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7年3月,美国副国务卿克莱顿提出,“如果没有美国紧急大量的援助,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崩溃将席卷整个欧洲。除了对世界未来的和平与安全有破坏外,这对我们国内经济也是巨大的打击。”欧洲复兴与美国的经济利益是紧密联系的,美国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必须尽快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帮助欧洲。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吸取了克莱顿备忘录的建议,正式提出马歇尔计划。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欧、日本与美国政治关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这种变化对世界格局产生的主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一 1947年3月,美国副国务卿克莱顿提出,“如果没有美国紧急大量的援助,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崩溃将席卷整个欧洲。除了对世界未来的和平与安全有破坏外,这对我们国内经济也是巨大的打击。”欧洲复兴与美国的经济利益是紧密联系的,美国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必须尽快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帮助欧洲。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吸取了克莱顿备忘录的建议,正式提出马歇尔计划。
——赵平安、张仲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不可避免导致同美国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20世纪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摘编自王绳祖、何春超《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以美苏关系的重大转折为契机,短短10年间为世界格局的演变注入一股突如其来的力量。此次世界格局的转换不像以往那样发生在大规模战争后,新体制的确立缺少硬性的仲裁力量。此外,由于多极化趋势的长期酝酿和发展,当旧格局最终被打破后,多种基于民族主义的国家力量和地区性的力量亦趁势峰起,谋求在新格局中的位置和利益。无论在世界事务层面还是在地区事务层面,各种国际关系都在调整,处于各层次的国家都在审时度势,重新定位。——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歇尔计划出台的背景和目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欧、日本与美国政治关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这种变化对世界格局产生的主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2.单选题- (共28题)
2.
梭伦改革开启了这样一种观念:“基于同意的统治取代了基于强制的统治,矗立于尖端之上的金字塔,又被安放于它的地基。”与此相关的是梭伦改革
A.建立了公民大会 |
B.实行陶片放逐法 |
C.维护了贵族利益 |
D.废除债务奴隶制 |
3.
克利斯提尼制定“陶片放逐法”,被放逐的人不会因此而名誉扫地,也不会丧失公民权,个人财产也不会充公,过十年后还能够回来,也有再任公职的可能,目的是让这类人及其追随者头脑冷静下来。公元前417年,雅典人废除了“陶片放逐法”。这表明雅典人认识到
A.只有实行司法独立才能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
B.直接民主保证了政策执行的连续性 |
C.政治活动中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 |
D.参与政治活动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 |
4.
“公民自己而不是通过推选代表来制订法律。在吸收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参加,每年约集会40次的公民大会上,雅典人就城邦的重大问题进行辩论和投票,如宣战、签约、使用公共基金等。最下层的鞋匠和最富有的贵族同样享有在议会表态,投票和任职的权力。”这表明
A.雅典公民参政热情高 |
B.雅典城邦实行直接民主制度 |
C.雅典民主的广泛性和公正性 |
D.雅典民主制度的成熟和完善 |
5.
19世纪英国法学者亨利·梅因在《古代史》一书中写道:“罗马人不爱万民法,正像他不爱外国人一样,因为万民法是从这些外国的制度中来的,并且是为了外国人的利益而制定的。”这表明万民法适用于
A.罗马境内公民和非公民 |
B.罗马共和国的女性公民 |
C.罗马共和国的男性公民 |
D.罗马帝国内的非自由民 |
7.
古代罗马法规定,奴隶必须无条件服从主人,对逃亡的奴隶严加惩治。但又规定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论处。这反映出罗马法旨在
A.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B.宣扬天赋人权 |
C.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
D.调和阶级矛盾 |
8.
2017年5月3日英国首相特蕾莎·梅获女王同意正式解散议会。议会解散后,议会下院所有席位自动空缺,但包括首相在内的所有内阁大臣仍保留现职位直至新内阁组建完成。由此可见,英国
A. 君主是虚,立宪为实
B. 首相有权解散上议院
C. 内阁和首相共同进退
D. 女王有制约首相权力
A. 君主是虚,立宪为实
B. 首相有权解散上议院
C. 内阁和首相共同进退
D. 女王有制约首相权力
9.
有人评价某宪法是“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的宪法”,但同时这又是一部充满着妥协和智慧的宪法,在这一宪法下,国家成为“半总统半议会制”国家。由此可知,该宪法是
A.英国《权利法案》 |
B.美国1787年宪法 |
C.《拿破仑法典》 |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10.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如果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不签署,参众两院可以再次进行表决,如果均达到2/3多数通过,法案即可生效。此规定
A.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原则 | B.保证国会的绝对立法权 |
C.表明总统无权否决法案 | D.防范了总统的专制独裁 |
11.
据统计,美国最高法院从成立到1946年,对国会通过的80件法案和州议会制定的几百件法律作了“违宪”的判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各州与联邦矛盾尖锐 |
B.美国议会对法院负责 |
C.最高法院是美国政治体制的核心 |
D.美国最高法院拥有最高司法权 |
12.
抗战期间,许多外国人纷纷涌进中国西北,来到中国共产党已经建立的抗日大本营延安,特别是美国人是这一时期最多的,有数十人。这一现象说明
A.中共领袖人物独具个人魅力 |
B.中共抗日主张得到普遍认可 |
C.中共坚持抗战赢得国际友人同情 |
D.中共抗日力量在抗战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
13.
