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元江县一中高三2018-2019学年下学期开学考试 高三文综历史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78613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3/2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教育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熹平四年,东汉灵帝令蔡邕(官拜郎中)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刻于碑石上,作为官方教材,立于太学,史称“熹平石经”。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教育的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中法战争后,康有为为了宣传其维新变法思想和培养变法人才,于1891年创办了万木草堂。草堂的命名,含有培植万木、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的意思。万木草堂主要讲授中国数千年来学术源流、历史政治沿革得失,旁及西方国家历史、政治,也注重体育和音乐。在弟子们的帮助下,康有为编著《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万木草堂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特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作用。
材料三1911年清华学校成立,1928年改建为清华大学。1934年,清华大学发展为包括文、法、理、工四个学院十六个系的综合性大学。文、法、理三院大一不分系,开设共同的必修课程,意在使学生求得关于自然、社会和人文方面的通识。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文、法、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等高校,只设置机械制造、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八个工科系。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逐步重建了文科院系。

——据《清华大学校史稿》等

(3)根据材料三,概述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大学的两次院系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为什么一个长期居于领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现代化世界转变的过程中如此步履艰难,险阻迭起,前路漫漫?国内外学术界提出了许多看法,立论各不相同。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的延误主要是由于外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渗透和帝国主义侵略。另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被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结合所学知识,至少从四个角度,对材料一的“内因论”进行简要阐释。
材料二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转折。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2)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简要说明洋务运动是如何为改良派、革命派的成长提供基础的?
材料三(1985年)“现在我们正在做的改革这件事是够大胆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前进就困难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前进就困难了”的含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中,思想理论方面取得了哪些新的理论成果?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有学者认为,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做出的回应,试图通过各方面的改革,使埃及跨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改革没有获得成功的原因是:现代化的结构变革,具有明显的互动性,一个国家全面性的结构变革,会产生一种威力巨大的整体效应。由于阿里的注意力集中在建立海军和兴办军事工厂,他认为拥有和西方一样的军舰、大炮和机器设备,就可以与欧洲列强并驾齐驱;他不懂得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任何局部的改革从长远看对富国强兵都无济于事,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阿里改革的悲剧之一即在于此。
——《挑战与应战——对埃及早期现代化探索的思考》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外在因素是什么?
(2)据材料概括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没有获得成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
4.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
材料一我们在全世界各地有着自己的利益,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不列颠帝国,法国人谈论建造法兰西帝国,俄国人贪婪占领亚洲,那么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
——德国外长皮洛夫1897.12
材料二西部的斯拉夫民族(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等)长期处于奥地利的殖民压迫之下,一些知识分子呼吁斯拉夫各民族以斯拉夫人共同的民族起源、民族历史、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为纽带,建立斯拉夫各民族的联邦国家,联合对付外敌的侵略和殖民压迫。由于斯拉夫各民族居住的分散和力量的弱小,相当多的斯拉夫民族自然地把联合斯拉夫人、摆脱异族统治和建立斯拉夫国家的希望寄托在政治经济独立并且国际地位处于上升阶段的俄国身上,从而为沙皇政府宣扬和利用泛斯拉夫主义创造了条件……1867年在莫斯科召开了首届斯拉夫人代表大会,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亲自出席大会的开幕式。会议上俄罗斯的学者和政客们大谈“没有俄国,斯拉夫民族就不会的得救”“俄语是斯拉夫统一的手段和基础”。
——张建华《俄国知识分子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奥结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主义的角度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

2.单选题(共8题)

5.
王觉非等译《西方文明史》称:“梭伦以智慧和公正著称,他用取消债务的方式解救贫困者,又以成立新政府并赋予富裕者以巨大政治权利的办法平息富人的不满。……梭伦甚至使雅典政府引进了新的民主原则……”梭伦在改革中引入的“民主原则”体现在
A.组成“四百人会议”
B.发放公职津贴
C.颁布“解负令”
D.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6.
“将他们‘轰’下了台,这样重大的决定,不是经共产国际提出,而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做出,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这一“重大的决定”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A. 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
B. 开始独立领导中国武装斗争
C. 政治上从幼稚走向成熟
D. 确立***思想的指导地位
7.
1946-1948年间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美国所占份额平均分别为27%和51%;1950-1951年期间,中美贸易逐渐减少,直至完全停止,中国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往来也处于瘫痪状态。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因素是
A.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
B.马歇尔计划的实行
C.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D.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8.
日本前首相小泉曾经宣扬日本对联合国和国际社会所做出的“贡献”。他说,“日本正尽一切努力与其他国家合作反恐”,“日本在防扩散领域一直走在前列”。其目的是
A.恢复军国主义强国地位
B.继续发挥反对恐怖主义作用
C.推动战后经济迅速复兴
D.在世界政治中发挥更大作用
9.
二战结束后,丘吉尔把一项举措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这一举措
A.表明美国开始放弃与苏联合作的政策,向共产主义进行反击
B.使战后世界出现了两大对立的经济体系
C.最初也想以此计划为诱饵吸引东欧各国,孤立和打击苏联
D.标志着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战略部署初步形成
10.
李鸿章在1865年谈到:“抑臣尤有所陈者,洋机器于耕织、印刷、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逮其久,风气渐开,凡人心智慧之同,且将自发其复,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由此可知李鸿章
A.仍没有摆脱“官府与民争利”的藩篱
B.对民间资本的发展乐见其成
C.认为西方仅军事技术占有优势
D.主张政府要积极诱导民办工业发展
11.
马丁·路德曾称印刷术为“上帝至高无上的恩赐,使得福音更能传扬”。此语实际上
A.证实了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
B.说明了路德认同基督教的上帝造物说
C.肯定了印刷术有助于新教思想的传播
D.夸大了印刷术在传播中华文明中的影响
12.
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3.选择题(共4题)

13.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14.

某细胞中有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下列图解中正确的是(  )

15.

某细胞中有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下列图解中正确的是(  )

16.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世纪之初的“新文化运动”;在西欧,中世纪末的“文艺复兴”,18世纪的“启蒙运动”都是预示社会大变革的著名思想运动。不同思想文化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催生着社会变革。这段文字说明(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8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