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武宗死后,他既无子嗣,也无亲兄弟,由大学士杨廷和主持,得到孝宗皇后(武宗之母)张太后支持,决定立宪宗(武宗的爷爷)已故的第四子兴献王的长子朱厚熜继位。1521年朱厚熜即皇帝位,以明年为嘉靖元年,这就是在位长达45年的明世宗。朱厚熜即位第五天,便下令礼官集议生父兴献王的祀典和尊称。杨廷和等廷臣主张尊孝宗为皇考,称武宗为皇兄,尊生父兴献王为皇叔。因为他们维护孝宗、武宗一系,史称“护礼派”。新进进士张璁等“议礼派”则主张以孝宗为皇伯考,以兴献王为皇考,以武宗为皇兄的主张。张廷和等拒绝受命,并使张璁去南京主事刑部,远离朝廷。这就是历史上的“大礼仪之争”。嘉靖三年(1524年),大礼仪之争再起,世宗诏张璁入京,形成一个反对杨廷和等执政派官僚的政治集团,并听由杨廷和辞职。杨廷和之子杨慎聚集朝臣200多人扶阙哭争,世宗下令逮捕193人下狱,其中17人被杖死,护礼派受到沉重打击。……嘉靖十七年(1538年),世宗奉皇考献皇帝为睿宗,供奉于太庙。至此,大礼仪之争以明世宗意愿实现而告结束。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两国解决王位继承问题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材料一 明武宗死后,他既无子嗣,也无亲兄弟,由大学士杨廷和主持,得到孝宗皇后(武宗之母)张太后支持,决定立宪宗(武宗的爷爷)已故的第四子兴献王的长子朱厚熜继位。1521年朱厚熜即皇帝位,以明年为嘉靖元年,这就是在位长达45年的明世宗。朱厚熜即位第五天,便下令礼官集议生父兴献王的祀典和尊称。杨廷和等廷臣主张尊孝宗为皇考,称武宗为皇兄,尊生父兴献王为皇叔。因为他们维护孝宗、武宗一系,史称“护礼派”。新进进士张璁等“议礼派”则主张以孝宗为皇伯考,以兴献王为皇考,以武宗为皇兄的主张。张廷和等拒绝受命,并使张璁去南京主事刑部,远离朝廷。这就是历史上的“大礼仪之争”。嘉靖三年(1524年),大礼仪之争再起,世宗诏张璁入京,形成一个反对杨廷和等执政派官僚的政治集团,并听由杨廷和辞职。杨廷和之子杨慎聚集朝臣200多人扶阙哭争,世宗下令逮捕193人下狱,其中17人被杖死,护礼派受到沉重打击。……嘉靖十七年(1538年),世宗奉皇考献皇帝为睿宗,供奉于太庙。至此,大礼仪之争以明世宗意愿实现而告结束。
——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等
材料二 1696年,玛丽女王病故,威廉三世获嗣无望。王位继承问题很快提上日程。部分托利党人提议将王冠传给詹姆士的儿子弗朗西斯·爱德华,引起辉格党人和其余托利党人的强烈反对。多数议员主张,王位应由玛丽女王之妹安妮继承。1700年7月,安妮11岁的儿子夭亡,王位继承问题重新引起极大关注。经过反复讨论,议会于1701年1月通过《王位继承法》,明确规定以后英国王位不得传给天主教徒,而应由信奉新教的汉诺威王室的索菲亚及其后裔继承。——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英两国在王位继承上体现了哪些势力斗争?(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两国解决王位继承问题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盛宣怀(1844—1916),江苏武进人。从1870年开始充当李鸿章幕僚,创办了一系列实业和教育事业。1896年,他将自办银行的见解向清廷作了系统的表述:“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其大旨在流通一国之货财,以应上下之求给,立法既善于中国之票号、钱庄,而国家任保护,权利无旁挠,故能维持不敝。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商务枢机所系,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出现自办银行现象的国际、国内背景。
材料 盛宣怀(1844—1916),江苏武进人。从1870年开始充当李鸿章幕僚,创办了一系列实业和教育事业。1896年,他将自办银行的见解向清廷作了系统的表述:“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其大旨在流通一国之货财,以应上下之求给,立法既善于中国之票号、钱庄,而国家任保护,权利无旁挠,故能维持不敝。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商务枢机所系,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
——摘编自谢俊美编《中国通商银行》
(1)根据材料,归纳盛宣怀提出的中国自办银行的理由。(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出现自办银行现象的国际、国内背景。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黄遵宪是清末“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他一生曾几度出任外交使节,足迹遍及五大洲,丰富的生活经历使他的诗歌具有视野开阔、勇于创新的特点和反传统的精神。黄遵宪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现实主义观点,以其古朴风格兼具新意境的手法,开创了清末诗歌新方向,被梁启超称为“诗界之哥伦布”。黄遵宪创作《悲平壤》、《哀旅顺》、《台湾行》等诗歌深刻反映甲午战争的全貌:创作《日本杂事诗》介绍日本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政治制度。积极参与康梁维新变法,企图改革腐朽的内政,挽救民族危机,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积极活动家。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诗界革命”的影响。
材料 黄遵宪是清末“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他一生曾几度出任外交使节,足迹遍及五大洲,丰富的生活经历使他的诗歌具有视野开阔、勇于创新的特点和反传统的精神。黄遵宪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现实主义观点,以其古朴风格兼具新意境的手法,开创了清末诗歌新方向,被梁启超称为“诗界之哥伦布”。黄遵宪创作《悲平壤》、《哀旅顺》、《台湾行》等诗歌深刻反映甲午战争的全貌:创作《日本杂事诗》介绍日本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政治制度。积极参与康梁维新变法,企图改革腐朽的内政,挽救民族危机,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积极活动家。
——摘编自查秀芳《近四十年黄遵宪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遵宪成为“诗界革命”代表人物的原因。(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诗界革命”的影响。
2.论述题- (共1题)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33年中共党员成分1938年中共党员成分

