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重要的进步是1912年宣告几千年帝制终结的中华民国建立。这是一次搬用西方共和制度的勇敢的实验。它埋葬了君主制度,普及了民主观念,而它的迅速失败又引发了对搬用西方民主的反思和对中国民主化道路的新的探索。
——徐宗勉等《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请回答:
(1)为什么说“中华民国建立”是“一次搬用西方共和制度的勇敢的实验”?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是如何对“中国民主化道路”进行“新的探索”的?
(2)据材料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我国实行什么根本政治制度?结合所学,指出这一制度在新中国的曲折历程。
材料一一个重要的进步是1912年宣告几千年帝制终结的中华民国建立。这是一次搬用西方共和制度的勇敢的实验。它埋葬了君主制度,普及了民主观念,而它的迅速失败又引发了对搬用西方民主的反思和对中国民主化道路的新的探索。
——徐宗勉等《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请回答:
(1)为什么说“中华民国建立”是“一次搬用西方共和制度的勇敢的实验”?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是如何对“中国民主化道路”进行“新的探索”的?
(2)据材料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我国实行什么根本政治制度?结合所学,指出这一制度在新中国的曲折历程。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冲突中被动产生,又在吸收西方民族主义精要与本土思想精华的基础上逐渐丰富完善的。特别是在义和团运动失败之后,排外主义的传统民族思想影响式微,而以民族国家观念和主权意识为基调的近代民族主义则逐渐流行,成为反抗西方入侵的新的思想资源。
——摘自张鸿石《论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论述: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冲突中被动产生的。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冲突中被动产生,又在吸收西方民族主义精要与本土思想精华的基础上逐渐丰富完善的。特别是在义和团运动失败之后,排外主义的传统民族思想影响式微,而以民族国家观念和主权意识为基调的近代民族主义则逐渐流行,成为反抗西方入侵的新的思想资源。
——摘自张鸿石《论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论述: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冲突中被动产生的。
2.单选题- (共20题)
3.
梭伦改革让贵族保留土地,并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把它们重新分给无地的人,但是他取消了債务,禁止债务奴隶。这一做法
A.旨在调节农民与商人的冲突 |
B.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
C.试图采用中立方式化解矛盾 |
D.实现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
4.
亚里士多德有一句被广为误解的名言:“人是一种政治动物”。乍听起来,人们很容易认为他是在用厌恶和鄙夷的眼神,打量着那些在政治的泥潭中挣扎的红尘男女。其实,亚里士多德是想说,人从本质上是一种群居动物,只有通过参与集体活动,人们才能不断砥砺切磋,在道德上臻于至善。材料表明
A.亚里士多德反对雅典的直接民主 |
B.民主制度造就了雅典灿烂的古代文明 |
C.亚里士多德推崇雅典的公民意识 |
D.雅典的民主制度有利于公民的个性发展 |
5.
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家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这项法规
A.扩大了国王权利 |
B.使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 |
C.破坏光荣革命的果实 |
D.利于责任内阁制建立 |
6.
1787年宪法规定:参议员或众议员在当选任期内不得出任合众国当局在此期间设置或增加薪俸的任何文官职务;在合众国属下供职者,在继续任职期间,不得担任国会任何一院的议员。美国宪法这一规定
A.维护了司法权的独立 |
B.推行了议行合一的制度 |
C.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威 |
D.确保了国家立法权独立 |
7.
“汇集着西方少有的联合行动的军队官兵、外交官和神甫们的见证录,叙述了维多利亚女王与拿破仑三世军队的丧心病狂和贪得无厌,斥责了傲慢的西方两大帝国对傲慢的东方天朝的横加侮辱……。”与这一事件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北伐 |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C.第二次鸦片战争 |
D.鸦片战争 |
8.
下表为咸丰初年户部银库置银数(单位:万两),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 库存银数 | 新收银数 | 支出银数 | 实存银数 |
咸丰元年(1851年) | 844.0962 | 850.8529 | 956.9910 | 737.9581 |
咸丰二年 | 737.9581 | 836.1837 | 1032.6172 | 541.5246 |
咸丰三年 | 541.5246 | 475.3397 | 847.1746 | 169.6897 |
A.国内农民起义的影响 |
B.清政府急需偿还债款 |
C.政府投资开办工厂 |
D.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
9.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中间跨越50多年,中国社会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真正的变化是从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开始的。得出上述结论的主要依据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
A. 开始对军队进行西式改革
B.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的成效
C. 实业救国已成为主要思潮
D. 上层建筑变革提上历史日程
A. 开始对军队进行西式改革
B.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的成效
C. 实业救国已成为主要思潮
D. 上层建筑变革提上历史日程
10.
某次战争后,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后
A. 列强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B. 中国国际地位大大下降
C. 中国遭到列强彻底瓜分
D. 清廷完全沦为洋人朝廷
A. 列强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B. 中国国际地位大大下降
C. 中国遭到列强彻底瓜分
D. 清廷完全沦为洋人朝廷
11.
