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
第六十一条在本宪法公布之后,在全帝国内,应立刻全部采行普鲁士的军事立法
第六十三条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组成为统一的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皇帝指挥
第六十八条如遇联邦领土内有威胁社会安全的情况,皇帝可宣布国内任何地方处于戒严状态。
宪政民主体制的理论与实践,植根于一个假定,即群众能通过理性协商达成足以维持社会生活的共同协定。自由民主宪政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即社会中占决定性多数的群体,认识到自由讨论和妥协的道德价值,而约束对多数原则的应用,使其不致危害少数的重要利益。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方政治妥协现象出现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西方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对你的启示。
材料一 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
第六十一条在本宪法公布之后,在全帝国内,应立刻全部采行普鲁士的军事立法
第六十三条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组成为统一的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皇帝指挥
第六十八条如遇联邦领土内有威胁社会安全的情况,皇帝可宣布国内任何地方处于戒严状态。
——《德意志帝国宪法》
材料二 在西方民主政治下,政治妥协是一种基本的、常见的政治现象。由于权力分立“把具体不同的、在合法的情况下合理确定为统治权力的‘职能’,交由不同的官员去行使,使得在涉及若干官员的事务上,只能通过他们之间的妥协,才能合法地形成法令”。如果各利益代表对他所代表的利益抱有过分强烈的感情而不容任何妥协的话,作为这些利益代表的集合的议会,不仅不能成为社会团结的中心,而且很可能成为社会分裂的发源地。宪政民主体制的理论与实践,植根于一个假定,即群众能通过理性协商达成足以维持社会生活的共同协定。自由民主宪政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即社会中占决定性多数的群体,认识到自由讨论和妥协的道德价值,而约束对多数原则的应用,使其不致危害少数的重要利益。
——摘编自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方政治妥协现象出现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西方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对你的启示。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隆会议唤醒了亚非人民的“亚非意识”。亚非国家对当时美苏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危及世界和平的状况十分担忧。在万隆会议上,亚非领导人阐述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可以平衡大国力量,进而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这一思想成为不结盟运动的理论基础,万隆会议也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起源。万隆会议的第二年,埃及、印度和南斯拉夫三国正式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上述三国加上印度尼西亚发起召开了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成为国际关系中一支异军突起的力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外交活动的变化;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多边外交与不结盟运动的相同点。
材料一:万隆会议唤醒了亚非人民的“亚非意识”。亚非国家对当时美苏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危及世界和平的状况十分担忧。在万隆会议上,亚非领导人阐述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可以平衡大国力量,进而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这一思想成为不结盟运动的理论基础,万隆会议也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起源。万隆会议的第二年,埃及、印度和南斯拉夫三国正式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上述三国加上印度尼西亚发起召开了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成为国际关系中一支异军突起的力量。
——曲星《万隆会议的精神遗产》
材料二: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多边外交活动主要集中在政治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多边外交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中国在加强同联合国的关系的同时,与全球性国际组织如WTO和地区性组织,和会议如欧盟、东盟、APEC等加强了联系,对第三世界的一些组织如不结盟运动、非盟、阿盟给予了积极的支持,还加入了一系列国际多边条约机制。中国多边外交的内容涉及政治、安全、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覃辉银《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多边外交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外交活动的变化;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多边外交与不结盟运动的相同点。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表反映了1873年至1930年间中国进口货物分类统计情况(单位:%)。
——据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整理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材料如表反映了1873年至1930年间中国进口货物分类统计情况(单位:%)。
年份 | 生产资料 | 消费资料 | |||||
合计 | 机器及大工具 | 原料 | 建筑用品、设备(包括车辆船艇)、小工具、器材、半成品、材料、燃料等 | 合计 | 消费品原料 | 直接消费资料 | |
1873 | 8.1 | | | 8.1 | 91.9 | 8.5 | 83.4 |
1893 | 8.4 | 0.6 | | 7.8 | 91.6 | 13.0 | 78.6 |
1903 | 15.0 | 0.7 | | 14.3 | 85.0 | 22.3 | 62.7 |
1910 | 17.6 | 1.5 | 0.1 | 16.0 | 82.4 | 17.0 | 65.4 |
1920 | 28.5 | 3.2 | 0.2 | 25.1 | 71.5 | 16.9 | 54.6 |
1930 | 26.9 | 3.7 | 1.9 | 21.3 | 73.1 | 17.3 | 55.8 |
——据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整理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3.单选题- (共20题)
5.
古罗马裁判官法规定:除遗嘱指定和经调查指定的监护人外,其他监护人就职时应承诺妥善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并提供保证人。该规定
A. 体现了人文主义关怀
B. 体现了罗马法律体系完备
C. 注重维护契约的公正
D. 防止了监护人的道德风险
A. 体现了人文主义关怀
B. 体现了罗马法律体系完备
C. 注重维护契约的公正
D. 防止了监护人的道德风险
6.
在美国制宪会议过程中,一些州代表说:“我们从来不是独立的州,现在不是,将来也不是……州(独立)与它们的支持者在其主权思想中过于沉迷了。”这些代表
A.主张州与联邦分享权力 |
B.呼吁州权高于联邦权力 |
C.强调加强联邦政府权力 |
D.认识到联邦制的局限性 |
7.
