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第三中学2018届高三年级10月份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7869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14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近二百年的“牛奶史”,展示了在现代语境下一种普通的食物如何被推上神坛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世纪以前,由于没有安全的消毒和保存手段,牛奶是一种伴随着高风险的食品。直接挤出的奶常常被细菌污染,在炎热的季节几个小时就足以令牛奶变质,因此几百年中,被称为“白肉”牛奶和奶酪是穷人的主要食物来源,有钱人对其敬而远之,经常食用乳制品甚至被认为是贫困的标志。19世纪早期,工业化使职业妇女数目增加,母乳喂养的减少相应增大了人们对牛奶的需求,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推动着乳制品行业的繁荣。1871年,巴斯德灭菌法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牛奶的安全程度,奶制品的消费更加旺盛;19世纪末期,肉类消费需求量的提高间接地带动了乳业农场的发展;火车的出现使得运送液态奶更为便捷;20世纪,冰箱的普及使得奶类的保存更便利。
一战的爆发使得牛奶制品的市场需求猛增,因为罐装牛奶、炼乳被用来改善士兵的营养失调问题;各国的农业产区纷纷响应号召,大量生产乳品罐头;战时大批妇女外出工作也使得母乳喂养大范围减少,婴儿的牛奶消费日益增长。加之这一时期也正是营销学和广告宣传学出现的时候,三者的结合,将牛奶塑造成了一种“完美食物”。
1906年,美国通过第一部《食品和药品法》,包括牛奶在内的食品、药品有了统一的质量检验标准,1943年又通过立法,专门拨款开展学生餐和学生饮用奶计划。1954年,时任法国国民议会主席的皮埃尔·孟戴斯·弗朗斯宣布:每个小学生每天将可以享受一杯加糖牛奶,好让他们“读书更用功,身体更结实、强壮、充满活力”。日本政府从1964年开始,要求每所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午餐中,必须包括牛奶。
1961年国际牛奶联合会(即I.D.F)将每年5月第三周的周二定为“国际牛奶日”。
——摘编自《牛奶历史上的两次革命》
(1)根据材料指出牛奶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牛奶流行的主要科技成果,说明牛奶在哪些方面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2.单选题(共7题)

2.
梭伦改革开启了这样一种观念:“基于同意的统治取代了基于强制的统治,矗立于尖端之上的金字塔,又被安放于它的地基。”与此相关的是梭伦改革
A.建立了公民大会
B.实行陶片放逐法
C.维护了贵族利益
D.废除债务奴隶制
3.
德谟斯梯尼指出,雅典五百人会议中处于多数的一般成员的表现:他们“闭着嘴、不提建议,并且很可能,他们不惯于进入举行会议的房间。”材料反映了当时的雅典
A.高频政治活动导致公民逃离
B.公民必须履行参政义务
C.公民参政活动中丧失集体意识
D.民主法治的公正与客观
4.
由于德国的统一是由普鲁士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的,因而,“普鲁士不可避免的湮没了德意志”。下列关于德国王朝战争统一后的表述,正确的是
A.德意志帝国建立了邦联体制
B.普鲁士在帝国中占统治地位
C.帝国议会议员由普鲁士任命
D.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出现倒退
5.
1971~1980年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多达69个,超过了1949~1970年。与这种局面出现无关的一项是
A.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C.中美关系改善并且走上正常化
D.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显著变化
6.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在
①两极格局已经终结
②美国独霸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③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④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7.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冲突加剧
B.主要大国综合国力发展不平衡
C.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
D.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8.
在面对西方文明时,中国大体上都是“在传统中变”,可是,1895年以后,在这种追求富强的心情中,一切却似乎在向着西方式的“现代”转化,出现了“在传统外变”的取向。出现“传统外变”的内在根源是
A.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C.洋务运动弊端日益明显
D.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影响

3.选择题(共1题)

9.读“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7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