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对两国及世界产生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欢迎尼克松来访既有实际原因,也有心理原因。虽然中国人以前谴责尼克松是帝国主义战争贩子,但现在他们发现他代表了一种可能有用的历史能力。中国人正是要同这个人讨论联合国席位、美国的承认、台湾问题的解决、日本潜在的重新武装、购买美国飞机和科学仪器等事项,最重要的是要同他讨论改善国际地位,以遏制苏联可能的进攻。无可置疑,这次访问还将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心理满足。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从物质利益的角度看,美国最显著的收获是中美贸易的增长,这帮助缓解了美国的逆差问题。中国渴望得到美国科技和农产品的愿望远远超过美国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因此美国获得了巨大的贸易顺差。
下表显示了中美和解带来的中美贸易的趋向: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在尼克松通过电视广播,宣布他要访问北京正好一个月之后,他又在广播中宣布了有关另一重大措施的消息,这一回是拯救美国经济。的确需要想想办法了。美国已开始陷入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货币危机。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材料四 20世纪70年代初正是中美关系缓和给朝鲜半岛带来一股强劲的缓和潮流,双方对南北关系都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经过双方高级官员秘密互访,双方于1972年7月4日发表联合声明,就实现国家统一的三原则:自主统一、和平统一、民族大团结达成协议,这是南北关系中的一个重大转变,表明双方都开始承认对方是一个客观存在,是对话对手,这为双方的对话交流奠定了法律基础。
——菅广峰《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缓和对朝鲜半岛局势的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尼克松“代表了一种可能有用的历史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中国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二中中国渴望得到美国农产品的原因。表格显示1980年中美贸易急剧增长,其直接原因是什么?
(3)综合材料二、三,中美和解对“拯救美国经济”有何作用?
(4)据材料四,概括中美关系缓和带来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从中美关系和解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材料一 北京欢迎尼克松来访既有实际原因,也有心理原因。虽然中国人以前谴责尼克松是帝国主义战争贩子,但现在他们发现他代表了一种可能有用的历史能力。中国人正是要同这个人讨论联合国席位、美国的承认、台湾问题的解决、日本潜在的重新武装、购买美国飞机和科学仪器等事项,最重要的是要同他讨论改善国际地位,以遏制苏联可能的进攻。无可置疑,这次访问还将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心理满足。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从物质利益的角度看,美国最显著的收获是中美贸易的增长,这帮助缓解了美国的逆差问题。中国渴望得到美国科技和农产品的愿望远远超过美国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因此美国获得了巨大的贸易顺差。
下表显示了中美和解带来的中美贸易的趋向:
年份 | 美国对华出口(百万美元) | 中国对美国出口(百万美元) |
1972年 | 60 | 32 |
1975年 | 304 | 156 |
1980年 | 3755 | 1059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在尼克松通过电视广播,宣布他要访问北京正好一个月之后,他又在广播中宣布了有关另一重大措施的消息,这一回是拯救美国经济。的确需要想想办法了。美国已开始陷入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货币危机。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材料四 20世纪70年代初正是中美关系缓和给朝鲜半岛带来一股强劲的缓和潮流,双方对南北关系都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经过双方高级官员秘密互访,双方于1972年7月4日发表联合声明,就实现国家统一的三原则:自主统一、和平统一、民族大团结达成协议,这是南北关系中的一个重大转变,表明双方都开始承认对方是一个客观存在,是对话对手,这为双方的对话交流奠定了法律基础。
——菅广峰《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缓和对朝鲜半岛局势的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尼克松“代表了一种可能有用的历史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中国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二中中国渴望得到美国农产品的原因。表格显示1980年中美贸易急剧增长,其直接原因是什么?
(3)综合材料二、三,中美和解对“拯救美国经济”有何作用?
(4)据材料四,概括中美关系缓和带来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从中美关系和解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2.
商业是古代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郡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凑(聚集),万物之所殖者……宛、周、齐、鲁,商遍天下。故乃商贾之富,或累万金,追利乘羡之所致也。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指出其对城市布局和功能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商业有哪些新发展?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城市与商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材料一 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郡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凑(聚集),万物之所殖者……宛、周、齐、鲁,商遍天下。故乃商贾之富,或累万金,追利乘羡之所致也。
——《盐铁论·力耕》
材料二 马行街铺席:马行北去旧封丘门外祅庙斜街州北瓦子……其余坊巷院落,纵横万数,莫知纪极(终极)。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东京梦华录·卷三》
材料三 (嘉定县南翔镇)“四方商贾辐辏,廛市蝉联”,但自明至清,“多徽商侨寓,百货填集,甲于诸镇”。——摘编自《南翔镇志》
