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并未给予资产阶级实权,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的批准才能生效……德国宪政中没有实权的恰恰是相当于议会下院的帝国议会,而皇帝是国家元首、权力中心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德国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传统的统治阶级为了迎合工业发展的需求,尽心竭力地以政府威权干预经济发展,制定出各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宪政改革仿效德国宪政的原因,并说明清末宪政改革与德国宪政建立有何不同。
材料一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并未给予资产阶级实权,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的批准才能生效……德国宪政中没有实权的恰恰是相当于议会下院的帝国议会,而皇帝是国家元首、权力中心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德国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传统的统治阶级为了迎合工业发展的需求,尽心竭力地以政府威权干预经济发展,制定出各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摘编自《德意志君主立宪政体的选择、比较及影响》
材料二 清末宪政改革是晚清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派员秉承“用备甄采、择善而从”之旨,分赴欧美各国考察政治以后,清政府初步选定德国及日本的君主立宪政体为进一步研究、筛选与描摹的对象。最终,清政府锁定与德国一脉相承的日本宪政体制为模板,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摘编自胡凯《略论清末宪政改革对德国模板的取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说明此特点所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宪政改革仿效德国宪政的原因,并说明清末宪政改革与德国宪政建立有何不同。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后初期,在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同时,美国不遗余力地援助西欧和日本,实行援助与管制相挂钩的政策。60年代后期,美国调整了对盟国的政策,提出“与其援助,不如贸易”的方针:即美国对盟国的贸易政策转向公平贸易,不再推行美国单方面的优惠政策。
——摘编自刘方敏、张民军:《解读经济“铁幕”》
材料二巴统中国委员会(1952年成立)的宗旨是执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禁运政策。禁运货单有4类。其中,I类货单为绝对禁运者,如武器和原子能物质;IV类货单中国禁单,即对中国贸易的特别禁单,该禁单所包括的项目比苏联和东欧国家所适用的国际禁单项目多500余种。
1953年美国的NSC152号文件承认,从长远来看,“多年‘国家安全管制’并不能严重损害苏联集团经济的发展,反而使美国每年经济损失120多亿美元。”而美国遏制中国的代价是“美国政府不仅每年要付出4000~7500万美元的经济代价,美中对抗持续下去的结果更使美国为此付出了难以估量的政治代价”。
——于群:《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152号文件的形成》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美国对盟国经济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巴统禁运政策的特点及影响。
材料一战后初期,在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同时,美国不遗余力地援助西欧和日本,实行援助与管制相挂钩的政策。60年代后期,美国调整了对盟国的政策,提出“与其援助,不如贸易”的方针:即美国对盟国的贸易政策转向公平贸易,不再推行美国单方面的优惠政策。
——摘编自刘方敏、张民军:《解读经济“铁幕”》
材料二巴统中国委员会(1952年成立)的宗旨是执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禁运政策。禁运货单有4类。其中,I类货单为绝对禁运者,如武器和原子能物质;IV类货单中国禁单,即对中国贸易的特别禁单,该禁单所包括的项目比苏联和东欧国家所适用的国际禁单项目多500余种。
1953年美国的NSC152号文件承认,从长远来看,“多年‘国家安全管制’并不能严重损害苏联集团经济的发展,反而使美国每年经济损失120多亿美元。”而美国遏制中国的代价是“美国政府不仅每年要付出4000~7500万美元的经济代价,美中对抗持续下去的结果更使美国为此付出了难以估量的政治代价”。
——于群:《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152号文件的形成》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美国对盟国经济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巴统禁运政策的特点及影响。
2.单选题- (共29题)
3.
“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为当时的旧体制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材料中的“政治革命”主要是指
A.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 |
B.废除了债务奴隶制 |
C.组建公民陪审法庭 |
D.实行了财产等级制 |
4.
古罗马法学家认为:“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而永恒的。罗马的法律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该材料表明
A.罗马法以自然理性为基础 |
B.法律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 |
C.罗马法至今仍有其适用性 |
D.罗马法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
5.
《十二铜表法》下表第4条规定,“债务人在拘禁期间,如愿意,可自费供养。若无力自费供养,则拘禁他的人每日应发给他面粉一磅,如愿意,亦可多给.”这一规定表明《十二铜表法》
A.体现人权至上的法律原则 |
B.突出强调权债双方自由平等 |
C.重点保护债权人的财产权 |
D.一定程度上限制贵族的特权 |
6.
2017年7月25日美国众议院以419票赞成3票反对的绝对多数通过新法案,以俄罗斯涉嫌干涉美国2016年总统选举和乌克兰危机等为由,追加对俄相关个人和实体的经济制裁。尽管特朗普总统认为该法案存在缺陷,但他并未否决。据此可知
A.国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
B.总统与国会间既有分歧也有合作 |
C.总统无权否决国会的法案 |
D.总统与国会立场始终一致 |
7.
有人说,德意志帝国虽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家,但“君主”是实,“立宪”是虚。下列引用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条文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皇帝是国家元首” |
B.“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 |
C.“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
D.“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
8.
大卫是英国下议院议员,关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他津津乐道。你认为他的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君主立宪制基本确立” |
B.“我国君主立宪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责任制内阁” |
C.“它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
D.“国家元首可以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外行使一定的权力” |
9.
莫理循出任《泰晤士报》中国记者期间(1897~1912年)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迄今为止,所有迹象表明这纯粹是一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他的观察
A.反映出“运动”对西方利益的维护 |
B.没有准确认识当前“运动”的影响 |
C.肯定了“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意义 |
D.体现出列强对“运动”的支持立场 |
10.
中国从南到北、从珠江到长江,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A.促进了国共两党的合作 |
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
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
11.
