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78668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4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近代以来,各国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并逐步发展和完善。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权……
——《人教版教材》
材料三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教版教材》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美国1787年宪法的什么原则?其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哪些民主精神?
(3)材料三以法律形式确立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54年宪法体现了什么原则?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8年革命之所以“光荣”,就在于它完成了1640年以后未能完成的任务,只不过使用了另一种手段。……尽管英国以后的政治历程仍然是曲折的,但正是“光荣革命”把英国引进了现代社会。

——齐世荣、钱乘旦、张宏毅主编《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材料二 战争失败后,君主专制主义者在是否设单一候选人的问题上没能达成一致。争吵使得那些支持共和政体的人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势力。1875年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可谓应时而生:这是一个有着强大的立法机构的自由主义国家,总统行政部门权力微弱。

——(美)菲利普·J·阿德勒、兰德尔·L·波韦尔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1871年宪法是一部照顾各种势力利益的妥协性宪法,是在考虑各邦原统治者利益、资产阶级自由派关于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要求以及普鲁士的霸权等三个主要因素的基础上产生的。该宪法有关行政机构的设置、政治体制的架构等,皆可从以上三大因素中找到根据。

——齐世荣、钱乘旦、张宏毅主编《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光荣革命”使用的“另一种手段”是什么,它怎样把英国“引进了现代社会”。
(2)据材料二,说明普法战争对法国政体的演进所产生的影响。结合法国1875年宪法的内容,说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行政部门权力微弱”的表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德国1871年宪法为什么要体现“普鲁士的霸权”?它怎样体现了“普鲁士的霸权”?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过程和形式所体现的基本特征的认识。

2.单选题(共26题)

