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宁阳县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历史期中模拟训练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78629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14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内阁自始至终只是皇帝的私臣,只是政务的补助机关,一切公文都以皇帝名义发布,但内阁制度在明代仍有一定程度的作用。太祖废相后,君主成为实际的行政首长,一切大政均须亲力亲为。……虽然在辅政方面,确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明代内阁大学士地位不足当宰相之任,且其本职亦只是侍从备顾问。后来内阁获取票拟之权,亦只是在幕后协助皇帝处理国政,属皇帝秘书而不是名正言顺的宰相,……就权责而言,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机构,首辅亦非法定的最高行政首长,六部也不是它的法定直接下属,而由君主独掌命令大权。内阁所持有的权力,出自皇帝授予。因此,内阁有否作为,全视皇帝的作风而定,故历朝内阁的权力都有所不同。
——摘自《试述明代内阁制度之由来、演变、作用、流弊及影响》
材料二(西方)内阁最早出现于英国,……16世纪~18世纪初的内阁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最初只是国王与大臣共商国事的会议。一直到英国的乔治一世担任国王期间,由于不会说英语,开始很少参加内阁会议,反而由大臣主持,这样就首开英国内阁制的先声。1721年,英国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出任内阁首相,内阁正式形成,后来不断发展完善。英国的内阁主要由首相提名成员名单,国王批准成立,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但实际上要对议会负责,……内阁由首相主持,是英国政府的核心,是行政决策机构。
——摘自《浅议中英内阁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内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内阁设立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世纪后英国内阁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为题
以下为王家范、张耕华、陈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目录:
第九章君主集权的帝国体制:明
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
第二节明朝中后期的政局
………
二、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三、寄望中兴的张居正改革
四、鼎革之际的危机与困局
第三节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
………
二、海禁与“倭寇”
………
四、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大学中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内容,并说明增加理由,需观点正确,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古代思想家们提出了父慈子孝、夫义妻顺、兄友弟悌等家庭伦理道德规范。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以父慈子孝作为调节父子关系的基本行为规范,从根本上服从于“父为子纲”。它片面强调“子孝”,否定子女的独立人格,维护了传统家庭中的不平等的尊卑制度。夫权逐渐强化,男尊女卑、夫主妻从等伦理也随之被强化。人一出生便被包围在层层的家庭关系中,个人是血缘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上以继宗庙,下以续万世。传统的政治以伦理为本位,伦理以血缘为原型,最终的原理是家庭血缘的情理上升为国家政治的法则。

——摘编自王苏《试析传统家庭伦理的内容及其特征》

材料二 工业革命首先给妇女走出家庭提供了特别机遇。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妇女们开始大量被现代经济部门雇佣,获得一定经济权利,并在实际的工业生产中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妇女经济的独立为其独立精神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妇女而言,社会工作取代了其往日生活中家庭的基础性作用。改变了家庭的首要地位。从而动摇了妇女家庭观念的基础,使家庭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包括夫妻趋于平等现象以及夫妻平等感的产生;妇女婚姻观的变化——已摆脱由婚姻获得生存的命运,她们的自立使之可能甚至必然获得其婚姻的自由;生育观的变化——冲出了教会所代表的中世纪生育观束缚,表现出新形势下的新观念,即要求并习惯于避孕和节育。妇女们从内心不愿再作原先传统社会家庭中男人们的家庭奴仆,也不愿再在家庭男权权威的专横下懵懵懂懂地虚度一生。从此,女权意识开始萌发,妇女也有了在家庭中和男子平起平坐的愿望。

——摘编自黄雪蓉《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妇女家庭观念在工业社会转型中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家庭伦理的主要特征,并说明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后英国妇女家庭观念变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

2.单选题(共16题)

