时期中国的《法经》与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结构与内容归纳表
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论)
材料下面分别是战国时期中国的《法经》与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结构与内容归纳表
内容 | 说明 |
《盗》 | “盗”是指窃取财货 |
《贼》 | “贼”是指对人身的侵犯,也包括犯上作乱 |
《网》 | “网”即“断狱”,是审断罪案的法律 |
《捕》 | “捕”即“捕亡”,是有关追捕逃亡的法律 |
《杂》 | “杂”是对“轻狡、越城、博戏、假借、不廉、淫侈、逾制”等七种违法行为的惩罚 |
《具》 | “具”是根据犯罪情节和年龄情况,对判罪定刑加重或减轻的规定,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总则部分 |
标题 | 主要内容 | 备注 |
第三表:执行 | 有关裁决执行的规定 | 主要是有关债务的执行 |
第四表:家长权 | 有关家内身份的规定 | |
第五表:继承和监护 | 有关遗产继承和债务继承及监护的规定 | |
第六表:所有权和占有 | 有关所有权的转移,占有,纠纷裁定等规定 | 出现了“现金借赁”“要式买卖”等契约 |
第七表:土地和房屋 | 有关相邻关系的规律 | |
第八表:私犯 | 有关伤害、盗窃、诈骗等规定 | 但以刑罚制裁的共有10条,其余作民事处罚 |
第十条:宗教法 | 有关丧葬方面的宗教仪式和习俗的规定 | |
第十二条:后五表的补充 | 有关祭品和债权及占有的规定 | |
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论)
3.单选题- (共15题)
6.
法国学者费奈隆评价雅典民主制度时说道:“民众支配雅典,演说支配民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所有的雅典居民对国家大事都享有决策权 |
B.演说辩论缩短了决策时间降低了决策失误 |
C.缺乏法制规范的民主容易被浮华形式误导 |
D.专业人士管理国家促进了雅典文明的辉煌 |
7.
“希腊民主城邦的宪政决定了普通公民具有在公共场合发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任何人都是不可少的……要学会如何辩论,这就要求有一种较高层次的教育。”这表明古希腊城邦的民主宪政
A. 推动了自由观念的形成
B. 提高了公民参政积极性
C. 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素养
D. 促进了教育体制的完善
A. 推动了自由观念的形成
B. 提高了公民参政积极性
C. 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素养
D. 促进了教育体制的完善
8.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说:“公民…不遗余力地献身国家,战时献出鲜血,平时献出年华,他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相反,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这主要反映出古代雅典
A.少数精英操纵着政府权力 |
B.公民意识强烈 |
C.公民自由受到严格的限制 |
D.人文精神浓厚 |
9.
“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司法者……建立起一项原则,即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这项“原则”
A.确保了罗马境内的居民权利平等 |
B.推动了罗马法由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 |
C.体现出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 |
D.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
10.
法学家塔利尼指出:欧洲的一切民族长期以来,一直尝试着去形成自己的一套立法;但是最终他们中大部分认识到还是罗马法适合于他们,因而他们吸收了罗马法。这一言论
A.揭示了罗马法具有丰富的内容 |
B.反映了罗马法成就突出的原因 |
C.指出了罗马法得以不断地完善 |
D.强调了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
12.
对外征服给罗马帝国带来巨额财富,也使大批富有家庭的战士阵亡,致使其家产落人妇女手中,而妇女又不能和男子一样为国家出钱出力,导致国家出现经济困难。执政者从国家的利益出发,让拥有财产的妇女遇到战争时向国家纳税。罗马执政者的举措
A.限制了妇女对财产的管理权 |
B.有利于维护妇女的权益 |
C.使妇女获得平等的政治地位 |
D.阻碍了罗马的民主进程 |
13.
古罗马法关于所有权是所有人“对物的最完全的支配权”的定义以及关于占有、使用、受益、处分各种权能的理论,直接被归纳到拿破仑法典的第544条中,备受当代各国民法学界的推崇,陆续被各国民法所采用。这表明
A.罗马法具有适用性被有效继承 |
B.近现代法律重视维护私有制度 |
C.罗马法拥有普遍合理性的特质 |
D.法律制定具有一定的发展性特征 |
14.
公元468年罗马法规定,如果一个自由民想转让其享有权利的土地,那么除非他将之转让给此地的在册居民,否则通过任何一种契约转让其土地所有权和占有都是非法的。外人应该知道,如果他故意违反这一禁令而完成上述交易或占有该土地,那缔结的契约是无效的,契约要被解除,且只返还其交付的价金。这体现罗马法承认
A.所有权的相对性 |
B.财产权的绝对性 |
C.公民权的平等性 |
D.交易权的自主性 |
15.
罗马帝国时期哈德良皇帝的一段批复明确指出:“你们(裁判官、行省总督)最好能够确定证人的诚实信用程度,他们的身份,他们的尊严,他们的名声,谁似乎闪烁其词,是否自相矛盾或显然的据实以答”。由此可知
A.罗马人自由平等观念普及 |
B.罗马法注重对证据、证人的判断 |
C.罗马法注重法官提取证据 |
D.法官必须依据事实断案, |
16.
罗马帝国统治前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法学家。法学家的学术活动、教学活动以及提供咨询的活动都是自由的,法学家的著作充满了独立和批判精神,富有创造性。这一现象的出现
A.标志着罗马法进入完备阶段 |
B.体现了罗马法理性务实的精神 |
C.抑制了罗马帝国集权的加强 |
D.成为近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
17.
孟德斯鸠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指出:“罗马的法律贤明地把国家的权力分配给许多高级官吏,这些官吏之间起支持、制止和限制的作用……它永远能够制裁任何滥用权力的事件。”材料表明
A.孟德斯鸠的分权思想来源于罗马法 |
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推动了罗马发展 |
C.法律对权力的约束是罗马兴盛的重要原因 |
D.罗马法为近代西方法律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
18.
罗马共和国时期,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例如:公元前445年,坎努利斯法案废除了平民不得与贵族通婚的限制;公元前367年,李锡尼—塞克斯图法案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罗马共和国制定上述法律的目的是
A.维护帝国统治 |
B.保护平民的利益 |
C.完善法律体系 |
D.稳定社会秩序 |
19.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受惩罚,拷问不得施加于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这体现了罗马法
A.内容和体系丰富而完备 |
B.是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 |
C.具有超越时间和民族的永恒价值 |
D.具有理性和人文精神的价值追求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