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特别是其中关于动产的那一部分)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
材料二 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们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材料三 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日根据地逐步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40年3月,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华中等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即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指示明确规定,在政权工作人员中,实行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政权制度,容纳多方,团结抗日的各阶级、阶层。
材料一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特别是其中关于动产的那一部分)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马法的历史作用。材料二 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们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于中华民国“大妥协”的不同评价,你持何种观点并说明其理由。材料三 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日根据地逐步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40年3月,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华中等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即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指示明确规定,在政权工作人员中,实行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政权制度,容纳多方,团结抗日的各阶级、阶层。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二卷)
(3)据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方面的创新举措,并简析其对抗战胜利的重要意义。2.单选题- (共18题)
3.
恩格斯评价:梭伦改革“在制度中加入一个全新的因素”,通过改革,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逐渐遭到排斥。这说明梭伦改革的财产等级制
A.实现全体公民之间的平等 |
B.便于工商业主参政议政 |
C.成为平民控制政府的工具 |
D.剥夺了贵族的政治权力 |
4.
古代雅典官员在任职前,其资格皆须经审查,每个官员在任职期满后,还要由专人对其在任取期间的活动和账目进行审查。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重视对官员的监督 |
B.民主法制的健全 |
C.小国寡民的落后性 |
D.民主政治已成熟 |
5.
雅典某一机构虽然始终保持选举制,且可连选连任,但在很长的时期内并不给最高长官薪俸,贫穷公民很难当选。因此,这一机构实则有利于上层分子掌握国家实权。这个机构是
A.公民大会 |
B.陪审法庭 |
C.十将军委员会 |
D.五百人会议 |
6.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因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政府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规定体现了
A.分权制衡原则 |
B.总统制原则 |
C.共和制原则 |
D.联邦制原则 |
7.
自大革命以来,法国就像一个政治制度的试验场,君主立宪制、君主专制、帝制、共和制,循环多变,轮番实行。这一过程
A.说明法国对不同制度进行对比试验 |
B.反映了法国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曲折 |
C.表明法国第一次工业革命进程缓慢 |
D.体现了法国革命是最为彻底的革命 |
9.
“在戊成变法期间,金田起义常被康有为借来作为迫使皇帝变法的力量;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火并的反面教训。”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A.是资产阶级维新变法与革命的预演 |
B.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变革进程 |
C.削弱了旧的政治体制因而备受推崇 |
D.为资产阶级政治运动提供准备 |
10.
据记载,在攻陷涿州前,义和团从没有对铁路、电线杆进行过专门破坏。到涿州后,为防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材料表明义和团
A.随斗争形势需要从使用到排斥外来文明 |
B.放弃“扶清灭洋”的初衷 |
C.认清了清政府本质而转移斗争主要矛头 |
D.对清政府并未放松警惕 |
11.
“在北京东交民巷这地界,我们这些卖瓜的、卖菜的不能随便出入了,更不要说居住了,说什么皇上把这地界划给了洋人”。清末小商贩说的这种情景是因为签订了
A.《辛丑条约》 |
B.《马关条约》 |
C.《北京条约》 |
D.《南京条约》 |
12.
1935年前后,蔣介石极为重视西南地区的建设与稳定,多次敦促在财政金融上向四川倾斜,指出:“此时方针,当重在先定川局,再图大局之挽救。”这说明蒋介石
A.认识到抗战的艰巨性 |
B.为合理调整工业布局作准备 |
C.竭力推行消极的抗战 |
D.为“围剿”红军作物资准备 |
13.
历史研究表明,中国抗日战争“十四年抗战比八年抗战”的说法更加科学。2017年初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这表明
A.历史评价具有主观性 |
B.历史评价随现实需变而不断变化 |
C.历史史实的不确定性 |
D.史学研究成果推动历史认识转变 |
14.
“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在立国之初就不能不研究和制定一个根本大法,作为全国人民共同遵守的政治准则……但建国之初,还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但国家又不可一日无法。因此,当时就采取了一种变通办法。”这种“变通办法”就是
A.制定了1954年宪法 |
B.颁布《共同纲领》 |
C.确立依法治国的方针 |
D.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
15.
““五四’宪法开创新纪元,十年‘文革’遭遇磨难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得以恢复发展,十八大以来制度日趋完善。如今肩负着为人民当家作主的重托,迈着矫健步伐豪迈向前。”该诗赞颂的制度是
A.政治协商制度 |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C.“一国两制” |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16.
台湾歌手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对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解读正确的是
A.“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 | B.“相逢”最早应该是在20世纪60年代 |
C.“太痛”说明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 D.“太美”表明两岸当局接受“一国两制” |
17.
粉碎“四人帮”时,针对当时国情胡耀邦提出:“当前有三大事特别重要:一、停止批邓,人心大;二、冤狱一理,人心大喜;三、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这说明当时工作重心是
A. 坚决拥护邓小平领导
B.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拨乱反正,顺应民心
D. 改革开放,发展经济
A. 坚决拥护邓小平领导
B.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拨乱反正,顺应民心
D. 改革开放,发展经济
18.
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就表示“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另起炉灶” |
C.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
D.实行一边倒 |
19.
针对26届联合国大会投票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美国舆论认为,这是美国自联合国成立以来遭到的最惨重的失败。这是因为该事件
A.使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失败 |
B.美国对中国开始处于守势 |
C.表明美国霸权遭到世界抵制 |
D.促使美国改变了对华政策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