3.
梭伦规定,所有雅典公民(包括因定居雅典而获得公民权的部分原外邦人)均有资格参加公民大会,拥有同等的表决权。这一规定
A.扩大了雅典公民队伍
B.提高了公民大会的地位
C.赋予了平民政治权利
D.遏制了贵族对平民的欺压
4.
在古代雅典实行国葬制度,国家为阵亡者举行葬礼,并出资抚养阵亡者遗孤。在葬礼上,不仅要举行葬礼游行,还有演说家发表演说。演讲者在发表演说时要赞扬城邦,赞扬在战争中牺牲的人,还要赞扬雅典人的祖先和先辈,以及那些仍旧在世的人。据此可知,在古代雅典
A.演讲是政治家的必备素质
B.个人存在的意义以城邦存在为前提
C.推崇“人是万物的尺度”
D.军事斗争对城邦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5.
有人指出,大陆法系直接以罗马法的观念原则为基础,以罗马法提供的现成法律形式为蓝本,形成以成文法典为主要标志的体系。这一言论
A.揭示了罗马法具有丰富的内容
B.反映了罗马法成就突出的原因
C.指出了罗马法得到不断的完善
D.强调了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6.
下列各项逻辑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7.
英国通过《1832年改革法案》,改变了下议院由贵族保守派独占的状态,加入了中产阶级的势力,是英国议会史的一次重大改革。这说明1832年改革
A.解决了不同集团权益之争
B.强化了议会至上理念
C.推动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D.扩大了下院选民基础
8.
1710-1714年间,为尽快结束长期战争,英国安妮女王先后罢免内阁中不愿停战的辉格党人,建立起托利党的一党制内阁。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A.《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B.国王掌握着国家大权
C.政党受到了国王控制
D.责任内阁制尚未完善
9.
—战后,威尔逊总统亲自参加《凡尔赛和约》的谈判,但该条约遭到了参议院的否决,使美国不能成为国际联盟的成员国。参议院此举
A.加强了国会的立法权力
B.反映了立法权已超越行政权
C.行使了宪法赋予的权力
D.体现了其与总统间权限不明
10.
图2是有关美国政治制度的一幅漫画,该漫画反映了美国
A.中央与地方势力均衡B.两大政党的对峙竞争
C.参众两院间矛盾重重D.总统权力受到了限制
11.
针对法国1875年宪法,人们可以指出它的缺陷,谴责它的弊端,但无法否认它的进步意义。法国1875年宪法的进步意义主要表现在
A.确立共和主义道路
B.强调总统不得连任
C.铲除封建保守势力
D.赋予议会制约总统的权力
12.
容克贵族俾斯麦完成了资产阶级没有完成的伟业,从而确立了俾斯麦在德国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地位。这里的“伟业”主要是
A.制定民主宪法
B.赋予人民选举权
C.实现德国统一
D.镇压了工人运动
13.
参与制订《1787年宪法》的麦迪逊认为,美国革命最重要的特征,不仅是顺应人性,还在于对人性黑暗的承认。基于对“人性黑暗”的认识,《1787年宪法》
A.推行两党制
B.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C.规定总统连任不超过两届
D.实行三权分立
14.
有学者指出,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南京条约》对中国的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
A.破坏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B.导致了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C.引发了中国内部的革命运动
D.刺激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意识
15.
义和团运动期间,一篇文章说:“夫中国外交之起,出于不得已而成互市(对外通商),其间丧师辱国,赔款割地,盖无约(条约)不损,无战不败。故其时通国君臣上下,以复仇为雪耻,以积愤思报怨,以下令逐客(驱逐外国人)为最快意,以闭关绝市为复见太平。其处势应变,虽日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可取)。”下列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作者正确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的原因
B.作者有盲目排外的倾向
C.义和团反抗侵略的精神值得赞扬
D.义和团的斗争方式不当
16.
下图为某同学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所采用的材料。该图片可用来说明甲午中日战争
A.日本蓄谋已久
B.中国失败原因
C.日本军力强大
D.中国政府腐畋
17.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这个条约,既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国家尊严跌至谷底,也是中国重新起步、从头开始的起点。”这里的“条约”是
A.《马关条约》
B.《北京条约》
C.《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18.
1937年10月,日本外务省对外声明称,日本(在中国)的行动是“自卫”措施,倒是中国被“赤色势力”所操纵,顽固地实行排日政策,企图用武力排除日本的权益。该声明反映了日本
A.未将国民政府和中共区别对待B.认为中共是中日矛盾的根源
C.已同国民政府结成了反共同盟D.为扩大侵华战争而寻找借口
19.
下图是2014年我国民政部公布的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情况示意图。下列选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八年抗战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B.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C.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D.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20.
1871年的法国巴黎公社———这个存在71天的革命政权及其措施,成了1917年
二月革命后列宁政权效法的榜样。列宁政权“效法”体现在(  )
A.选举产生官员B.成立苏维埃政府
C.打破旧的国家机器D.缔结了停战协定
2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一部法律,它成为我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这部法律是
A.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22.
据2016年台湾民调显示,多数的台湾民众支持国民党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为两岸和平发展与人民生计继续与大陆交流协商。这说明
A.大陆已经放弃使用武力统一台湾
B.“九二共识”已得到两岸民众的认可
C.一个中国原则符合台湾民众的利益
D.“一国两制”是实现统一的有效方法
23.
1949年10月,大陆尚未全部解放,反革命势力还很猖獗,长期遭到破坏的国民经济有待恢复,群众组织和觉悟程度未达到应有的水平。这体现出
A.中国共产党没有掌握政权B.祖国完成统一的艰难性
C.新生政权建设任重而道远D.政协制度实行的必要性
24.
2011年9月,《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重申中国“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不同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结盟,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异同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这反映了新时期我国
A.实行不结盟政策
B.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C.外交主权意识强烈
D.坚决反对霸权主义
25.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是“勤劳、无知好战、狡诈、危险”;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美国人对中国人印象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A.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中美关系开始缓和并逐步走向正常
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美两国高层互访频繁
26.
(题文)《欧洲史》中写道:“二战后……仿佛只有欧洲建设速度加快尚可保证本大陆的稳定……欧洲观念就是领导阶层精英人物的观念,这种看法由来已久。”其中“欧洲观念”带来的影响是
A.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B.彻底消除了西欧国家间的矛盾
C.标志着欧洲完全摆脱美国控制
D.使欧洲国家经济实力超过了美国
27.
观察下面图片,对此图片信息的正确释读是
A.二战后美苏冷战对峙B.欧洲惟美国马首是瞻
C.美苏分区占领了德国D.双方未发生武力威胁
28.
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孤独的超级大国》中说:“当前我们处于一种奇特的混合格局,即一个超级大国与若干大国并存的‘单极+多极’的世界格局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趋向单极化
B.当前,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C.“一超多强”是两极格局瓦解后向多极化推进的过渡形式
D.鉴于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增强,美国放弃了建立单极世界的计划

3.选择题(共2题)

29.3 的相反数是(   )
30.3 的相反数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6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