约在13世纪,英国的威斯敏斯特立法第1号第5条规定,代表的选举“必须自由进行,不受威吓”。同时,英格兰几乎所有的选举令状中都写着,郡长“应当号召从每个城镇选举两名市民和从每个自治市选举两名自治市民参加议会活动”。这些做法
A.推动了贵族政治的发展 |
B.提高了资产阶级地位 |
C.反映了英国的民主传统 |
D.有利于限制国王权力 |
8.
1893年,当徳皇威廉二世威胁要将议会中新军事法案的反对者们击得粉碎时,这一谈话只是在议会中引起了小心谨慎的批评。然而,到1912年作出类似威胁时,全国立即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运动,报刊纷纷警告这位君主“不要超越宪法的约束”。导致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当时德国
A.面临着世界大战的威胁 |
B.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 |
C.君权遭到公共舆论制约 |
D.基本上确立了代议制度 |
9.
1894年6月18日,美国驻朝公使西尔向国务院报告,日本派遣大批军队进驻汉城“肯定怀有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并表示“造成目前困难局面的错误很显然都是由于中国人的行动,他们将军队派到朝鲜”。西尔的报告
A.识破了日本挑起战争的企图 |
B.力图维持东亚地区的固有均势 |
C.体现了美国对朝鲜局势的关注 |
D.建议美国支持日本的朝鲜政策 |
10.
在清末有识之士的眼中,“夫外人之敢于圈割我土地,剥削我膏腴,监督我政权,刍狗我土庶者,以我无国民故也”,“且夫立国于地球之上者,无国民则亡,有国民则强”。这反映出
A.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分化 |
B.民族危机使民众普遍觉醒 |
C.近代国民意识培养的紧迫性 |
D.清廷对民族危机加深的忧虑 |
11.
从1948年底至1949年初,中共计划安排南方民主人士到哈尔滨居住一段时间,待大军渡江后再南下至北平。随后,“北上计划”改为到吉林、长春、抚顺、鞍山、哈尔滨等地方去参观学习。“北上计划”的改变反映出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胜利 |
B.解放战争开始进入了决战阶段 |
C.解放区社会发展的欣欣向荣 |
D.民主人士成为两党争夺的焦点 |
12.
在纪念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60周年学术讨论会暨孙中山研究学会成立大会上,邓颖超说:“学习孙中山先生的伟大榜样,在认清历史的必然趋势以后,拿出足够的决心和勇气来,排除一切干扰,当机立断,做出正确的抉择。”其谈话意在说明
A.重温国共合作具有现实意义 |
B.国共合作加快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
C.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D.港澳成功回归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 |
13.
1952年底,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为19.41亿美元,其中与苏联、东欧及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总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81.26%-这一成绩表明
A.新中国经济恢复的任务已完成 |
B.经济领域“左”倾思想的发展 |
C.我国初步建立了完整工业体系 |
D.新中国“一边倒”政策取得成效 |
15.
道光时人李彦章曾说道:“以余所知,浙东、闽南、广东、广西、江西及安徽,岁种再熟田居其大半,近闻两湖、四川在亦渐艺此。”这一现象
A.说明复种耕作模式已在全国推广 |
B.反映了全国粮食产量稳定增长 |
C.体现了政府重农政策效果明显 |
D.有利于缓和人口与土地的矛盾 |
16.
宋太祖于乾德四年(公元966年)下诏:“所在长吏,告谕百姓,有能广植桑枣、开垦荒田者,并只纳旧租,永不通检。”这一诏令
A.客观上加剧了北宋的土地兼并 |
B.有利于抑制大地主势力 |
C.保证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
D.削弱了文臣武官的势力 |
17.
据史料记载;唐代名士柳家曾卖一婢女给宿卫(皇帝的警卫人员)韩金吾家,后韩氏欲将此婢女卖于绢商为妻,婢女宁死不从。理由是“昔曾伏事柳家郎君,岂忍伏事卖绢郎也”。这体现了
A.传统的贱商观念 |
B.鲜明的反封建意识 |
C.等级制度的强化 |
D.理学对人性的桎梏 |
18.
1893年,当德皇威廉二世威胁要将议会中的反对者们击得粉碎时,这一谈话只是在议会中引起了小心谨慎的批评。然而,到1912年做出类似威胁时,全国立即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运动,报刊纷纷警告这位君主“不要超越宪法的约束”。导致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当时德国
A.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 |
B.面临世界大战的威胁 |
C.君权遭到公共舆论制约 |
D.已经确立了代议制度 |
19.
西班牙国王曾答应哥伦布享有新大陆1/10的收入,后又允许麦哲伦船队拥有其所发现的岛屿和大陆的全部收入的1/20。这说明西班牙
A.充当了新航路探索的先锋 |
B.物质激励使探险卓有成效 |
C.通过航海积累了大量资本 |
D.封建君主热衷于海外扩张 |
20.
下面是1700~1800年英国国内工业品消费占整个工业品消费比重变化情况统计图(单位:%)。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A.海外市场不断扩大 |
B.资本积累引起消费水平下降 |
C.工业产值略有滑坡 |
D.经济危机导致产品严重滞销 |
21.
下表反映了1920~1936年中国新式产业和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情况(单位:%)。据表可知


A.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
B.国内税收政策逐渐宽松 |
C.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 |
D.国民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
22.
历史学家罗荣渠认为洋务运动“只是孤零零的单项表演”,“名日改革,实际上只能说是为应危机而仓皇进行的小修小补,名实很难相符”。这段言论突出反映了洋务运动
A.是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 |
B.旨在解决民族危机 |
C.延缓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
D.未主动向西方学习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