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改革促进社会进步。
材料一申不害变法简表

(l)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时代特点,对申不害变法进行评价。
材料二19世纪中后期,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疾病的流行引起了英国社会的强烈反应,工人阶级提出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要求,并将此作为自己的基本权利进行不懈的斗争,一批社会热心人士在民间展开各种调查,呼吁政府特别是议会进行干预,解决环境污染和疾病流行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议会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环境调查,并在了解和掌握大量材料与数据的基础上,通过了多部法律,试图从立法上采寻求解决途径.在1847年以后的30年中,议会相继通过(《河道法令》、《公共卫生法》、(《消除污害法案》等一系列法案。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当议会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之后,政府从指导思想上由原来被动的自由放任转变为在法律的前提下进行积极主动地干预,并建立起统一的管理机构和监督机制。例如,1831年成立了中央卫生委员会,1844年建立了城镇卫生协会,还在各地设立了卫生医官。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推动英国近代环境污染治理的主要因素。
材料三

(3)材料三是某位学生绘制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示意图。依据图示及所学,论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循序渐进中进行”。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材料一申不害变法简表

(l)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时代特点,对申不害变法进行评价。
材料二19世纪中后期,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疾病的流行引起了英国社会的强烈反应,工人阶级提出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要求,并将此作为自己的基本权利进行不懈的斗争,一批社会热心人士在民间展开各种调查,呼吁政府特别是议会进行干预,解决环境污染和疾病流行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议会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环境调查,并在了解和掌握大量材料与数据的基础上,通过了多部法律,试图从立法上采寻求解决途径.在1847年以后的30年中,议会相继通过(《河道法令》、《公共卫生法》、(《消除污害法案》等一系列法案。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当议会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之后,政府从指导思想上由原来被动的自由放任转变为在法律的前提下进行积极主动地干预,并建立起统一的管理机构和监督机制。例如,1831年成立了中央卫生委员会,1844年建立了城镇卫生协会,还在各地设立了卫生医官。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推动英国近代环境污染治理的主要因素。
材料三

(3)材料三是某位学生绘制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示意图。依据图示及所学,论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循序渐进中进行”。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文化传承的平台,学校发展铭刻着时代的烙印。
材料一宋朝简明学制图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注:
国子学:最高学府,招京朝七品以上子孙为学生。
太学:招八品以下子弟或平民优秀子弟为学生,主要学习儒家经书、《内经》、《道德经》、《庄子》等。
辟雍:太学分校。
四门学、广文馆:准备参加科举的预备学校.武学:宋朝始设,为应对外患培养军事人才。
律学:设断案和律令两个专业。
书学、画学:主要学习书法,绘画专业课程及《论话》等理论课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官学教育的特点。
材料二东京大学于1877年成立。东大模仿德国大学的做法,***衙门上奏的《大学章程》,置仕学院。12月京师大学堂开学,设诗、书、礼、仪及春、秋六科。1899年,中西并学,除经史外,开设算学、格致、化学及英文、德文、法文、俄文、日文等普通课程,另立史学、地理、政治专门讲堂。为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教育的开端。
1902年,师范馆开学招生,甄拔各省绩学之士。振兴实业为其办学宗旨之一.1907年,进士馆改为法政学堂。1909年,始筹办分科,设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各科俱以预科及译学馆毕业学生升入,近代意义的大学初具规模。
1912年,改称北京大学校,总监督改称校长。1917年,蔡元培任大学校长,整顿校规,祛除弊习,停办工、农各科,专办文.理、法三科。全校学生增至两千人,校中又创设各会,如进德会、哲学会、理科化学演讲会、雄辩会,体育会、技击会、阅书报社、学生储蓄银行、消费公社等。
——摘编自《北大简史:京师大学堂到2l世纪的北京大学》
(3)阅读材料三,对北京大学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材料一宋朝简明学制图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注:
国子学:最高学府,招京朝七品以上子孙为学生。
太学:招八品以下子弟或平民优秀子弟为学生,主要学习儒家经书、《内经》、《道德经》、《庄子》等。
辟雍:太学分校。
四门学、广文馆:准备参加科举的预备学校.武学:宋朝始设,为应对外患培养军事人才。
律学:设断案和律令两个专业。
书学、画学:主要学习书法,绘画专业课程及《论话》等理论课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官学教育的特点。
材料二东京大学于1877年成立。东大模仿德国大学的做法,***衙门上奏的《大学章程》,置仕学院。12月京师大学堂开学,设诗、书、礼、仪及春、秋六科。1899年,中西并学,除经史外,开设算学、格致、化学及英文、德文、法文、俄文、日文等普通课程,另立史学、地理、政治专门讲堂。为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教育的开端。
1902年,师范馆开学招生,甄拔各省绩学之士。振兴实业为其办学宗旨之一.1907年,进士馆改为法政学堂。1909年,始筹办分科,设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各科俱以预科及译学馆毕业学生升入,近代意义的大学初具规模。
1912年,改称北京大学校,总监督改称校长。1917年,蔡元培任大学校长,整顿校规,祛除弊习,停办工、农各科,专办文.理、法三科。全校学生增至两千人,校中又创设各会,如进德会、哲学会、理科化学演讲会、雄辩会,体育会、技击会、阅书报社、学生储蓄银行、消费公社等。
——摘编自《北大简史:京师大学堂到2l世纪的北京大学》
(3)阅读材料三,对北京大学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
增强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追求。
材料一

