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美国人向来引以为自豪的是他们有一部近代世界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成文宪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三款总统应经常向国会报告联邦的情况,并向国会提出他认为必要和适当的措施,供其考虑;在特殊情况下,他得召集两院或其中一院开会,并得于两院对于休会时间意见不一致时,命令两院休会到他认为适当的时期为止。
(1)依据材料一,指出美国总统与国会的具体关系。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利益集团的“妥协”有哪些?体现了哪些“明确的原则”?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美国宪法能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原因
材料一 第三款总统应经常向国会报告联邦的情况,并向国会提出他认为必要和适当的措施,供其考虑;在特殊情况下,他得召集两院或其中一院开会,并得于两院对于休会时间意见不一致时,命令两院休会到他认为适当的时期为止。
——1787年《美国宪法》
材料二 美国宪法的生命力首先来自于它的精神实质。美国宪法不是单纯确立政府体制的法律文件,它奠基在特定的社会和政治理念基础之上,与人类对理性政治与美好生活的追求相吻合,它不是海市蜃楼式的,而是配以明确的原则。美国宪法有一个基本预设:使不同时代的不同利益集团(群体)能够通过妥协不断修正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使各自的利益得到不同程度满足的同时也使宪法不断更新,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摘编自李剑鸣《美国宪法何以成为“活着的宪法”》
完成下列要求:(1)依据材料一,指出美国总统与国会的具体关系。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利益集团的“妥协”有哪些?体现了哪些“明确的原则”?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美国宪法能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894年7月卷3发表了《朝鲜纪乱》,初次报道了中日军队在朝鲜对峙的严重事态。其指出:“中国出师为藩邦戡乱,实属名正言顺”,而日本以《天津条约》为借口,拒绝各国调停,“财是日本自知其曲而思图逞志于戒行,中国于此岂尚甘于退让哉”!与此相应,《万国公报》不但相信中国必胜,而且积极为之出谋划策,主张狠狠教训日本。直到1894年10月,《万国公报》卷69还发表了《英将谭兵》,即对曾在北洋水师任职的英水师副提督琅威理的访谈录。这位英国将军断言,中国海军的实力不容低估,不仅足以战胜日本,即与西方大国战亦觉绰绰有余。
自1894年11月卷70起,林乐知写道:“中国昔日自夸之处,至此而扫地殆尽……总而言乏,中国至夸日,实已一败涂地,不可收拾。”1895年1月,林乐知在《以宽恕释仇怨说》一文中说:“量论中日两国之是非曲直,则中国任朝鲜之败坏而不加整顿,固亦有不是处,亦有曲处,然日本之甘为戎首,而以强词夺理,则其但有曲处,而无是处可知……所惜天下事,往往不论理而论势。今中国亦既败矣,遂有偏于日本者。”5月《万国公报》刊载《追译中东失和之先往来公牍》,其中包括由西文译出的战前中日双方交涉公牍9件。林乐知在按语中说,从这些文件看,双方互相咨照,词意和平,惟中国始终坚持朝鲜是其属国,“轻蔑日本之意,实于言外见得。从此衅隙渐开”。
——据郑师渠《<万国公报>与中日甲午战争》
材料二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丁韪良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周刊,以刊登教艾、教务等内容为主。六年后易名为《万国公报》,共延续33年,出了七百多期。这份传教士办的中文报纸对于中国有识之士的思想熏陶作用无可比拟。光绪皇帝每期必读;洋务派大臣都是这份报纸的忠实读者;孙中山不但是其忠实读者,它还刊登了孙中山致李鸿章书两封;康有为、粱启超以其为精神支柱和理论依据;那个时代几乎每一个中国文化人,都如饥似渴地寻求每一期《万国公报》。林语堂称:透过《万国公报》,林乐知成为他生命中影响最大、决定命运的人物;甚至日本天皇都长期订阅这份刊物。
——黄显功《万国公报》出版前言
(1)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万国公报》对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后立场与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万国公报》对甲午战争立场与态度的变化。