国民革命与俄国二月革命存在相似之处,主导方向是资本主义的,但又由于相似的国情,在革命中,无产阶级显示出了惊人的能量,而最后革命的领导权都落入资产阶级之手,而接下来中国确实是走了十月革命的道路。中国走的“十月革命的道路”
A. 指导中国的革命最终取得了胜利
B. 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
C. 不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
D.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的产物
A. 指导中国的革命最终取得了胜利
B. 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
C. 不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
D.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的产物
12.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制定了与日本拼消耗,打阵地战的持久消耗战略。到1938年11月,国民党调整了其抗战战略,强调“政治重于军事,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方为前方,用三分之一力量于敌后方”。这一变化表明国民党
A. 抗战重心转移到敌后战场
B. 抛弃了片面抗战路线
C. 赞同中共的政治军事主张
D. 认可敌后游击战的作用
A. 抗战重心转移到敌后战场
B. 抛弃了片面抗战路线
C. 赞同中共的政治军事主张
D. 认可敌后游击战的作用
13.
1932年3月,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通过一系列议案:军队应以国防为主目的,剿匪为副目的,同时并当积极改进,务适于国防之用;陆军应依据常备兵额为有程序的编遣,海军以能供国防上防御为目的;决定以洛阳为行都,以长安为陪都。这反映了国民政府
A.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
B.集中全力剿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 |
C.为应对日本的侵略作抗战准备 |
D.通过迁都改善中国民族工业布局 |
14.
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认为:“讨论、证明、说服,是工业者所用的唯方法,他们应该用这种方法去取消贵族、军人、法官、富人等对于社会产业的管理。”这种观点的空想性体现在
A.没有选择正确的阶级斗争的对象 |
B.离开阶级斗争来实现社会主义 |
C.没有意识到工人阶级要夺取政权 |
D.工人运动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
15.
“这部著作明确表达了通过阶级斗争向不平等宣战,进而实现没有阶级和剥削的理想社会的愿望。”这说明
A.无产阶级革命历史条件已成熟 |
B.工人运动有了成熟的理论做指导 |
C.是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否定 |
D.这一思想成为巴黎公社指导思想 |
16.
李可夫在1917年讲道:“社会主义变革太阳将从何处升起?我想,根据现有条件,根据居民的生活水平,开始社会主义变革不是我们的事情,我们没有力量和客观条件来做到这一点……我们面临着伟大的革命任务,但我们不能超出资产阶级的利益的范围来完成这项任务。”该讲话时的俄国:
A.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 |
B.四月提纲提出用暴力夺取政权 |
C.一战失利引发七月流血 |
D.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 |
17.
“1963年,周恩来同志把对台湾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台湾统一于中国。
四目:1、统一后,除外交权统一中央外,台湾军政大权等悉委于蒋介石;2、中央拔款支援台湾建设;3、台湾社会改革可从缓,双方协商进行;4、双方互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团结之举。”上述材料不能说明中央对台湾问题:
A. 其政策有别于港澳问题的处理方式
B.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 决定实行“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
D. 灵活务实的原则
四目:1、统一后,除外交权统一中央外,台湾军政大权等悉委于蒋介石;2、中央拔款支援台湾建设;3、台湾社会改革可从缓,双方协商进行;4、双方互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团结之举。”上述材料不能说明中央对台湾问题:
A. 其政策有别于港澳问题的处理方式
B.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 决定实行“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
D. 灵活务实的原则
18.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 材料 | 结论 |
A |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 我国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B | 1956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
C |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
D | 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 | 两岸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 |
A.A |
B.B |
C.C |
D.D |
19.
下面为改革开放法制建设成就表
这表明,三个时期法制建设的共同点是
时间段 | 制定或修订的主要法律 |
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 | 1982年宪法、选举法、刑法、中外合资经济企业法…… |
20世纪90年代初到党的十五大召开 | 公司法、银行法、劳动法、合伙企业法、价格法…… |
1997年至今 | 证券法、反垄断法、行政复议法、侵权责任法、立法法、反分裂国家法、物权法、社会保险法…… |
这表明,三个时期法制建设的共同点是
A.完善法律程序 |
B.突出社会立法 |
C.维护国家统一 |
D.注重经济立法 |
20.
麦迪逊说:“在民主政体下,人民会集合在一起,亲自管理政府;在共和政体下,他们通过代表和代理人组织和管理政府。”现代中国通过下列哪些举措实现了“民主政体”和“共和政体”的结合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一国两制”③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一国两制”③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 | D.①②③④ |
21.
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说:“从……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的“共同基础”是
A.社会制度 | B.意识形态 |
C.联合抗击西方殖民侵略 | D.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 |
22.
在中共二大上,***说:“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阶级利益,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了,无产阶级只不过得到了一些自由和权利,还是不能完全解放。而且民主主义成功,幼稚的资产阶级便会迅速发展,与无产阶级处于对抗地位。因此无产阶级便必须对付资产阶级,实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步奋斗。如果无产阶级的组织能力和战斗力强固,这第二步奋斗是能跟着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即刻成功的”。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对新三民主义持赞成态度
B.提出无产阶级应掌握民主革命领导权
C.民主主义革命后应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D.呼吁加快与国民党合作开展民主革命
A.***对新三民主义持赞成态度
B.提出无产阶级应掌握民主革命领导权
C.民主主义革命后应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D.呼吁加快与国民党合作开展民主革命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