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2.
(25分)中外政治发展历程中都注重监察制度的建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以来,监察机构的监察重点一般是官吏个人,对政府机构、部门的监察则很少有过。唐代御史台分察六部说明,这时已从对官吏个人的监察,开始转向重视对机构的监察。德宗时御史中丞韦贞伯弹劾吏部选曹乖谬,结果吏部主要负责人皆坐削一阶。
——胡沧泽《唐代监察体制的变革》
材料二道德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守法。英国没有专门的和单一的反腐败机构,负责反腐败的机构分散于议会、司法部门、审计部门以及政府部门内部,从而形成了广泛的反腐败网络。……1889年,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反腐败法,即《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1906年通过的《防止腐败法》将范围扩大到不仅包括公共机构的工作人员,而且包括公共机构本身。
——《英国的反腐败机制》
(1)依据材料一分析唐代监察制度是如何发展的?(3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英国近代监察制度的特点。(12分)
(3)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中国唐朝与英国监察制度在发展过程中有何共性?与中国唐代相比,英国近代的监察制度有何进步之处。(10分)
材料一秦汉以来,监察机构的监察重点一般是官吏个人,对政府机构、部门的监察则很少有过。唐代御史台分察六部说明,这时已从对官吏个人的监察,开始转向重视对机构的监察。德宗时御史中丞韦贞伯弹劾吏部选曹乖谬,结果吏部主要负责人皆坐削一阶。
——胡沧泽《唐代监察体制的变革》
材料二道德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守法。英国没有专门的和单一的反腐败机构,负责反腐败的机构分散于议会、司法部门、审计部门以及政府部门内部,从而形成了广泛的反腐败网络。……1889年,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反腐败法,即《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1906年通过的《防止腐败法》将范围扩大到不仅包括公共机构的工作人员,而且包括公共机构本身。
——《英国的反腐败机制》
(1)依据材料一分析唐代监察制度是如何发展的?(3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英国近代监察制度的特点。(12分)
(3)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中国唐朝与英国监察制度在发展过程中有何共性?与中国唐代相比,英国近代的监察制度有何进步之处。(10分)
2.单选题- (共10题)
3.
恩格斯评价:梭伦改革“在制度中加入一个全新的因素”,通过改革,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逐渐遭到排斥。这说明梭伦改革的财产等级制
A.实现全体公民之间的平等 |
B.便于工商业主参政议政 |
C.成为平民控制政府的工具 |
D.剥夺了贵族的政治权力 |
4.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因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政府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规定体现了
A.分权制衡原则 |
B.总统制原则 |
C.共和制原则 |
D.联邦制原则 |
5.
自大革命以来,法国就像一个政治制度的试验场,君主立宪制、君主专制、帝制、共和制,循环多变,轮番实行。这一过程
A.说明法国对不同制度进行对比试验 |
B.反映了法国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曲折 |
C.表明法国第一次工业革命进程缓慢 |
D.体现了法国革命是最为彻底的革命 |
7.
据记载,在攻陷涿州前,义和团从没有对铁路、电线杆进行过专门破坏。到涿州后,为防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材料表明义和团
A.随斗争形势需要从使用到排斥外来文明 |
B.放弃“扶清灭洋”的初衷 |
C.认清了清政府本质而转移斗争主要矛头 |
D.对清政府并未放松警惕 |
8.
历史研究表明,中国抗日战争“十四年抗战比八年抗战”的说法更加科学。2017年初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这表明
A.历史评价具有主观性 |
B.历史评价随现实需变而不断变化 |
C.历史史实的不确定性 |
D.史学研究成果推动历史认识转变 |
9.
德国历史学家曼沸德罗·马伊在其著作《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中写道:“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成了重要的历史文献。对某些人来说,这是一个救世福音,对另一些人,它则是一个魔鬼学说;它的作者被当成救世主加以欢呼,或者被当成人类的害虫加以谩骂。”导致“某些人”和“另一些人”看法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A.评价角度不同 |
B.阶级立场不同 |
C.知识层次不同 |
D.理论依据不同 |
10.
“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在立国之初就不能不研究和制定一个根本大法,作为全国人民共同遵守的政治准则……但建国之初,还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但国家又不可一日无法。因此,当时就采取了一种变通办法。”这种“变通办法”就是
A.制定了1954年宪法 |
B.颁布《共同纲领》 |
C.确立依法治国的方针 |
D.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
11.
台湾歌手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对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解读正确的是
A.“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 | B.“相逢”最早应该是在20世纪60年代 |
C.“太痛”说明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 D.“太美”表明两岸当局接受“一国两制” |
12.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上海公报。对此国际上有人评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则说:不是尼克松改变了世界,而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世界改变了尼克松”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全面转入战略进攻 |
B.欧共体摆脱了美国控制 |
C.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
D.世界联合反美斗争影响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0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