图一 图二
根据材料,提取一项图一到图二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提取信息明确,史实运用合理,说明充分。)
1933年中共党员成分1938年中共党员成分

图一 图二
根据材料,提取一项图一到图二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提取信息明确,史实运用合理,说明充分。)
3.单选题- (共15题)
6.
古代雅典城邦任何法令的出台,首先需要某一公民发起政治倡议、提出议案,然后由议事会和主席团召集会议、筹备事项、主持公民人会进行讨论,最终由公民人会作出决定。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公民参政议政态度积极 |
B.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
C.司法审判程序严格规范 |
D.民主运作方式公开透明 |
7.
古罗马法规定,家父是家庭财产的唯一所有人,他不仅可以随心所欲地处置家庭财产,家子取得的财产不论来源,原则上均归家父所有。然而对于家子之债,家父却不一定有责代偿。这反映出古罗马法
A.注重人伦关系的渗透 |
B.突出男性成员的法律地位 |
C.保留了野蛮的习惯法 |
D.用血缘亲情维护共和体制 |
8.
在美国制宪会议过程中,一些州代表说:“我们从来不是独立的州,现在不是,将来也不是……州(独立)与它们的支持者在其主权思想中过于沉迷了。”这些代表
A.主张州与联邦分享权力 |
B.呼吁州权高于联邦权力 |
C.强调加强联邦政府权力 |
D.认识到联邦制的局限性 |
9.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1912年宪法第十七条修正案生效,该修正案规定,确立代表各州的美国参议员必须由民众直接选举。这说明
A.美国各州州权有所下降 |
B.参众两院发展趋同现象显著 |
C.-战推动美国民主进程 |
D.政治民主化得到进一步提升 |
10.
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初等学校的必修课程教科书中就有强调:“一百年前,法国由一个国王统治,今天,它已经是一个共和国了”;“自1870年起,共和政府就是法国合法且永久的政府”;“人民主权的共和国优于王权无任何限制的专制王朝”。以上材料最能反映出当时法国
A.反对专制成为社会共识 |
B.共和制成为国民的追求 |
C.政府通过教育强化共和意识 |
D.学校不再教授封建社会历史 |
11.
光荣革命后,落实每三年一度例行化的议会是议会政治斗争的最大目标。1690年,英国托利派议员托马斯·克拉格斯爵士提出建议:“如果你给于(国王)以3年期限的关税收人的话,那么,就能确保议会的存在。”此建议的目的是
A.剥夺国王的行政权 |
B.运用财政规制追求民主 |
C.重新分配议会席位 |
D.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思想 |
12.
德意志帝国宪法第六条规定:议会票权分配如下:普鲁士连同汉诺威、库尔黑森、浩斯敦、拿骚及法兰克福的原有票权共有17票;巴伐利亚6票;萨克森4票;符腾堡4票;巴登3票、黑森3票;梅格棱堡—许威林2票;布伦瑞克2票。这反映了德意志
A.国家统一尚待时日 |
B.各邦在议会中权力平等 |
C.采用联邦制国家形式 |
D.代议制民主“名不副实” |
13.
约在13世纪,英国的威斯敏斯特立法第1号第5条规定,代表的选举“必须自由进行,不受威吓”。同时,英格兰几乎所有的选举令状中都写着,郡长“应当号召从每个城镇选举两名市民和从每个自治市选举两名自治市民参加议会活动”。这些做法
A.推动了贵族政治的发展 |
B.提高了资产阶级地位 |
C.反映了英国的民主传统 |
D.有利于限制国王权力 |
14.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提出递交国书一项,只是按照西方的国际法惯例行事,并没有考虑到满清朝廷的特殊国情;当满清朝廷提出见皇帝需要磕头时,被他们以国家之间一律平等的理由加以拒绝。据此可知
A.西方挑战满清统治的合法性 |
B.西方假借国际法制造战争借口 |
C.清廷利用近代外交抗衡西方 |
D.清廷拒不承认西方的平等地位 |
15.
1894年6月18日,美国驻朝公使西尔向国务院报告,日本派遣大批军队进驻汉城“肯定怀有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并表示“造成目前困难局面的错误很显然都是由于中国人的行动,他们将军队派到朝鲜”。西尔的报告
A.识破了日本挑起战争的企图 |
B.力图维持东亚地区的固有均势 |
C.体现了美国对朝鲜局势的关注 |
D.建议美国支持日本的朝鲜政策 |
16.
观察下面的1934年10月江西部分地区农户土地占有状况调查表(%),表中农户的土地占有状况反映了江西


A.土地革命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
B.地主依旧占有绝大部分的土地 |
C.无地群众对社会稳定不具威胁 |
D.中共土地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 |
17.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将“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这些改动的前提是
A.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
B.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 |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18.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李宗远认为:“14年抗战”的提法,……意味着“九一八”以来可歌可泣的壮烈抗战,被认可被还原;……对美化侵略历史的日本右翼势力是有力回击,……有利于对日本侵略罪行的完整揭露。对于这种看法(“14年抗战”)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强化了对日本侵华罪行的控诉 |
B.体现了对以东北抗联为代表的抗日力量的尊崇 |
C.抨击了日本右翼势力的错误历史观 |
D.批判了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