(1)据材料一,概括“殷富大都”的特点,判断其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经济发展情况。(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指出其对城市布局和功能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商业有哪些新发展?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城市与商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2.单选题- (共32题)
3.
亚里士多德在关于梭伦改革的论述中提到:“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他们被称为保护民和六一汉……直到当梭伦成为政事的领导者的时候。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永远地解放了人民”的措施是
A.颁布“解负令” |
B.实行财产等级制 |
C.提高公民大会地位 |
D.积极发展工商业 |
4.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这样评价罗马法:“她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由此可见,罗马法
A.成为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 |
B.最初内容铭刻在大理石上 |
C.实现了境内所有人的平等 |
D.其法律观念具有永恒价值 |
5.
2016年7月13日,保守党领袖特蕾莎·梅成为继撒切尔夫人之后的英国第二位女首相。特蕾莎·梅能当选首相的关键在于
A.保守党民众支持率高 |
B.工党的政治妥协 |
C.议会上下两院的支持 |
D.英国国王的认可 |
7.
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的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艘游艇中继续讨论。”材料中所说的会议
A.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
B.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 |
C.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
D.给思想紊乱的中共指明了方向 |
8.
学者魏斐德在《中华帝国的衰落》一书中评价太平天国构建的新社会:“与其说新社会同化了旧社会,不如说它其实是被后者同化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最主要在于
A.未能联合手工业者和产业工人 |
B.未能实行近代化改革 |
C.在旧社会中试图去构建新社会 |
D.属旧式农民战争范畴 |
9.
《日本人的满洲梦》一文中提及“18日晚22时许,暴戾之东北军在沈阳北大营以西破坏南满铁路,袭击我守备队,与我前来之一部发生冲突。据报告,沈阳独立守备第二大队正向现场出动。”据此可知该事件
A.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略中国 |
B.中国人民开始进入到抗战阶段 |
C.中日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
D.揭开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序幕 |
10.
2016年是巴黎公社145周年纪念年。11月29日,法国国民议会依据《宪法》通过决议,为所有遭镇压的1871年巴黎公社社员平反。巴黎公社的重大意义在于
A.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
B.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 |
C.开辟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
D.将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现实 |
11.
1851年,正当伦敦世博会召开,宣布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力重塑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形态时,已经有人在解剖它的病灶,预备提前宣判它的死刑了。该事件是指
A.卢梭发表了《社会契约论》 |
B.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 |
C.在中国兴起太平天国运动 |
D.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 |
13.
据《苏联史第一卷·俄国革命》记载,直接参加十月革命的只是有组织的彼得格勒卫戍部队和工人赤卫队,总共不超过2.5万到3万人,起义进展顺利,几乎没有遇到真正的抵抗,有条不紊地占领了一个又一个机关,几乎没有放枪,没有流血,在起义过程中一共死6人,伤50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彼得格勒实现了和平解放 |
B.《四月提纲》主张完全得到验证 |
C.起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
D.布尔什维克党精心的组织与准备 |
14.
“‘五四’宪法开创新纪元,十年‘文革’遭遇磨难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得以恢复发展,十八大以来制度日趋完善。如今您正充满生机活力,肩负着为人民当家作主的重托,迈着矫健步伐豪迈向前。”该诗赞颂的制度是
A. 政治协商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基层民主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 政治协商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基层民主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5.
“在私有制消灭后,党内部分同志错误地认为,民族资产阶级不存在了,民主党派作为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为此,党中央
A.通过公私合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
B.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
C.制定1954年宪法,确立政治协商制度 |
D.将政协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16.
1987年1111月2日,台湾红十字会开始受理民众赴大陆探亲登记及信函转投.这一天被台湾《民众日报》称之为“一个历史性的日子”.“历史性”是指海峡两岸
A.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
B.直接通邮、通商、通航 |
C.达成“一个中国”共识 |
D.实现了30年来的真正停火 |
17.
从2014年起,每年的12月4日是“国家宪法日”。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
A.是近代以来第一部宪法性质的法案 |
B.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纲领和施政纲领 |
C.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D.是中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
18.
下图是201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纪念图标,对西藏自治区成立解读正确的是

