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25题)
1.
梭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抽签选举绝大多数国家官职,就是先由各大行政单位(当时称部落)投票预选出各官职的候选人,然后再进行二级选举,在候选人之间差额抽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以执政官为例,当选人数与候选人数比例为1:3。这一选举法 ( )
A.维护了贵族统治地位 | B.完善了权力运行机制 |
C.未采用财产资格限制 | D.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 |
2.
1854年6月,清政府与英、美、法等国达成协议,约定由三国各推一人帮办关税事务,从而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这一体制
A.表明中国海关主权开始丧失 |
B.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
C.阻滞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
D.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 |
3.
1931年苏区苏维埃选举时规定,农民居民30人选一代表,工人居民13人选一代表,其他阶级代表名额极少或无;而1940年陕甘宁边区选举则不分阶级阶层,一律公平对待。这一变化体现了
A.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
B.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
C.反国民党力量的壮大 |
D.中日民族矛盾的尖锐 |
4.
下表为中国1843年前后关税税率变化情况,据此表明
货物 | 单位 | 1843年前的旧税率(%) | 1843年的新税率(%) |
棉花 | 担 | 24.19 | 5.56 |
棉纱 | 担 | 13.38 | 5.56 |
头等白洋布 | 匹 | 93 | 6.95 |
二等白洋布 | 匹 | 53 | 6.95 |
本色洋布 | 匹 | 20.74 | 5.56 |
斜纹 | 匹 | 14.92 | 5.56 |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A.清政府结束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
B.标志着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C.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D.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
5.
从前人们说中国民众是“一盘散沙”,没有组织,没有活力。五四运动的勃兴,各种群众团体如雨后春笋,到处涌现。他们做社会调查,讨论国内外大事,办平民教育,办宣讲团等等。这说明五四运动
A.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 |
B.促成了革命统一战线 |
C.开启了民主革命运动 |
D.激发了民众的责任感 |
6.
1931年的一份中共党内出版物论述:要反对“枪杆子主义”和“农民意识的地方观念和保守观念”,要准备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以期达到革命在“一省数省的首先胜利”。上述主张
A.指明了革命斗争的方针策略 |
B.明确了纯洁革命队伍的原则 |
C.未能将马列主义理论中国化 |
D.体现了右倾路线的错误主张 |
7.
1923年,在中国革命问题上陈独秀提出“二次革命论”,认为革命的前途是资产阶级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只有等到资本主义在中国高度发展之后,才能搞社会主义革命。这种观点
A.符合中国国情,在中国共产党党内占主导地位 |
B.与中国共产党一大纲领精神致,得到普遍认同 |
C.是导致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 |
D.直接指导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形成 |
8.
有学者认为,《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列强对中国侵略进入新的阶段,支持该观点的最有力证据是
A.“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 |
B.“台湾一省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两个月内交接清楚。” |
C.“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
D.“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 |
9.
太平天国曾颁布法令:“凡朝中大小官员,觐见天王,东王需行三叩九拜大礼;……王、侯、相等乘轿各按等级,不得逾越……见王轿而不行回避者,斩首不留。”这些规定反映出
A.太平天国实行法治 |
B.太平天国建立天王专制 |
C.农民政权趋向封建化 |
D.其不具备反封建的性质 |
10.
近代以前,中国历史上的新风气往往兴起于北部边境。中华文明每遭遇动荡时期,总是通过吸取周边世界的能量实现复兴与扩张……但是,宣告新时代的南来之风从真正意义上席卷中国大地,可以说是从近代开始的……近代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从南方开始复兴之路的时代。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戊戌变法 |
B.辛亥革命 |
C.新文化运动 |
D.国民革命运动 |
11.
1938年2月至4月,为驱逐晋西北地区的中国军队,日军26师团、109师团展开大规模围攻。八路军第120师主动迎敌,经过两个月的游击战歼灭日军1500余人,缴获步机枪200余支、汽车14辆等大批装备,收复了7座县城和大片国土。这表明当时
A.八路军成为了抗日战争的主力 |
B.游击战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 |
C.抗日战争的主要方式是游击战 |
D.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 |
12.
下图是清政府各年财政收支盈余图。图中信息最能够反映出


A.清政府的财政赤字逐年上升 |
B.《马关条约》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 |
C.近代前期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
D.晚清政府已逐渐成为洋人的在华工具 |
13.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运动陆续在东北各地兴起,建立了上百支抗日游击队。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将民族利益放在首位 |
B.开始建立自己的武装 |
C.已经赢得长征的胜利 |
D.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
14.
下图为《1887—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表》(出自王玉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研究》)人均国民收入(1887,1920,1936,1949)1936年币值
对以上表格中人均收入变化的分析错误的是
年份 | 1887 | 1920 | 1936 | 1949 |
国民收入(亿元) | 1499 | 202.37 | 2501 | 1848 |
人口数(百万人) | 3350 | 400 | 450.00 | 541.67 |
人均国民收入(元) | 347 | 45.99 | 534 | 34.98 |
时期年平均增长% | 1887~1920 1920~1936 1936~1949 0.46 1.39 -3.73 |
对以上表格中人均收入变化的分析错误的是
A.1887—1920年收入增加与政府政策变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关 |
B.1920—1936年收入增加与列强侵华放松、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有关 |
C.1936—1949年收入减少与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两党之间内战有关 |
D.1887—1949年收入变化与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局势的变动紧密相关 |
15.
