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在人类发展历程中,以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为代表的东西方文明曾经彼此交融,相映生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古代中国和雅典军国大事的决策方式及其造成结果的差异。
(3)上述三则材料说明了古代中国和雅典政治制度有何根本差异?简要分析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 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材料二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予内阁而于军机处。——《清史稿》
材料三 “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就是就某些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烦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岳麓版《历史》必修一
(1)有人认为,材料一说明了唐朝时期的中国已经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古代中国和雅典军国大事的决策方式及其造成结果的差异。
(3)上述三则材料说明了古代中国和雅典政治制度有何根本差异?简要分析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
2.
从19世纪到20世纪,中日这两个一衣带水的邻邦先后发生了两场大规模的战争,深刻影响了两国历史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袁伟时为何认为甲午战争中“没有赢家”?
(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材料一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袁伟时为何认为甲午战争中“没有赢家”?
(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2.单选题- (共16题)
4.
罗马帝国统治者屋大维的顾问抱怨说:“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种族和能力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为了解决这种“麻烦”,罗马帝国统治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完善法律体系,编纂《民法大全》 |
B.发展军事力量,加强罗马帝国的统治 |
C.实行万民法,保障帝国内一切自由民的利益 |
D.建立地区部落,加强对各地区的控制 |
6.
托克维尔在研究美国、法国的民主时写道:“国民作为整体拥有一切主权权利,每个公民作为个人却被禁锢在最狭隘的依附地位中。”这段话可能反映了
A.法国君主制与共和制斗争激烈 |
B.法国大革命中民主政治对个人自由的践踏 |
C.美国行政权立法权实行干预 |
D.美国联邦制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
7.
香港回归时,英国王储查尔斯代表英国参加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这说明
A.英国王室仍然行使外交权力 |
B.英国王室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
C.英国王室可以取代内阁和首相 |
D.英国王室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 |
9.
《资政新篇》提出:“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资取”。它所“资取”的主旨是“因时制宜,审势而行”地学习西方,即根据本国国情,不失时机地学习西方先进的事物与制度。但《资政新篇》并没有在军民中引起积极的反响,这主要是因为
A.《资政新篇》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
B.其作者对西方资本主义了解肤浅 |
C.其主张未能体现农民起义的现实愿望和要求 |
D.当时中国缺乏进行重大改革的环境和物质条件 |
10.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阶段,即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理性认识开始于
A.洋务运动前后 |
B.辛亥革命前后 |
C.三元里斗争前后 |
D.五四运动前后 |
11.
《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A.放弃了对革命和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
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
C.未能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
D.排斥了***的正确领导 |
12.
“介石先生慧鉴:恩来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余。先生领导全国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人无不敬仰。……***谨启。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根据材料判断,这封信的背景应该是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 B.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坚持抵抗 |
C.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形成 |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
14.
某同学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卡片,下图为其中一张,请指出有几处错误
①中共领导的五四运动,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篇章
②国共两党通力合作,共同领导国民大革命运动,消灭了北洋军阀
③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成为全国抗战的总指挥部
④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A. 1处 B. 2处 C. 3处 D. 4处
①中共领导的五四运动,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篇章
②国共两党通力合作,共同领导国民大革命运动,消灭了北洋军阀
③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成为全国抗战的总指挥部
④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A. 1处 B. 2处 C. 3处 D. 4处
16.
***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描述的是哪一理论的实践
A.“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
B.新民主主义论 |
C.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
D.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
17.
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根据史料能够推定的是
观点 | 作者、出处 |
共40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 | (唐)房玄龄等《晋书·地理志》 |
共36郡(包含黔中郡和洞庭郡) | (清)钱大昕《秦三十六郡考》 |
共46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 | 谭其骧《秦郡新考》 |
出现“洞庭郡”的记载,此前有人认为湘西应该属于黔中郡 | 2002年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 |
A.秦朝设郡数目不一 |
B.秦朝没有设立洞庭郡 |
C.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 |
D.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 |
18.
《1873清廷礼崩乐坏元年》指出,“1858年《天津条约》签字之际,咸丰皇帝还念念不忘:‘一切跪拜礼节,悉遵中国制度,不得携带家眷’。他担心的是:一旦允许西方使节以西礼代替跪拜勤见,天子颜面尽失,将‘何以为天下共主’?”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A.防范西方对华的经济侵略 |
B.尚未有近代国际意识 |
C.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
D.国家主权观念较淡薄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