材料一1894年7月卷3发表了《朝鲜纪乱》,初次报道了中日军队在朝鲜对峙的严重事态。其指出:“中国出师为藩邦戡乱,实属名正言顺”,而日本以《天津条约》为借口,拒绝各国调停,“财是日本自知其曲而思图逞志于戒行,中国于此岂尚甘于退让哉”!与此相应,《万国公报》不但相信中国必胜,而且积极为之出谋划策,主张狠狠教训日本。直到1894年10月,《万国公报》卷69还发表了《英将谭兵》,即对曾在北洋水师任职的英水师副提督琅威理的访谈录。这位英国将军断言,中国海军的实力不容低估,不仅足以战胜日本,即与西方大国战亦觉绰绰有余。
自1894年11月卷70起,林乐知写道:“中国昔日自夸之处,至此而扫地殆尽……总而言乏,中国至夸日,实已一败涂地,不可收拾。”1895年1月,林乐知在《以宽恕释仇怨说》一文中说:“量论中日两国之是非曲直,则中国任朝鲜之败坏而不加整顿,固亦有不是处,亦有曲处,然日本之甘为戎首,而以强词夺理,则其但有曲处,而无是处可知……所惜天下事,往往不论理而论势。今中国亦既败矣,遂有偏于日本者。”5月《万国公报》刊载《追译中东失和之先往来公牍》,其中包括由西文译出的战前中日双方交涉公牍9件。林乐知在按语中说,从这些文件看,双方互相咨照,词意和平,惟中国始终坚持朝鲜是其属国,“轻蔑日本之意,实于言外见得。从此衅隙渐开”。
——据郑师渠《<万国公报>与中日甲午战争》
材料二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丁韪良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周刊,以刊登教艾、教务等内容为主。六年后易名为《万国公报》,共延续33年,出了七百多期。这份传教士办的中文报纸对于中国有识之士的思想熏陶作用无可比拟。光绪皇帝每期必读;洋务派大臣都是这份报纸的忠实读者;孙中山不但是其忠实读者,它还刊登了孙中山致李鸿章书两封;康有为、粱启超以其为精神支柱和理论依据;那个时代几乎每一个中国文化人,都如饥似渴地寻求每一期《万国公报》。林语堂称:透过《万国公报》,林乐知成为他生命中影响最大、决定命运的人物;甚至日本天皇都长期订阅这份刊物。
——黄显功《万国公报》出版前言
(1)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万国公报》对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后立场与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万国公报》对甲午战争立场与态度的变化。
3.
从神话传说的神武天皇到现在明仁天皇,日本共经历了125代天皇。明治维新后,日本宣称天皇“万世一系”,天皇的权力达到了顶峰。裕仁天皇在位时期发动了侵略中国和亚太其他国家的战争。日本战败后,在美国的主持下建立议会民主制,天皇仅作为象征性的国家元首保留下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治时代日本令人目眩五色的改革引发各色各样的响应。对改革的恐惧至少呈现在三个方面的政策及争论:恐惧政治权力失控、恐惧性别失控、高度关注“日本人是谁”这样的文化问题。到20世纪之初,……虽然不能说这些问题已完全解决,至少政治领袖如伊藤博文以及重要的媒体人员、学者,已建立某种政治、社会及文化的正统原则。第一个且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天皇被建构为一个政治及文化中心,它可以稍稍舒解各种焦虑产生的压力。
——摘编自安德鲁·戈登《日本的起起落落》
材料二所谓奉安殿,是奉纳天皇、皇后二陛下的御真影及教育敕语之处,以混凝土建造、有若金库的建筑物。依照规定,学生们每天上学放学时都得去奉安殿行最敬礼。每逢节日庆典,那帧“御真影”都会移至礼堂,装饰在讲台后方的中央,但都安置在伸缩式布帘中,学生们无法直接目视。在礼堂举行,以向御真影行最敬礼为开场的典礼相当折腾人,H觉得很讨厌。宣读教育敕语的时候,无论发生什么事,都绝对不可以发出声响。H会背长达三百一十五个字的教育敕语全文,不过这并不特别,因为到了四年级,很多孩子都会背。
——摘编自妹尾河童《少年H·现人神》
材料三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此我国体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乎此。尔臣民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夫妇相和、朋友相信、恭俭持己、博爱及众、修学习业以启发智能、成就德器。进广公益、开世务、常重国宪、遵国法。一旦缓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者不独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显彰尔祖先之遗风矣。斯道也,实为我皇祖皇宗之遗训,而子孙臣民之所当遵守。通诸古今而不谬,施诸中外而不悖。朕庶几与尔臣民俱拳拳服膺咸一其德。