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
16.
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布的进口量逐年增长。甲午战争前夕全国棉布消费总量占比;洋布占13.5%,加上国产机制布亦不过只占14.15%;而农村土布则占82.35%,其中自给布占42.04%,商品布占40.31%。这表明
A.家庭纺织业逐步实现商品化 |
B.土布具有质量和价格的优势 |
C.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
D.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抵抗性 |
17.
陈启源于1873年创办一家机器缫丝厂,取名为“继昌隆”,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厂房占地约为1.44公顷,在简村和附近的吉水村带招收男女工,有1500多工人,95%都是女工。由此可知
A.当地自然经济受到一定的冲击 |
B.当地手工工场规模不断打大 |
C.中国第一批近代产业工人诞生 |
D.西方民主思想在华广泛传播 |
18.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相继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等文件,同时邀请蔡元培、马寅初分别担任监察院长、立法院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由此可以推知
A.国民政府积极扶持民族工业 |
B.兴办实业成为当时中国主流 |
C.民族工业发展障碍逐步被扫除 |
D.国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 |
19.
下表是近代中国部分年份进出口商品贸易比重表(占总值%)。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年份 | 进口商品 | 出口商品 | ||
钢铁和机械 | 棉纱及棉制品 | 棉花 | 矿砂及金属 | |
1925年 | 6.5 | 20.7 | 3.8 | 2.9 |
1928年 | 7.2 | 15.8 | 3.4 | 2.1 |
1931年 | 9.3 | 7.9 | 2.9 | 1.6 |
A.中国轻重工业发展趋于平衡 |
B.南京国民政府优先发展重工业 |
C.当时国内工业建设有所发展 |
D.民族工业在“一战”后迅速萧条 |
20.
下图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中国经济的相关发展状况,据图可得出的结论是


A.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对外开放的程度较高 |
B.受近代中国社会环境影响,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
C.外商在华投资较多,控制了清政府的经济命脉 |
D.因列强侵略,近代中国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
21.
(题文)在1914—1921年,中国面粉进口在最少时仅有0.5万担,国产面粉已能基本实现自给。火柴也由1914年的2384万箩减为1918年的1334万箩,减幅达44%。此外,搪瓷制品、精盐、酸碱、卷烟、橡胶制品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制。这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
A.出现轻重工业比例失衡的畸形局面 |
B.已经实现完全独立的自主发展 |
C.基本摆脱了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 |
D.从对外引进到进口替代的转变 |
22.
1876年,李鸿章主持筹建了上海机器织布局。1893年,上海机器织布局因失火焚毁,盛宣怀受命主持重建,后将其改名为上海华盛纺织总厂。之后由于经营失当,亏损连年。1901年以后,盛宣怀通过出售、转租、更改厂名等方式,逐步将其据为己有。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命运
A.揭示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
B.体现了洋务派追求“自强”“求富”的目标 |
C.是近代洋务企业发展坎坷的一个缩影 |
D.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危机逐步加深 |
23.
194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规定:双方领土一律向对方开放,双方的商船有驶往对方国家所有开放口岸、地方和领水的自由,双方商品在对方国家行销,税收与当地商品同等待遇。国民政府签署这一条约旨在
A.实现经济上的互惠互利 |
B.使中国融入世界市场 |
C.获得美国对内战的支持 |
D.加入布雷顿森林体系 |
24.
下表反映了民国21年—2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占的比重。对表格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 《中美友好通商互助条约》签订,美国对华出口贸易总体呈攀升趋势
B. 英国逐步丧失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对华进出口贸易所占比重日趋下降
C. 国内群众反帝爱国运动不断高涨,日本对华出口贸易占比逐渐下降
D. 德国加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进出口贸易所占比重增长颇快
国别 | 进口 | 出口 | ||||||||
21 | 22 | 23 | 24 | 21 | 22 | 23 | 24 | | ||
美国 | 25.66 | 22.17 | 26.64 | 19.45 | 13.47 | 19.37 | 18.58 | 21.50 | | |
英国 | 17.40 | 16.70 | 16.16 | 14.50 | 11.99 | 12.79 | 13.58 | 12.11 | | |
日本 | 14.56 | 11.39 | 13.87 | 15.84 | 27.27 | 23.61 | 22.16 | 16.79 | | |
德国 | 6.75 | 7.95 | 8.99 | 11.09 | 6.05 | 3.40 | 3.58 | 5.02 | | |
A. 《中美友好通商互助条约》签订,美国对华出口贸易总体呈攀升趋势
B. 英国逐步丧失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对华进出口贸易所占比重日趋下降
C. 国内群众反帝爱国运动不断高涨,日本对华出口贸易占比逐渐下降
D. 德国加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进出口贸易所占比重增长颇快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