4.
肖雪慧在《古希腊的政治遗产》中指出,雅典人面对平民与贵族之间的剧烈冲突,寻求到一种公平正义的解决方法,使冲突各方愿意接受妥协、愿意达成均势。丹麦学者摩根斯·赫尔曼·汉森则认为:“雅典的民主不只是一套宪法制度和一套机构,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上述材料说明
A.雅典走向民主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B.雅典人以公平正义来解决各种冲突
C.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
D.雅典民主表现为宪制和机构确立
5.
罗马法的监护制度十分发达,罗马法将保护未成年人及其他社会弱者的利益看成是一种义务,一种社会公职,强调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这体现了罗马法的
A.法律至上原则
B.对公民权的尊重
C.自由公正意识
D.人文主义精神
6.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法含混不清、残缺不全可谓是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这一现象的出现,乃是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使然。”材料中的”特殊的政治环境”主要是指
A.共和派与君主派斗争激烈
B.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斗争惨烈
C.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7.
杨光斌在《政治的形式与现代化的成败》一文中指出,英国“光荣革命”宣告了这样一个时代的到来:对本国主权、经济活动、信仰自由以及个人自由提供更多的政治保护。这表明“光荣革命”的意义在于
A.奠定了英国走向民主道路的基础
B.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英国实现了向法治社会的转变
D.英国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8.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法含混不清、残缺不全可谓是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这一现象的出现,乃是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使然。”材料中的“特殊的政治环境”主要是指
A.封建专制势力强大
B.各派政治力量斗争激烈
C.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D.无产阶级革命的迅猛发展
9.
胡适认为:“五四运动”是一场不幸的政治干扰,它把一个文化运动转变成一个政治运动,使得中国人的“文艺复兴”半途而废。对此解释最恰当的是五四运动
A.唤醒了中国社会各阶层
B.遭到了北洋军阀镇压
C.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D.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10.
1857年底,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后,在两广总督府发现了《中英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批准文本,这些应该由中央朝廷保管的重要文件却在地方官府发现。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 条约涉及广州便于执行
B. 传统夷夏观念根深蒂固
C. 交通不便条约就近存放
D. 条约丧权辱国不敢上奏
11.
19世纪50年代中后期,侵略者攫取的侵略权益在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无法兑现。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太平天国不承认列强在中国的侵略权益
B.这些地区很早就兴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想
C.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抵制了列强的侵略
D.《北京条约》签订前,《天津条约》无效
12.
19世纪60年代起,中国各地教案(地方民众与基督教会之间的冲突)层出不穷。义和团运动之后,教案数量迅速呈递减趋势,到辛亥革命前后已渐趋于无。这一变化在深层次上反映了
A.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
B.中外民族矛盾日趋缓和
C.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D.西方各国加强对华控制
13.
“将他们‘轰’下了台,这样重大的决定,不是经共产国际提出,而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做出,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这一“重大的决定”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A. 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
B. 开始独立领导中国武装斗争
C. 政治上从幼稚走向成熟
D. 确立***思想的指导地位
14.
1978﹣1992年中国迎来立法高峰,在这期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并通过了1982年宪法等重要法律达230部之多,这一立法高峰的出现
A. 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协商制度
C. 形成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5.
1980年邓小平在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为此
A.全国各地开始实行普选人大代表制度
B.中共提出“长期共存,相互监督”方针
C.人民政协完成参政议政的职能转换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加紧全面立法工作
16.
1972年起***、周恩来批准“四三方案”,动用几十亿美元和200亿人民币,从西方和日本引进26个大型先进成套技术设备,建立了几十个冶金、化肥、纺织大型企业。这表明
A.中国现代化工业体系初步建成
B.外交突破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
C.***执政时开始启动对外开放
D.拉开了中国与西方经济往来的序幕
17.
冷战时期的政治评论员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这些评论员认识变化的背景是
A.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B.两极格局瓦解使大国对抗的危险消失
C.联合国作用的增强
D.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出现新的不稳定性因素
18.
1924年孙中山指出:“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主张民生主义的人,应该要细心去研究的。”与孙中山这一思想联系最紧密的事件是
A.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
B.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国共开始第一次合作
C.中国共产党成立,孙中山准备与之合作
D.中国共产党接受民生主义主张,开展土地革命
19.
晚清总理衙门成立后,曾参与多份国际条约的签署,如为收回领事裁判权而力图抵制《和解公断条约》,为“善与人同”、“俾各国军队易于辨认以期一律”而接受《改正红十字条约》等。这最能说明
A.近代民族国家观念萌生
B.朝贡体系受到近代外交冲击
C.主动顺应国际化的趋势
D.文明转型与自强求存的结合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