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天津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考卷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7853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21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材料 所谓阳光,是指北美革命的性格,温和而耐久;而闪电则指法国革命之特色,爆发于黑暗,电闪雷呜,暴雨如注,照亮并荡涤旧世界的角角落落,但也迅速回归黑暗。……1787年美国建立的宪政制度,从历史说,与其说是与以往冲突一刀两断,不如说是诸多传统因素的综合。总统为民选,为民主制之大陆,然而总统执行权之集中,则可使人想起历史上的首王与君主;国会一分为二,参议院如贵族制,众议院则回归民主制;最高法院大法官干脆与民主制绝缘,由总统钦定,且终身任职,有如罗马元老制之予遣。这是个民主、贵族、元老、君主四合一的制度,不今不古,只能称“复合共和制”。而在法国,“共和”则仅仅理解为君主制的对立面,以一根腿的“民主”踢翻四个脚的“共和”。议行合一,“金鸡独立”。单一民主爆发为千均霹雳之“闪电”,复合共和只能集束为冬日之一缕“阳光”。

——摘自《阳光与闪电——法国革命与美国革命启示录》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和法国革命中对待“传统与变革”方面有何区别?分析英美式的“阳光革命”和法国式“闪电革命”对其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启蒙运动一词源自以下事实:这一运动的领袖们认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启蒙时代。他们将过去基本上看作是一个迷信和无知的时代,认为只是到了他们的时代,人类才终于从黑暗走进光明。因而,启蒙时代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有了“进步”这种一直持续到20世纪的观念。由于启蒙运动,人们开始普遍认为,人类的状况会稳步地改善,因此,每一代的境况都将比前一代更好。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法国启蒙运动在世界文明史上引起的震动具有显著的超文化差异的特征。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的学说后来一直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为具有各种文化背景的人所传诵,鼓舞着种种争取社会进步的斗争。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启蒙运动中的什么力量使人们开始普遍认为人类的状况会稳步改善,并保持这种不断的进步?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启蒙运动中的什么力量使人们开始普遍认为人类的状况会稳步改善,并保持这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比在内容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根源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民主政治角度分析法国启蒙运动的主要贡献。

2.单选题(共14题)

3.
恩格斯评价:梭伦改革“在制度中加入一个全新的因素——私有财产”,通过改革,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逐渐遭到排斥。这说明梭伦改革的财产等级制
A.剥夺了贵族的政治权利
B.实现全体公民之间的平等
C.便于工商业主参政议政
D.成为平民控制政府的工具
4.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特里维廉在他的专著《1688一1689年的英国革命》中,特别强调荷兰执政威廉入主英国的重要性,认为它是“欧洲所有的新教各族人民共同会合在一起来帮助和拯救英国,并成为英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这里的“转折点”在此主要是指
A.王权时代结束
B.国王和议会之间形成了制衡的关系
C.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D.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5.
“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下列关于不同时期中日关系发展变化的认识正确的有(  )
①中日关系曾经历了由友好交往到敌对战争的转变
②近代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都是对既定方针的推行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追随美国,中日关系处于对峙时期
④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
对鸦片战争的认识: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从文明史观来看,鸦片战争(  )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是正当贸易要求受到阻碍后的合法商业战争
C.是一场赤裸裸的罪恶贸易及侵略战争
D.是东西方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有利于中国向现代化迈进
7.
“中国人民是富于反抗精神的,然而又是缺乏建设性的。……他们无法逾越时代的界限和站在更高的历史高度作回顾和前瞻,因而无法真正完成民族的独立”。以下运动符合题意的是
A.维新变法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8.
“对军事方面,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材料中提到的“会议”应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三大
C.国民党一大
D.八七会议
9.
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道:“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下列关于中国“特殊的民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联邦制异曲同工B.新时期基层民主建设属于代议制
C.政协曾经是新中国的最高权力机关D.民主党派相当于西方的在野党
10.
1968年加拿大政府提出“我们在与中国的贸易方面拥有经济利益,在避免中国与邻国,尤其是中国与美国之间出现紧张状态方面拥有政治利益。我们的目标是尽快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使得该政府占有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同时考虑到在台湾有一个分立的政府。”加拿大政府此举
A.彻底抛弃了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
B.坚持了“一个中国”的原则
C.意在谋取经济政治利益的最大化
D.引发了西方与中国的建交潮
11.
与杜鲁门主义相比,马歇尔计划“删掉”了“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提法”,强调“计划”的目标是“战胜饥饿、贫困和混乱”。这表明“马歇尔计划”
A.与杜鲁门主义手段相同
B.是更隐蔽的杜鲁门主义
C.彻底颠覆了杜鲁门主义
D.与杜鲁门主义的目的不一致
12.
清朝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志》中记载:“(宋高宗时)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田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材料主要反映了
A.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C.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D.南方稻麦轮作制
13.
宋代有的农民把田产诡称献纳给僧寺、道院,有的还假立契约,诡称典卖给权势之家。还有农民将产业与人丁化整为零。这些情况导致了
A.佛道实力的膨胀B.政府税收的困难
C.租佃经济的发展D.土地兼并的加剧
14.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党和政府就我国农村经济建设道路进行了多次探索,其中1953年的农业合作化道路和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两次较为突出的代表,对这两次探索理解正确的是
A.所有制性质完全相反
B.农民都优先享有产品分配权
C.后者对前者彻底否定
D.都属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15.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言:“土地出产之多少,主要不在于土地肥沃程度,而在于农民是否享有自由。”下列事件符合这一论断的是(  )
A.余粮征集制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农业集体化运动
16.
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二者的相同点是
A.构建新儒学体系
B.提倡知行合一
C.强调社会责任感
D.重建伦理秩序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