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山东省寿光现代中学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37856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4/1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材料二 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
——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
材料三 罗马帝国时期查士丁尼皇帝敕定的《法学总论》中明确界定:“法学是关于神和人的事物的知识,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任何人都享有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力,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法制史学者将唐高宗时颁行的《唐律疏议》与“罗马法”相提并论,并视之为古代中华法系的代表著作。《唐律疏议》首篇开宗明义:“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见中国传统的法律思想实质上是“以法制国(the rule by law)”而不是“法治(the rule of law)”,不过是君主用刑罚律令来控制臣民罢了。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
(2)对比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等方面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三,比较罗马法和中国传统法律精神(或原则)的不同。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初,英国的官吏任用制度仍受封建恩赐的影响,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而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急需清廉高效的政府为其经济扩大张服务,选拔有效的班子充实政府职务,改革呼声越来越高。这一时期,英国出版了大量著作和刊物介绍中国的科举制度,1870年以前,这类文献至少有120种以上。
——据梁宁森《英国文官制度的起源》
材料二1855年和1870年英国政府相继发布了两个枢密院令,标志着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基本建立。1855年的枢密院令规定,任命三人文官委员会,负责“测验被推荐到王国政府文官低级职位上的年轻人的资格条件”,“审査候选人年龄、身体、品德是否合理,对考试审査合格者颁布发合格证书,分配到用人部门。”
1870年的枢密院令规定“一切文官职务的任命,都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文官委员会在财政部的监督下,有权独立决定被录用文官须具备的合格条件。”
1876年,将第二级别的文官细分为成年级和学童级,成年级按普通商业教育科目征募;1890年,将第一级划分为三级,按大学毕业考试类似科目通过竞争性考试征募。
文官制度改革后,社会效果很快显露,舆论界认为:“消除了所有的笨伯,总的说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有能力、很有声誉的班子。同时,一个全新的节约和勤奋精神得到贯彻。”
——据吴湖《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确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根据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文官考试制度对英国的影响。

2.单选题(共17题)

3.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里写道:(梭伦)把法律颁写在木板上,竖立在巴西勒斯柱廊里,所有人都发誓恪守它们,9名执政官还要在那块石头跟前起誓,如果他们僭越了某条法律,他们将献塑一座金像。这一记载说明梭伦为雅典执政官时:
A.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处处维护平民的利益
C.使雅典成为了民主国家
D.奉行法律至上的原则
4.
雅典全盛时期,有人说:“虽然我们的祖国对所有人都一样,但在其中一些人像僭主一样生活,而有些人则像外邦人一样活着。”“像僭主一样生活的人”是指
A.妇女和奴隶B.成年男性公民
C.一切自由民D.礼法并用原则
5.
古罗马《民法大全》中说:“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因此,首先应当求助于证据”,这反映了罗马法
A.开启注重证据的先例B.维护贵族利益
C.礼法并用原则D.一定程度上的人性化
6.
罗马共和国早期“宪令”中的规定有绝对排斥外国的外国的原则,外国人或归化者不能进入与“国家”利益休戚相关的任何机构中。由此可知,材料中的“宪令”
A.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B.刻意保护罗马公民的权益
C.导致了罗马国家走向分裂D.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7.
公元前287年,罗马通过了霍腾西阿法案,法案规定平民会议所制定的法案,不管元老院是否批准,对国家都具有约束力。从此,平民会议成为具有立法权的人民会议,平民获得了可以担任各种官职的权利。这说明在当时的罗马
A.自由民内部的关系得到调整
B.平民取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力
C.贵族和平民的法律地位平等
D.平民会议是最高的权力机关
8.
西塞罗在《论法律》中讲道:“最高的法律,适用于所有时代,产生于任何成文法之前,或者更确切地说,产生于任何国家形成之前,”它“不是由人的才能想出来的,也不是什么人民的决议,而是某种凭借允行禁止之智慧管理整个世界的永恒之物”。文中“最高的法律”应该是
A.习惯法B.公民法
C.万民法D.自然法
9.
《十二铜表法》第六表所有权和占有规定“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其木料。”“在木料和建筑物已分离,或作葡萄架的柱子已从地中拔出后,则原所有人有权取回。”材料主要表明该法
A.维护私有财产B.条文清晰内容全面
C.协调邻里关系D.保留习惯法的内容
10.
谈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很多人认为“光荣革命”是一次完美的政治设计。其“完美”体现在
A.以妥协方式确立民主制
B.确立责任内阁制
C.实行了议会主权
D.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
11.
美国1787年宪法赋予总统行政权和对国会立法的否决权,总统兼任军队最高统帅,战时可行使独裁大权。这反映了美国
A.三权分立分权制衡B.用法律规范总统的权力
C.总统权力至高无上D.国会权力居于弱势地位
12.
1840年12月,琦善照会英方:“其书写禀帖(下级呈上级文书)、谕贴(上级给下级的手令)者,本系历久成规,……今既据请存体面,虽系体制攸关,然称谕者,不见增荣;称禀者,不见受辱。即不用禀谕,亦尚可行。”这体现了
A.清朝统治者完全放弃天朝上国心态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鸦片战争爆发后仍严格使用“禀谕”格式
D.清政府长期奏行的外交文书范式有了改变
13.
《剑桥中国晚清史》中说:“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这里的“社会革命”是指
A.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
B.承担起反封建反侵略任务
C.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
D.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14.
甲午战争时期,《申报》载“以堂堂中国,土地之广,军饷之充,人民之众,以视日本区区一岛国,过之奚啻十倍。……相持既久,兵馈俱穷,俯首请成当出于日本。”这反映了当时
A.中国军民抗战士气高昂
B.舆论存在轻视日本心态
C.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D.民间主张应与日本议和
15.
有人评论义和团:“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材料认为义和团运动
A.行动具有爱国和盲目双重性B.革命任务始终是反侵略反封建
C.参与者具有广泛性和全民族性D.失败是中外势力联合剿杀所致
16.
贾谊说:“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输将繇使(辗转运送),其远在五百里而至……秦不能分尺寸之地,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弗轻能至也。”作者在此主要强调的是
A.分封制下赋税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B.中央集权下租税征收成本大幅增加
C.秦朝的苛政导致民众赋役负担沉重
D.汉初的郡国并行严重威胁中央财政
17.
祖朱元璋说:“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沆,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材料蕴含的制约思想
A.演习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B.体现了封建制度的完善
C.与孟德斯鸠学说基本一致
D.反映出中央集权的加强
18.
苏格拉底曾三次参军作战,当过重装步兵,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并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苏格拉底能够担任陪审官主要是受益于
A.他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B.梭伦创立陪审法庭并崇尚智慧
C.伯利克里时期雅典公民达到顶峰D.古代雅典城邦政治制度的包容性
19.
如图,“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的模式之一,对这一模式认识不正确的是
A.该模式的思想基础是“西方中心论”
B.该模式把中国的现代化看成被动过程
C.该模式忽视中华文明独立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自发秩序
D.该模式认为中国可自发突破传统藩篱发展到近代社会

3.选择题(共2题)

20.People use dogs to help find things because dogs have a very good s{#blank#}1{#/blank#} of smell.
21.People use dogs to help find things because dogs have a very good s{#blank#}1{#/blank#} of smell.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7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