蒋廷黻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他的诏书中有田亩制度,其根本思想类似原始共产主义:有田共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但是他的均田主义虽有详细的规定,并未实行。”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A. 削弱了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权力
B. 旨在利用均田主义消灭地主阶级
C. 以宗教革命与社会革命改造国家
D. 出现了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政策
A. 削弱了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权力
B. 旨在利用均田主义消灭地主阶级
C. 以宗教革命与社会革命改造国家
D. 出现了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政策
12.
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前者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 |
B.后者是符合历史潮流的进步方案 |
C.两者都反映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要求 |
D.二者在经济纲领上是相互矛盾的 |
13.
在《马关条约》的内容中,对我国民族工业冲击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是
A.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 |
B.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
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
D.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
14.
作家魏巍曾写道:它是地球上的一条红飘带,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这条诗意而壮美的红飘带背后,是皑皑雪山、茫茫草地、滔滔江河,是饥饿、寒冷、疾病、硝烟,是理想、信念、意志……”材料描述的事件
A.标志着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
B.成为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 |
C.粉碎反动派扼杀革命的企图 |
D.拉开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序幕 |
16.
在美国时代杂志的一篇报道中,记者分析了中国局势变化的几种可能性:“委员长仍担任国家的领袖,联合支持他的力量,统治中国中部和南方区域……中国可能分裂成不同地区割据…中国共产党可能征服全中国。这篇新闻报道应该写于
A.1946年10月 |
B.1947年3月 |
C.1948年8月 |
D.1949年10月 |
17.
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的机关报《工人之路》以通栏标题向人民发出号召:“把唯一彻底的和坚忍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这表明布尔什维克党在当时
A.希望和平过渡,掌握政权 |
B.决定与临时政府决裂 |
C.主张立即发动武装起义 |
D.力主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
18.
巴黎公社是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突出表现在
A.打破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
B.实行了一系列保护工人利益的政策 |
C.规定政府工作人员的年薪一律不得超过工人的最高工资 |
D.接管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工人合作社管理 |
19.
1851年,正当伦敦世博会召开,宣布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力重塑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形态时,已经有人在解剖它的病灶,预备提前宣判它的死刑了。该事件是指
A.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 |
B.卢梭发表了《社会契约论》 |
C.在中国兴起太平天国运动 |
D.在法国发生巴黎公社革命 |
20.
苏格拉底评价雅典民主时说:“用豆子拈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甚至)没有人用豆子拈阄的办法来雇佣一个航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下列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举措中克服了这一弊端的是
A.三三制原则的实践 |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
C.拨乱反正 |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
21.
学者高建等认为,它的实施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我国正把它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点推进的基础性工程。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来华访问时,在西安现场观看了与之相关的活动并和那里的村民们进行了座谈。“它”指的是
A.基层民主制度 |
B.“一国两制”方针 |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D.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
22.
《始终有你》主题曲,感情真挚,脍炙人口,一经问世便迅速响彻华夏大地。歌中唱道:“明艳紫荆风中争胜,找对了路径,花瓣开的繁荣。”其中“找对了路径”意指
A.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光复 |
B.上海世博会喜迎八方宾朋 |
C.“一国两制”下喜庆香港回归 |
D.澳门回归宣告西方殖民统治结束 |
23.
1950年,中苏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
A.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
B.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
C.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
D.坚决反对国际恐怖主义势力 |
24.
邓小平曾讲过,中国的特点是建国四十多年来大部分时间在国际制裁之下发展起来的。为突破不利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做出的努力是
A.参与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
B.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
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D.推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
25.
1971年,面对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家提出的涉华议案,美联社一文章指出:“美国的失败结束了一场进行得最为紧张的游说努力,国务卿罗杰斯和驻联合国大使布什一而再,再而三地同这个世界性组织差不多每一个会员国的官员都谈了话。”他们谈话的中心内容可能是
A.如何阻止“两阿”等国代表提出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议案 |
B.希望会员国官员就缓和紧张的美中关系出谋划策 |
C.希望阻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D.如何解决美国在世界性国际组织中失败的问题 |
26.
早在1947年3月,***向有关外事人员谈起外交问题时就说:“中国人要掌握自己的命运”“等我们进城后,将不承认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和它的对外关系。”体现此精神的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
A.“另起炉灶” |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C.“一边倒” |
D.“不结盟” |
27.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 结论 |
A | 1789年8月法国《人权宣言》颁布 | 欧洲掀起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
B | 1958年1月1日《罗马条约》生效 | 欧洲摆脱了美国和苏联的控制 |
C | 1961年《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发表 | 非州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 |
D |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签署 |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得到加强 |
A.A |
B.B |
C.C |
D.D |
28.
2012年6月,美韩举行大规模联合军演,将朝鲜国旗作为模拟打击目标,媒体评论其有向中俄示威的意图。这表明美国
A.担当起国际反恐重任 |
B.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
C.坚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
D.仍以反对共产主义为其外交指导思想 |
29.
比利时外交部长斯帕克在1956年的一份报告中强调:“欧洲这一世界制造业的巨头,曾经从其海外市场获得大量重要资源,如今正面临着外在地位衰弱、影响力衰减的局面,它在分裂中失去了进步的能力。”斯帕克认为欧洲失去“进步的能力”的主要原因是
A.战后亚非国家纷纷独立,东西欧对峙 |
B.欧洲国家间矛盾尖锐竞争激烈 |
C.战后美国独占世界市场,并控制欧洲 |
D.战争沉重打击欧洲各国的经济 |
30.
“它是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成立于冷战时期的1961年9月……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联合国成员国,绝大部分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中国于1992年9月成为其观察员国。”与上述评论相符的国际组织是
A.欧洲共同体 |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C.不结盟运动 |
D.亚太经济与合作组织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