(l)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秦汉时期政治方面的特点。
材料二1525年马丁·路德的德语版《圣经》出版之后,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1541年瑞典语《圣经》出版,I550年丹麦语《圣经》出版,1584年斯洛文尼亚语《圣经》出版。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瑞士、丹麦等国在16世纪都出现了自己民族语言的《圣经》译本。
——摘编自张洁颖《从翻译角度看宗教改革和语言革命》等文章
(宗教改革)把中世纪统一的教会拆散成大量当地的地方性教会一有些是国家级的,有些是王侯级的,有些是省级的,有些则局限在一个城市。所有这些地方教会的共同点是它们都由世俗统治者控制。不管教会是仍坚持天主教教义,还是拥护新教信仰的一个派别,都是世俗当局控制着神职人员的任命和教会的财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宗教改革代表了现代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16世纪欧洲民族国家观念主要是指摆脱天主教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控制,实现民族独立自主。请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宗教改革是欧洲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材料三一般说来,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表现为民族意识的觉醒。何谓民族意识?有学者解释说:“民族意识,乃人民能巍然雄立于宇宙之要素,亦日民族自觉。简言之,即民族自知其为民族之谓。”五四运动时期是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升华时期。
——摘编自史革新《略议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四次觉醒》
(3)简述五四运动时期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
材料一