——《教育敕语》(1890—1948)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上层为应对明治维新引发的“恐惧”,通过哪些办法去树立天皇的绝对权威。
(2)日本的《教育敕语》由山县有朋内阁的内阁法制局长官井上毅等人负责起草,于1890年10月30日由明治天皇颁布。据材料三,分析《教育敕语》的适用对象及其颁发目的。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二战后日本天皇制得以继续保留的看法。
材料一明治时代日本令人目眩五色的改革引发各色各样的响应。对改革的恐惧至少呈现在三个方面的政策及争论:恐惧政治权力失控、恐惧性别失控、高度关注“日本人是谁”这样的文化问题。到20世纪之初,……虽然不能说这些问题已完全解决,至少政治领袖如伊藤博文以及重要的媒体人员、学者,已建立某种政治、社会及文化的正统原则。第一个且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天皇被建构为一个政治及文化中心,它可以稍稍舒解各种焦虑产生的压力。
——摘编自安德鲁·戈登《日本的起起落落》
材料二所谓奉安殿,是奉纳天皇、皇后二陛下的御真影及教育敕语之处,以混凝土建造、有若金库的建筑物。依照规定,学生们每天上学放学时都得去奉安殿行最敬礼。每逢节日庆典,那帧“御真影”都会移至礼堂,装饰在讲台后方的中央,但都安置在伸缩式布帘中,学生们无法直接目视。在礼堂举行,以向御真影行最敬礼为开场的典礼相当折腾人,H觉得很讨厌。宣读教育敕语的时候,无论发生什么事,都绝对不可以发出声响。H会背长达三百一十五个字的教育敕语全文,不过这并不特别,因为到了四年级,很多孩子都会背。
——摘编自妹尾河童《少年H·现人神》
材料三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此我国体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乎此。尔臣民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夫妇相和、朋友相信、恭俭持己、博爱及众、修学习业以启发智能、成就德器。进广公益、开世务、常重国宪、遵国法。一旦缓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者不独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显彰尔祖先之遗风矣。斯道也,实为我皇祖皇宗之遗训,而子孙臣民之所当遵守。通诸古今而不谬,施诸中外而不悖。朕庶几与尔臣民俱拳拳服膺咸一其德。
——《教育敕语》(1890—1948)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上层为应对明治维新引发的“恐惧”,通过哪些办法去树立天皇的绝对权威。
(2)日本的《教育敕语》由山县有朋内阁的内阁法制局长官井上毅等人负责起草,于1890年10月30日由明治天皇颁布。据材料三,分析《教育敕语》的适用对象及其颁发目的。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二战后日本天皇制得以继续保留的看法。
2.单选题- (共14题)
4.
公民大会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重要机构,下列各项关于公民大会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梭伦时代,财产最少的第四等级不能参与公民大会
②梭伦时代,公民大会常设机构的成员由部落推选产生
③伯里克利时代,每个公民在公民大会上都有表决权
④伯里克利时代,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构
①梭伦时代,财产最少的第四等级不能参与公民大会
②梭伦时代,公民大会常设机构的成员由部落推选产生
③伯里克利时代,每个公民在公民大会上都有表决权
④伯里克利时代,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构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5.
有人在评价梭伦施政措施时指出:“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这意味着
A.民主政治体制在雅典正式确立 |
B.梭伦改革代表了平民的利益 |
C.传统贵族垄断政权局面被打破 |
D.宗族势力威胁到民主政治发展 |
6.
