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二 对于参加1787年费城制宪的美国的“国父们”来说,制宪的目的不是创造一个十全十美的、正义民主的、能流芳百世让后人和他们敬仰的政治体制,而是为了寻求一种现实的、有效的、能够及时挽救正在走向失败边缘的美利坚的政治途径。
——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材料三 参议员名额每州不分大小,均为两名,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四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材料五 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迭宕起伏,复杂多变。从当今世界的情况看,起因于经济利益的矛盾是基本的、广泛的;起因于领土争端的冲突是长期的、棘手的;起因于民族、宗教问题的纷争有膨胀的趋势,利用民族主义和宗教狂热制造事端的危险性不可低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不安宁的因素,将会导致地区冲甚至引发局部战争,这是对国际安全新秩序的最大挑战。
(1)材料一中“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该设计是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的背景以及“不是十全十美”的表现。
(3)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
(4)根据材料五,归纳造成“国际形势迭宕起伏”的原因。
材料一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二 对于参加1787年费城制宪的美国的“国父们”来说,制宪的目的不是创造一个十全十美的、正义民主的、能流芳百世让后人和他们敬仰的政治体制,而是为了寻求一种现实的、有效的、能够及时挽救正在走向失败边缘的美利坚的政治途径。
——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材料三 参议员名额每州不分大小,均为两名,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四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材料五 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迭宕起伏,复杂多变。从当今世界的情况看,起因于经济利益的矛盾是基本的、广泛的;起因于领土争端的冲突是长期的、棘手的;起因于民族、宗教问题的纷争有膨胀的趋势,利用民族主义和宗教狂热制造事端的危险性不可低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不安宁的因素,将会导致地区冲甚至引发局部战争,这是对国际安全新秩序的最大挑战。
(1)材料一中“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该设计是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的背景以及“不是十全十美”的表现。
(3)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
(4)根据材料五,归纳造成“国际形势迭宕起伏”的原因。
2.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诺曼底登陆战役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战役,为开辟欧洲的第二战场奠定了基础,对加速法西斯德国的崩溃以及战后欧洲局势,都起了重要作用。盟军登入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盟军通过海空军的卓有成效的徉动,成功运用了双重特工、电子干扰,以及在英国东南部地区伪装部队及船只的集结等一系列措施,再加上严格的保密措施,使德军统帅部在很长时间里对盟军登陆地点、时间都作出了错误判断,甚至在盟军诺曼底登陆后仍认为是牵制性的佯攻。
盟军投入作战的飞机达13700架,军舰9000艘,是德国飞机、军舰的数十倍。在登陆前空军对德国空军基地、航空工业及新武器研制基地等目标进行了大规模轰炸,严重削弱了德国的战争潜力。在登陆前后,盟国空军时战区范围内的交通线进行了严密的空中封锁,使德军为数不多的增援部队也无法及时成建制投入反击。在登陆部队突击上陆的关键时刻,海空军更是给予了极为有力的火力支援,尤其在奥马哈海滩,完全依靠海空军火力支援才取得了成功。
——摘编自百度百科《诺曼底登陆》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盟军诺曼底登陆成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诺曼底登陆胜利的影响。
材料诺曼底登陆战役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战役,为开辟欧洲的第二战场奠定了基础,对加速法西斯德国的崩溃以及战后欧洲局势,都起了重要作用。盟军登入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盟军通过海空军的卓有成效的徉动,成功运用了双重特工、电子干扰,以及在英国东南部地区伪装部队及船只的集结等一系列措施,再加上严格的保密措施,使德军统帅部在很长时间里对盟军登陆地点、时间都作出了错误判断,甚至在盟军诺曼底登陆后仍认为是牵制性的佯攻。
盟军投入作战的飞机达13700架,军舰9000艘,是德国飞机、军舰的数十倍。在登陆前空军对德国空军基地、航空工业及新武器研制基地等目标进行了大规模轰炸,严重削弱了德国的战争潜力。在登陆前后,盟国空军时战区范围内的交通线进行了严密的空中封锁,使德军为数不多的增援部队也无法及时成建制投入反击。在登陆部队突击上陆的关键时刻,海空军更是给予了极为有力的火力支援,尤其在奥马哈海滩,完全依靠海空军火力支援才取得了成功。