晚清思想家郑观应指出:“外人在我国旅居,不隶我国治下,只受彼国公使领事所辖,一如在本国然。”造成这种状况的不平等条约的条款是
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 |
B.“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
C.“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英人由管事官(即领事官)照办。” |
D.“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 |
14.
近代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起义给清政府造成了巨大打击,加速了它的衰落和败亡。在此意义上,太平天国运动
A.标志着旧式农民战争的结束 |
B.标志着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 |
C.削弱了清朝政府的集权统治 |
D.具有了工业文明的时代气息 |
15.
“战争重组了新的东亚国际关系……大清国原始制度被震撼,大中华汉民族为中心的一代有识者,毅然投身角逐乱世的政治舞台。”上述材料中的“战争”指
A.鸦片战争 |
B.太平天国运动 |
C.中日甲午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6.
有人指出,经过长征,共产党和红军与蒋介石集团的地缘矛盾明显缓解,使当时国内政治格局和国共政策发生了变化。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长征
A.为中国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 |
B.消除了国共两党的分歧和矛盾 |
C.推动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实现 |
D.使中共获得了巨大的政治优势 |
17.
有学者指出,尽管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表现不佳,但仍是抗战时期人数最多的军队。特别是抗战之初,正面战场打击了日本的进攻势头,推动了持久抗战战略的实现。该学者意在说明国民政府的抗战
A.成功阻止了日军的进攻 |
B.具有重要地位 |
C.暴露了军队腐败的严重 |
D.战略战术失当 |
18.
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被称作“解放区”;随后长达5年的国共内战时期,由中共控制的区域亦被称作解放区。材料中两个“解放区”的含义分别是
A. 武装割据,人民主权
B. 民主独立,思想解放
C. 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 民族解放,民主自由
A. 武装割据,人民主权
B. 民主独立,思想解放
C. 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 民族解放,民主自由
19.
巴黎公社起义并非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人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具有非常强的偶然性。对“偶然性”的阐释,正确的是
A.必然遭遇暂时的失败 |
B.普法战争后巴黎形势 |
C.违背多数工人的意愿 |
D.客观原因导致其失败 |
20.
在《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关注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关注欧洲之外的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东方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性问题。由此可以判断《共产党宣言》
A.可适用于世界任何地区 |
B.以关注全人类为己任 |
C.诞生于对全世界的考察 |
D.主要研究资本主义发展 |
21.
如果说1954年宪法开启了一个新制度,那么这个制度的契机和雏形早已在《共同纲领》中孕育了。这说明1954年宪法
A.缺乏变革的创断性 |
B.具有历史的延承性 |
C.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
D.推动了社会制度转型 |
22.
有学者认为,1954年不仅是新中国的法治年,也是新中国的外交年。下列选项能为“外交年”之说提供依据的是
A.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国际会议 |
B.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C.在万隆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
D.与苏联等国家建交 |
23.
2017年4月,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的中国海军,接到一艘外籍货船遭海盗劫持的紧急通报后出动救援,7个小时后救出了19名叙利亚籍船员。这体现出中国
A.重视维护世界和平安全 |
B.开始登上国际军事舞台 |
C.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 |
D.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 |
24.
帕维尔·布尔米斯特罗夫在所著的《欧亚巨人》中认为:“可以将上海合作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上海合作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都是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材料中“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主要指
A. 团结协作,反殖反霸的精神
B. 结伴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C. 相互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
D. 互利合作的经济合作关系
A. 团结协作,反殖反霸的精神
B. 结伴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C. 相互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
D. 互利合作的经济合作关系
25.
这场全面的东方与西方的“战争”并未真正爆发,双方实际上只是在经济、哲学、文化、社会和政治立场方面产生严重对立:西方指责东方不民主、极权主义和共产专制,而东方则批评西方是中产阶级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这场“战争”
A.双方是北约国家和华约国家 |
B.双方斗争的实质和方式基本不变 |
C.双方在目的上具有一致性 |
D.根本原因都是西方推行霸权主义 |
26.
有学者指出:“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为国际力量的对比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中心力量的挑战。”对于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两极格局至今稳定 |
B.其他中心力量包括日本、中国、欧共体等 |
C.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指的是苏联解体 |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已经形成 |
27.
“冷战”结束以后,关于世界政治的走向问题,没有统一的说法,主要有:单极说、无极说、待定说、单极与多极并存说、多极说等五种,而赞成第一种说法的人偏少,赞成第五种说法的人较多。这说明“冷战”结束后
A.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增强 |
B.政治多极化趋势增强得到公认 |
C.各种政治力量正在争夺霸权 |
D.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日渐丧失 |
28.
1991年12月,随着苏联分崩离析,统治世界四十余年的国际秩序正在走向终结。各国决策者们突然发现,沿用近半个世纪的外交和国防基本战略,正在迅速变成一堆历史垃圾。这里的“历史垃圾”是指
A.热战对峙,局部战争 |
B.经济封锁,区域联合 |
C.军事遏制,政治对抗 |
D.和平演变,意识渗透 |
29.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宣言指出:“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这句话中“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是
A.互相妥协 | B.互相竞争 | C.互相合作 | D.互相对峙 |
3.选择题- (共2题)
30.某小区的两栋楼之间新开了一家烧烤店,刺耳的噪声和刺鼻的碳焦味让附近居民苦不堪言。对此,居民可以
①向环保检测部门投诉
②责令该店停业整顿
③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④加强执法力度,制止扰民现象发生
①向环保检测部门投诉
②责令该店停业整顿
③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④加强执法力度,制止扰民现象发生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8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