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议会通过了多部法律,试图从立法上来寻求解决途径。早在1843年,议会就讨论通过了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放烟尘的法案,1848年又颁布了第一部改善工业城镇环境的《公共卫生法》。1831年政府成立了中央卫生委员会,1844年建立了城镇卫生协会。还在各地设立了卫生医官,负责管理公共卫生,还承担城市供水排污、城市规划等方面的职责。还有一些社会有识之士也对环境治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查德威克,他在1842年发表了《英国劳动人口卫生状况的报告》,用大量事实说明了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流行,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摘编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二 上海解放前夕,全市工厂10079家,分布在工业区的有2263家,占全市工厂的22.5%;分布在非工业区的有7816家,占77.5%,大量工厂与居民住宅交错在一起。抗战时期,沿海及长江中下游的工矿企业有400多家迁到重庆……漫无系统,仓促兴建,工业区和居民区犬牙交错……对于城市空气污染问题,近代以来政府和民间均采取了一些措施。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取得一定效果。1933年12月,政府公布陆上交通管理规则,其中规定“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一些专门介绍欧美和日本煤烟防治技术的文章不时见诸报端。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有见地的思想,如实施分散主义的城市建设,建设田园都市,通盘考虑交通、城市与乡村、农业与工业的协调发展;市政专家董修甲还提出小都市对于交通管理、治安、卫生好处极大,应该积极建设小都市、花园城市、卫星城市。
——摘编自胡勇《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其治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和英国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城市污染的原因,并简要评价近代学者关于缓解、治理污染的主张。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议会通过了多部法律,试图从立法上来寻求解决途径。早在1843年,议会就讨论通过了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放烟尘的法案,1848年又颁布了第一部改善工业城镇环境的《公共卫生法》。1831年政府成立了中央卫生委员会,1844年建立了城镇卫生协会。还在各地设立了卫生医官,负责管理公共卫生,还承担城市供水排污、城市规划等方面的职责。还有一些社会有识之士也对环境治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查德威克,他在1842年发表了《英国劳动人口卫生状况的报告》,用大量事实说明了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流行,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摘编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二 上海解放前夕,全市工厂10079家,分布在工业区的有2263家,占全市工厂的22.5%;分布在非工业区的有7816家,占77.5%,大量工厂与居民住宅交错在一起。抗战时期,沿海及长江中下游的工矿企业有400多家迁到重庆……漫无系统,仓促兴建,工业区和居民区犬牙交错……对于城市空气污染问题,近代以来政府和民间均采取了一些措施。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取得一定效果。1933年12月,政府公布陆上交通管理规则,其中规定“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一些专门介绍欧美和日本煤烟防治技术的文章不时见诸报端。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有见地的思想,如实施分散主义的城市建设,建设田园都市,通盘考虑交通、城市与乡村、农业与工业的协调发展;市政专家董修甲还提出小都市对于交通管理、治安、卫生好处极大,应该积极建设小都市、花园城市、卫星城市。
——摘编自胡勇《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其治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和英国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城市污染的原因,并简要评价近代学者关于缓解、治理污染的主张。
2.单选题- (共14题)
2.
历史学家郭小凌提出,既然在梭伦改革时期,土地和债务问题是当时面临的最主要的社会问题,而且在改革的措施中,所实行的划分公民等级的唯一标准是地产收入(按年收入的谷物等产品的数量分成四级),因此,该学者认为
A.梭伦改革前社会矛盾尖锐 |
B.当时古希腊文明的经济基础是农业 |
C.梭伦改革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 |
D.梭伦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 |
4.
一票赢得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被有的人称为不光彩的、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还有人预言它会很快倒塌,但是它却出乎意料地发展了70多年之久。其主要原因是。
A.它不断地对外扩张 |
B.实行铁血政策的结果 |
C.它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
D.责任制内阁的高效运转 |
6.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唯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这段评论旨在说明五四运动中
A.学生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 |
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
C.中国共产党起了领导作用 |
D.工人阶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
7.