①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
②自治区政府有权对本民族事务实行自治
③藏民族在自治区内享有高度自治权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促进了民族团结

①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
②自治区政府有权对本民族事务实行自治
③藏民族在自治区内享有高度自治权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促进了民族团结
A.①②③ |
B.①② |
C.①②④ |
D.①③ |
19.
历史漫画常以幽默夸张的笔法描绘历史现象或者历史事件,并赋之以深刻的寓意。下列会议中,贴切反映了下面漫画主题的是


A.第26届联合国大会 |
B.1961年不结盟运动会议 |
C.万隆会议 |
D.日内瓦会议 |
20.
1972年,作为中国问题观察家的费正清跟随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费正清当时谈到中美两国间的关系时说:“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多。”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苏联对新中国的外交干涉
B. 新中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 中美两国间无任何的共同利益
D. 美国对华采取敌视和遏制政策
A. 苏联对新中国的外交干涉
B. 新中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 中美两国间无任何的共同利益
D. 美国对华采取敌视和遏制政策
21.
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的一张中苏友好宣传海报,主题语是“中苏两国人民友谊万岁!”这一海报反映了当时中国外交的特色是


A.“另起炉灶” |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C.“一边倒” |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22.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载:“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展活动,冲破美国的孤立和遏制政策,扩大对外交往的有力武器……(它)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主张世界各国在相处中互相监督,实行对等的约束和自我约束,具有法律性和道义性。”材料中的“它”最有可能是
A.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B.1955年“求同存异”方针 |
C.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D.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
23.
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
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
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围际舞台 |
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
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
24.
二战后至今,国际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图反映的是


A.二战后形成美国称霸世界的局面 |
B.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出现 |
C.20世纪90年代的“一超多强” |
D.战后资本主义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
25.
“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声明: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该材料表明日本
A.国民经济获得持续增长 |
B.要求获得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席位 |
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
D.日本民众与国际社会对立情绪增长 |
27.
《美国俄国和冷战》一书中写道,杜鲁门“进入白宫仅24小时,这位新总统就自信满满地告知国务卿,我们必须针锋相对地对付俄国人”。此后,美国最先采取的对付苏联的措施是
A.出台杜鲁门主义 |
B.实施马歇尔计划 |
C.建立北约组织 |
D.发动朝鲜战争 |
28.
美国学者亨廷顿说:“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A.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 | B.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
C.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 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 |
32.
“它加大了风量,提高了风压,增强了风力在炉中的穿透能力……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足够大的鼓风能力,足够大的炉子,是炼出生铁的必要条件。”材料中描述的“它”出现在
A.汉代 |
B.唐代 |
C.宋代 |
D.明清 |
33.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写到:“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下列各项中,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日中为市 |
B.柜坊、飞钱的问世 |
C.市场交易受官府严格管理 |
D.“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
34.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一月,兵部等衙门会同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等官员议海防事,规定商船只许往东洋贸易,凡南洋吕宋等处不许前往,广东、福建水师负责巡查,违禁者严命治罪。外国夹板船仍许前来贸易,各地方官吏严加防范。该规定说明
A.外商在华贸易不受限制 |
B.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
C.官府暂停南洋对华贸易 |
D.清初尚未实施“闭关锁国”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32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3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