在征服罗马之后,中世纪的各个日耳曼王国就将各自部落的习惯,借助于罗马法的某些术语,并吸收罗马法的一些原则,编纂为成文法典。这说明
A. 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
B. 罗马法的适用地域和对象不断扩大
C. 罗马法促进了其他民族法文化的发展
D. 罗马法具有超越民族的高度稳定性
A. 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
B. 罗马法的适用地域和对象不断扩大
C. 罗马法促进了其他民族法文化的发展
D. 罗马法具有超越民族的高度稳定性
7.
恩格斯曾说:“如果说国家和国家法是由经济关系来决定的,那末不言而喻,民法也应该说是如此,因为民法的作用在本质上就是要把各个人彼此间在一定情况下所有的正常经济关系确认起来”。这一观点较好地诠释了罗马
A.公民法的特点 |
B.成文法形成的主要原因 |
C.习惯法的价值 |
D.万民法内容上的侧重点 |
8.
近代某国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任期七年,在规定的颁布法律期限内,共和国总统可以通过一项材料确凿的咨文,要求两院重新审议法律,两院不得拒绝这一要求。”该宪法可能是
A.英国《权利法案》 | 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C.美国1787年宪法 | D.《德意志帝国宪法》 |
9.
学完“欧美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这一章节内容后,一个学生对欧美主要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的特点分别用了四个成语加以概括:“循序渐进”“借尸还魂”“循环往复”“独辟蹊径”。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A.英、德、美、法 |
B.英、德、法、美 |
C.英、美、法、德 |
D.美、英、法、德 |
10.
1861年,伦敦一家报纸经过统计后指出:就数量和重要性而言,下院十分之九的议案是经由政府之手通过的。这表明
A.英国内阁的权力比较大 |
B.英国内阁拥有立法权 |
C.英王的立法权开始被剥夺 |
D.内阁和议会权力平等 |
11.
德国1871年宪法规定:联邦议会共有58席,由各邦任命的代表组成,它有权提出和通过法案,颁布某些行政法令“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这些规定表明当时德国
A.实行君主立宪制 |
B.皇帝是政府首脑 |
C.议会“统而不治” |
D.议会并无实际权力 |
12.
摩根说:“《权利法案》显然打破了世袭的权利,这种世袭权利是4660年旧政体复辟的基础,而被以议会为代表的民族意志所取代。……将它看作是彻底否定了关于政府的概念的历史转折点,这无疑是完全正确的。”这说明《权利法案》
A.使议会权力居于国王之上 |
B.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
C.废止了英国社会的世袭制 |
D.彻底否定了英国的君主政体 |
13.
某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剧本叙述了1843年上海的场景,其中有悖历史事实的镜头是
A.英国士兵在街上巡逻,英国旗在飘扬 |
B.悬挂日本国旗的工厂一家接一家 |
C.民众对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感到气愤 |
D.码头上大清官员与英国领事商谈海关税额 |
14.
1840年4月,美国领事告诉清朝某官员英国将派军远征中国的消息,但该官员将其称之为“谣言”,英军舰队抵达广东海面后,该官员还上奏皇帝:“伏查英夷来船,所配兵械较多,实乃载运鸦片。”由此可知,该官员
A.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缺乏清晰的认识 |
B.对鸦片战争的失败负有主要责任 |
C.判断敌情失误是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
D.认为英国鸦片走私行为不足为虑 |
15.
下面是某国侵华计划的部分内容。为了达到这项目的,该国发动了
第三项又,即使在任何情况下,签订战胜条约时,也必须将以下六个要冲,纳入本邦版图。
其一盛京益州以南之旅顺半岛
其二山东登州府管辖之地
其三浙江舟山群岛
其四澎湖群岛
其五台湾全岛
其六扬子江沿岸左右十里之地
第三项又,即使在任何情况下,签订战胜条约时,也必须将以下六个要冲,纳入本邦版图。
其一盛京益州以南之旅顺半岛
其二山东登州府管辖之地
其三浙江舟山群岛
其四澎湖群岛
其五台湾全岛
其六扬子江沿岸左右十里之地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中法战争 |
D.中日甲午战争 |
16.
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通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A.坚决捍卫了民族尊严 |
B.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
C.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 |
D.具有盲目的排外性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