1842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96.94万英镑,1845年就上升为239.48万英镑。但以后却开始下降,1846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跌到120万英镑,其后大多年份在160万英镑左右徘徊,1854年还降至100万英镑以下,外国商品大量积压在口岸仓库中。这一现象的出现
A.导致中国在对英贸易中开始出现逆差 |
B.刺激西方列强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 |
C.表明传统的经济结构仍没有发生变化 |
D.是中国实行关税保护政策的必然结果 |
8.
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
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
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
9.
“二月革命,如果把它作为独立的革命来看,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但是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它却出现得过迟了,而且本身也不具有任何稳定性。它遭到一些矛盾的破坏。”这种“矛盾”最初表现为
A.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
B.人们的反战情绪日益高涨 |
C.沙皇统治残余势力仍然存在 |
D.机会主义者蓄意破坏革命 |
10.
对中俄关系,有专家指出:由于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相互心理要求和预期更为适度,这种关系的稳定也具有更大的弹性空间,与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关系相比,是有根本不同的。这里的“根本不同”是指
A.中俄关系是最重要的对外关系 |
B.两国关系的发展出现了曲折 |
C.当今两国是伙伴关系而非盟国 |
D.两国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 |
11.
1973年1月,国家计划委员会建议今后3—5年内从西方国家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后来利用这些设备,我国兴建了27个大型工业项目,促进了中国基础工业,尤其是冶金、化肥、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这表明
A.外交突破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 |
B.***执政时对外开放政策已启动 |
C.中国已开始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D.西方国家已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 |
12.
张三正在撰写一部历史小说,背景是明末的江南,故事中的主角正在为他的儿子准备学费,张三不知道在这时候,主角应该使用何种货币。请根据你所学的历史知识,为张三判断最有可能的货币是
A.纸币 |
B.黄金 |
C.银两 |
D.贝壳 |
13.
有学者专门研究过裙子与经济的关系,叫做“裙子经济”。结论是:裙子的长度与经济的发展成反比,即裙子越长,经济就越落后;裙子越短,经济就越先进。以19世纪中期的英国为例,此时英国女性一改中世纪拖地长裙、行不露脚的式样,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起来。这一转变充分说明了
A.工业时代到来,妇女角色改变 |
B.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 |
C.手工工场发展,妇女思想解放 |
D.对外殖民扩张,妇女远离故乡 |
14.
据《欧洲五百年史》记载:在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迅速增长起来的工业产品,约有4/5被国内市场吸收……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40年代,棉纺织品的产量增长了75倍,但是它的出口量从未超过1/2。材料表明,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起主要推动作用的是
A.国际市场的需求 |
B.圈地运动 |
C.国内市场的发展 |
D.技术积累 |
3.填空题- (共1题)
16.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盖我中华受外国欺凌,已非一日。皆由内外隔绝,上下之情罔通,国体抑损而不知,子民受制而无告。苦厄日深,为害何极!兹特联络中外华人,创兴是会,以申民志而扶国宗。
——摘自某会章程
材料二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对于孙中山辞职让位这一举动,人们有不同态度,当时民间曾流传一首歌谣表达不满:“横商量,竖商量,摘下果子别人尝。”但也有人给予赞扬,称其为“中国一人”,并撰联“有天下而不与,微斯人谁与归”。
——摘编自《孙中山画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组织的性质并概括它的斗争纲领。
(2)对材料二中反映的当时人们的两种态度,你更倾向于哪一种?并结合所学予以阐释。
材料一 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盖我中华受外国欺凌,已非一日。皆由内外隔绝,上下之情罔通,国体抑损而不知,子民受制而无告。苦厄日深,为害何极!兹特联络中外华人,创兴是会,以申民志而扶国宗。
——摘自某会章程
材料二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对于孙中山辞职让位这一举动,人们有不同态度,当时民间曾流传一首歌谣表达不满:“横商量,竖商量,摘下果子别人尝。”但也有人给予赞扬,称其为“中国一人”,并撰联“有天下而不与,微斯人谁与归”。
——摘编自《孙中山画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组织的性质并概括它的斗争纲领。
(2)对材料二中反映的当时人们的两种态度,你更倾向于哪一种?并结合所学予以阐释。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4道)
填空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