——摘编自百度百科《诺曼底登陆》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盟军诺曼底登陆成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诺曼底登陆胜利的影响。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百姓)康定,利泽长久。
——《金石萃编·秦峄山刻石》
材料二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
——《新唐书》
材料三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台湾)人、弃其地者,琅疏言:“……若弃其地、迁其人……此地原为红毛(荷兰人)所有,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
——《清史稿》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秦始皇的什么主要功绩?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在突厥地区实行怎样的制度?试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做法进行简要评价。
(3)据材料三,指出康熙帝在听取大臣们的建议后,对台湾地区实行的措施及其原因。
材料一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百姓)康定,利泽长久。
——《金石萃编·秦峄山刻石》
材料二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
——《新唐书》
材料三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台湾)人、弃其地者,琅疏言:“……若弃其地、迁其人……此地原为红毛(荷兰人)所有,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
——《清史稿》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秦始皇的什么主要功绩?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在突厥地区实行怎样的制度?试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做法进行简要评价。
(3)据材料三,指出康熙帝在听取大臣们的建议后,对台湾地区实行的措施及其原因。
2.单选题- (共22题)
4.
雅典民主不是某个天才的瞬间发明,而是雅典志士仁人在平民支持下,经历200多年颠簸曲折、不断创新的产物。下列关于雅典民主政治改革措施中,不属于梭伦改革内容的是
A.设立“陪审法庭” |
B.组成“四百人会议” |
C.组成“五百人会议” |
D.定期召开“公民大会” |
5.
英国法学史专家梅因说:“无论是为了罗马的意义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把外国人完全剥夺法律的保护……况且,在罗马史中从来未有一个时期忽略过对外贸易。”因此,罗马帝国制定了
A.《十二铜表法》 |
B.《公民法》 |
C.《万民法》 |
D.《民法大全》 |
6.
“无论美国人对自由报以多么深的敬意,在制宪者看来,让中央政府为自由而受到束缚,以致不能去做那些需要它做的事(这些事包括保有能让自由得以繁荣的条件),并不明智。”由此美国
A.实行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
B.践行三权分立原则,实现权力制约平衡 |
C.开创两党制,避免一党专制独裁 |
D.推行人民主权原则,确保公民自由权利 |
7.
英国革命作为民族国家首次对绝对王权的民主化改造,其最大成果是创造了君主立宪制。英国的这一制度创新
A.否定了其传统的政治结构 |
B.完全剥夺了贵族的政治特权 |
C.使全体国民都享有选举权 |
D.实现了国家权力重心的转移 |
8.
电影《甲午风云》展现了甲午黄海海战这一历史事件。有关该事件叙述正确的有
①“甲午”指的是1895年
②该战海军提督是丁汝昌
③此战使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④此役日舰率先逃离战场
①“甲午”指的是1895年
②该战海军提督是丁汝昌
③此战使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④此役日舰率先逃离战场
A.①③ | B.②④ |
C.④ | D.②③④ |
10.
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列强侵略,爱国军民不屈不挠、顽强抗争。下列人物组合与方框中材料描述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A.林则徐、安德馨、邓世昌、彭德怀 |
B.刘永福、谢晋元、邓世昌、聂荣臻 |
C.徐骧、李宗仁、邓世昌、彭德怀 |
D.徐骧、李宗仁、林永升、彭德怀 |
11.
教育部基教司2017年1号函件指出:在中小学教材中,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这一举措凸显出
A.九一八事变表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
B.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
C.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
D.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的贡献 |
12.
19世纪初的欧洲出现了一种“批判主义”,深刻地揭露和批判当时的社会现实,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则进行了“批判的批判”。其表现为
A.领导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
B.发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
C.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
D.撰写《共产党宣言》1872年版序言 |
13.
