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37854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6/21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被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始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我们只能叫它做读书人的政府,或称士人政府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由于古希腊的教育家们在从事教育的时候,没有历史负担。既没有既成的、公认的文化传统可资遵循,也没有权威的古圣先贤规范他的思路……古希腊先哲的著作都是私人著述、一家之言,对后人只有启示、教益,而没有约束力。
——摘自张瑞璠、王承绪《中外教育比较史纲》
材料三 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制达到高峰,平等的概念被用于政治领域,公民不分贫富和出身均有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后来,平等观念随着罗马法的实施而传播开来。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进一步论述道:“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吻合……它是惟一的法律……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
——摘自西塞罗《论共和国》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选官制度?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教育思想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概括材料三西塞罗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的方式体现在哪里?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估计
  时间
 人口数
   时间
  人口数
西周、春秋中后期
 2 000万
唐代安史之乱前
 8 000万
战国中期
 3 200万
五代十国时期
 3 000万
西汉初年
 1 500万
两宋时期
 10 000万
西汉末年
 6 000万
元朝
 6 000万
东汉初年
 3 000万
明朝中期
 16 000万
东汉后期
 6 000万
清朝初年
 9 000万
魏晋南北朝后期
 3 000万
清乾隆年间
 20 000万
 
——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等
请回答: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的特点,并选择其中一个人口增长时期,分析其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3.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ニ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国。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单选题(共13题)

4.
梭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抽签选举绝大多数国家官职,就是先由各大行政单位(当时称部落)投票预选出各官职的候选人,然后再进行二级选举,在候选人之间差额抽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以执政官为例,当选人数与候选人数比例为1:3。这一选举法 (  )
A.维护了贵族统治地位B.完善了权力运行机制
C.未采用财产资格限制D.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
5.
古代雅典法律明确规定:当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剥夺其公民权。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
A.法律制度达到完备B.民主政治导致政局混乱
C.民主政治更加完善D.公民个人自由受到限制
6.
古代罗马法规定,奴隶必须无条件服从主人,对逃亡的奴隶严加惩治。但又规定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论处。这反映出罗马法旨在
A.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宣扬天赋人权
C.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D.调和阶级矛盾
7.
《十二铜表法》中说,“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奴隶参与了立法
B.习惯法的内容被摈弃
C.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
D.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
8.
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从历史发展趋势看,这种做法(  )
A.强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以法律和行政命令干预经济
C.使专制统治开始受到了挑战D.阻碍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9.
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反映了
A.官营手工业已经衰落
B.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
C.民营手工业开始发展
D.小农经济已经破产
10.
“耒”是传说中神农发明的农具,人们约定俗成地将“耒”作为与农具有关的字的部首。常见的有“耕”(用犁松土)、“耘”(田地除草)、“耦”(两人或两牛并耕)、“耧”(播种工具)等等。通过这些汉字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
A. 重农抑商政策 B. 农业生产技术
C. 土地私有制度 D. 农业管理方式
11.
下表是根据东汉《四民月令》统计的田庄内商业贸易(部分月份)状况。材料可以说明东汉

A.土地兼并现象盛行B.地方经济独立性强
C.田庄自给自足特征D.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12.
下表是根据白寿彝《中国通史》编制的北宋某一时期部分州县商税数额统计表,该表反映了
A.自然经济开始逐渐瓦解B.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
C.黄河流域经济发展落后D.北宋政府不再农抑商
13.
王阳明认为士、农、工、商“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且进一步说明“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的观点,他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被视作“贱业”的工商摆到与士同等的水平(《节庵公墓表》)王阳明《传习录拾遗》说:“虽经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这些看法
A.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阐发了“存理去欲”的重要性
C.旨在表明士农工商“四民平等”
D.论证了个体“良知”的相对性
14.
学者何新在《哲学思考》中提到: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在这种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材料观点反映了
A.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B.儒学思想出现质变
C.儒家的政治化趋势
D.儒学的不断世俗化
15.
《论真理》中记载了普罗泰格拉留传下来的哲学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据此判断,普罗泰格拉认为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应是
A.是否由“哲学王”来做统治者
B.是否民主和强盛
C.是否人人都遵守习俗和法律
D.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
16.
古希腊的宗教是由诗人、艺术家以神话故事为主要内容创造出来的,并且各城邦分别建立起他们自己信仰的神。他们对神的祭祀仪式非常简朴,祭司从普通民众中进行选任,没有专门的祭司阶层,也没有统一的宗教信条的束缚。古希腊的这种宗教观    (  )
A.促进民主政治的确立B.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C.孕育了人文主义传统D.促使基督教的产生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