(l)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秦汉时期政治方面的特点。
材料二1525年马丁·路德的德语版《圣经》出版之后,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1541年瑞典语《圣经》出版,I550年丹麦语《圣经》出版,1584年斯洛文尼亚语《圣经》出版。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瑞士、丹麦等国在16世纪都出现了自己民族语言的《圣经》译本。
——摘编自张洁颖《从翻译角度看宗教改革和语言革命》等文章
(宗教改革)把中世纪统一的教会拆散成大量当地的地方性教会一有些是国家级的,有些是王侯级的,有些是省级的,有些则局限在一个城市。所有这些地方教会的共同点是它们都由世俗统治者控制。不管教会是仍坚持天主教教义,还是拥护新教信仰的一个派别,都是世俗当局控制着神职人员的任命和教会的财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宗教改革代表了现代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16世纪欧洲民族国家观念主要是指摆脱天主教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控制,实现民族独立自主。请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宗教改革是欧洲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材料三一般说来,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表现为民族意识的觉醒。何谓民族意识?有学者解释说:“民族意识,乃人民能巍然雄立于宇宙之要素,亦日民族自觉。简言之,即民族自知其为民族之谓。”五四运动时期是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升华时期。
——摘编自史革新《略议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四次觉醒》
(3)简述五四运动时期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
2.单选题- (共21题)
4.
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下列关于梭伦改革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成立十将军委员会,负责雅典的军事事务 |
B.地区部落取代血缘部落,打破贵族的政权垄断 |
C.创设五百人会议,议员选举取消财产资格限制 |
D.设立民众法庭,赋予平民参与司法事务的权力 |
5.
学者丛日云在《西方政治文化传统》中提出:“英格兰的君主和贵族既要对抗,又要合作。要维持对抗下的均势,需要一个中间缓冲之物和中介的联系环节。”材料中的“中间缓冲之物”指
A.内阁 |
B.首相 |
C.政党 |
D.议会 |
6.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他们将过去基本上看作是一个迷信和无知的时代,只是到了他们时代,人类才终于从黑暗走进光明。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革命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材料中的“革命原则”包括
①人民主权说
②追求现世幸福
③社会契约论
④分权制衡
①人民主权说
②追求现世幸福
③社会契约论
④分权制衡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7.
学者李剑鸣说:“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足对雅典民七、罗马共和国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表现在
①实行直接民主制
②保障人民对政治的参与
③实行代议制民主
④构建“分权制衡”机制
①实行直接民主制
②保障人民对政治的参与
③实行代议制民主
④构建“分权制衡”机制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9.
下列对近代西方重要法律文献理解正确的是
A.《权利法案》以成文宪法形式首创代议制民主 |
B.美国1787年宪法充分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利 |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结束了法国的君主制度 |
D.德意志帝国宪法肯定首相在政权中的主导地位 |
10.
下图是美国《马蜂杂志》登载的一幅题为《中国问题》的漫画,图中头顶斗笠、手持烟锅昏昏欲睡的农夫代表中国,其他为了争夺农夫果实打得不可开交的人代表日本、法国、德国与俄国,墙头上的英国和意大利也正跃跃欲试。据此推断,该图最早绘制于


A.1860年 |
B.1894年 |
C.1898年 |
D.1901年 |
11.
读下图,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陈独秀在①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兴起 |
B.汪精卫在②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破裂 |
C.中共在③召开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 |
D.人民解放军攻占④,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 |
12.
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获得重大突破,欧亚美非各国纷纷与中国建交。到1979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达120个。引发此次建交高潮的关键事件是
A.中美关系正常化 |
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C.中日邦交正常化 |
D.中国提出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
13.
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在《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鸿儒!”材料反映了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③工商业市镇兴起
④拜金逐利思想观念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③工商业市镇兴起
④拜金逐利思想观念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③ |
D.①④ |
16.
下图为民国期间中国产业资本发展变化示意图,下表述正确的是


A.1913-1920年民族资本的发展受内外形势影响 |
B.1920年民族资本在产业资本中占据主体地位 |
C.1913-1920年新增外国资本主要源自欧洲 |
D.1920-1936年官僚资本萎缩缘于自然经济 |
17.
英国学者布兰德说:“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维持着君主专制体系,他清醒地意识到,必须将西方的蒸汽工业和军事科学引入中国,以替代陈旧而无用的古老传统。”此处的“他”应是
A.洪秀全 |
B.郑观应 |
C.李鸿章 |
D.康有为 |
18.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到:光绪中叶以后,机厂林立,丁男妇女赴厂做工主计日多,而专事耕织者日见其少矣。随之而来的是世风人心离古道越来越远。与上述现象出现直接相关的是
A.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渐趋解体 |
B.近代工业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 |
C.西方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传入 |
D.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进一步强化 |
20.
意大利建筑理论家阿尔贝蒂(1404-1472年)对绘画提出几项主张:第一,以模仿自然物为宗旨:第二,只能描绘可见到的东西:第三,要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下列与其所处时期和观点均一致的画作是
A.![]() |
B.![]() |
C.![]() |
D.![]() |
22.
下列言论,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机器制造之事,为今日御侮之资,为自强之本”
②“国人欲摆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③“将来民族革命实行以后……那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
④“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速立宪法”
①“机器制造之事,为今日御侮之资,为自强之本”
②“国人欲摆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③“将来民族革命实行以后……那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
④“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速立宪法”
A.①④③② |
B.④③①② |
C.①②④③ |
D.③②④① |
23.
下列关于***思想的著作,对应正确的选项是
A.国民革命时期——《井冈山的斗争》 |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C.抗日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论》 |
D.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