2017.8.7“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为主题“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会召开。这一举措的意义在于纪念
①开创我国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先例
②促进了内蒙古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④正式确认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开创我国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先例
②促进了内蒙古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④正式确认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14.
1982年我国颁布了新宪法,还对它进行了多次修改,并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
A.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
B.我国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 |
C.我国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
D.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
15.
1992年8月1日,台湾“国家统一委员会”发布的文章中写道:“我方认为一个中国应指1912年成立迄今之中华民国,其主权及于整个中国……台湾固为中国之一部分……”此言论在当时有利于
A.“一国两制”的制定 |
B.和平统一方针的确立 |
C.“九二共识”的达成 |
D.两岸“三通”的实现 |
16.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在这期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非但没有被时代所淘汰,反而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国际关系准则,充分显示了它的生命力。原因不包括
A.它是中国在外交实践中提出并成功运用的外交方针 |
B.符合《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的发展规律 |
C.反映了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各国的国家利益 |
D.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 |
17.
上海五国机制最早从建立边界军事信任和裁减边界军队入手,在上海五国机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上海合作组织又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作为重要内容,同时将经济合作列入战略性议事日程。据此,对上海合作组织的表述最为贴切的是
A.区域间反恐及经济合作集团组织 |
B.注重安全与发展的多边合作机制 |
C.新型的军事安全及经济合作联盟 |
D.大国间加强军事安全的协作模式 |
18.
1971年10月,美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当美国的威信动摇时,反西方国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他哀叹,那些表决后欢声雷动的代表们“就是要踢山姆大叔一脚”。布什所说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A.万隆会议成功召开 | B.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外交胜利 |
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 |
19.
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美国人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人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美国取得上述成果的措施客观上
A.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
B.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
C.直接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 |
D.把欧洲纳入美国的经济势力范围 |
20.
近些年来继“金砖四国”之后,又出现“展望五国”(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阿根廷)“灵猫六国”(哥伦比亚、印尼、越南、埃及、土耳其和南非)“新钻11国”(巴基斯坦、埃及、印度尼西亚等)的提法,材料反映了
A.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受挫 |
B.新的政治经济秩序的建立 |
C.多个力量中心日益崛起 |
D.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 |
21.
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被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
A.表明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建立 |
B.表明国际关系的内容多样化 |
C.反映出各个主权国家利益和力量的变化导致对外政策的变化 |
D.体现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各国利益趋同化 |
22.
2013年3月13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京审判时说:“对于这一场大战的总结,并不是日本人自己作出,应该说是联合国一方的战胜者作出的断罪行为。”战时日本领导人“是根据联合国一侧战胜国判断被定罪”。这一说法
A.表明日本欲按自己的意图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作出总结 |
B.质疑东京审判的公正,企图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
C.是在美国授意下否认侵略的一贯行为 |
D.深刻反思东京审判,以换取国际社会对钓鱼岛问题的同情 |
23.
二战后期,主要大国为了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和对战后世界进行安排,召开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会议。下列各项条款中,属于雅尔塔会议内容的是
A.“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归还中国。” |
B.“霸王战役应……同法国南部的战役相配合。” |
C.“德国无效果及无意识抵抗……所得之结果,……可为日本人民之殷鉴。” |
D.“我们的宗旨是……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 |
24.
唐太宗对大臣们说,他勤于政事,不仅仅是体恤百姓,更想让大臣们长守富贵。由此可见,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本质是
A.稳定社会秩序 |
B.维护地主阶级长久的利益 |
C.缓和阶级矛盾 |
D.完善各项政策 |
25.
有人认为对康熙应该重新评价。中国近代的落后,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巨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改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人为地延长了已经衰亡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制度迈进的最佳时机,给近代中国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和苦难。此评价采用的方法是
A.全球化理论 |
B.文明史观 |
C.辩证法 |
D.阶级分析法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2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