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景县梁集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八次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37851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8/9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的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他们被称为“六一汉”(须交农产品收获物5/6的分成佃农),如果他们交不起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沦为债务奴隶。
材料二 这些刻于12块铜牌之上的法律条文,内容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它是以往习惯法的汇编。
材料三  “这一法律适用的对象是罗马人与外国人以及外国人相互之间的诉讼案件,它所调解的社会关系不再是一个共同血缘团体内部的关系,而是不同民族的人之间的关系。”
材料四  “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

——西塞罗

(1)为解决材料一中的问题,雅典哪一执政官进行了改革,他为此颁布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的法律文献的颁布有什么意义?
(3)材料三、四反映的分别是哪一罗马法?概括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
2.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基本趋势。张毅同学在探究“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及发展”时整理出如下笔记。请指出其中错误之处并予以改正。
(1)1689年英国议会制定《独立宣言》,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美国1787年宪法把联邦政府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其中总统掌握立法权。
(3)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法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4)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帝国皇帝“统而不治”。

2.单选题(共34题)

3.
古希腊集市广场布置着一些相关的设施:突出的柱廊长厅、存放国家圣火的议会大厦、体操竞技场以及各种神庙,它们共同构成城市以及城市生活的中心,广场往往呈不规则形状,也不存在明确的标志性建筑物。这主要反映了古希腊
A.宗教神话的传播
B.人文精神的觉醒
C.崇尚运动的风尚
D.公民政治的实行
4.
古希腊史学家普鲁塔克记述到,阿里斯提德因为人们厌烦其“正义”的名声而遭到放逐。三年后,他被允许回国参加希波战争。回国后,他毫无怨尤地为国家尽忠尽力,立下了卓越功勋。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  )
A.公民缺乏参政的能力B.个人自由由国家支配
C.民主政治正逐渐完善D.城邦利益的至高无上
5.
公元前5世纪,罗马的《十二铜表法》规定:“如果有病或因年高有障碍,原告应提供车子。”“患重病……承审员、仲裁员或被告应另日诉讼。”这体现了古罗马法( )
A.保护私有财产B.维护弱者权益
C.限制贵族权力D.扩大统治基础
6.
2014年9月18日,苏格兰就是否脱离英国而独立举行公投,联合王国面临分裂危机,此前有些英国国会议员建议,女王应该介入。白金汉宫却罕见地发表公开声明说,女王在公投上将保持中立。英国女王之所以在苏格兰公投问题上“保持中立”是因为
A.英王只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对政治没有任何影响
B.独立公投是苏格兰内部事务,与英王无关
C.即便独立,女王还是苏格兰国家元首
D.根据英国法律,女王对政治议题须保持中立立场
7.
二战时期,不论首相丘吉尔的演说如何出色,似乎仍然需要那位口吃的乔治六世,只有这位国王出现,才能使整个国家不分党派,不分种族,团结在一起。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国王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B.君主立宪制削弱了首相权力
C.国王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D.战时状态赋予国王行政大权
8.
2016年11月,特朗普击败希拉里赢得美国大选,他能当选美国总统,主要是因为
A.成为国会多数党的领袖B.赢得国会参众两院的支持
C.在间接选举中赢得多数D.获得美国一半以上州的支持
9.
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这种分权制衡的机制体现在
①州政府和联邦政府之间②联邦政府的立法、行政、司法之间
③国会参众两院之间④总统与内阁之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
“历史仿佛在故意卖弄哲理:几次革命都未能巩固共和国,一帮落魄贵族在走投无路中找到的权宜之计,却成了共和国的真正起始!”这反映的是
A.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B.美国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
C.德国颁布实施1871年宪法
D.法国国民议会通过1875年宪法
11.
1866年,清朝官员斌椿奉命考察欧洲,所著《乘槎笔记》被认为是中国知识分子最早亲历欧洲的记述。下列项中,不可能在其笔记中出现的是
A.在伦敦,访威斯敏斯特宫(议会所在地),“高峻宏敞”。
B.到曼彻斯特,观纺织工厂“皆用火轮法,总轮有四百匹马力。”
C.在巴黎,见“电机寄信法,……通都大邑以及乡村镇市,线到处,皆可通信。”
D.到柏林,访帝国议会,见“会议厅甚大……旁有皇座,备德皇降临之用焉。”
12.
代表清政府在《南京条约》上签字的耆英曾说,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官民深刻的矛盾,老百姓不支持国家以及军队。在你看来,导致老百姓不支持国家以及军队的根本原因是:
A.老百姓对清政府的腐败不满B.长期的专制统治,老百姓没有主人翁意识
C.老百姓没有爱国精神D.老百姓对列强的本质认识不清
13.
下表是19世纪中期英国输华货物统计表,其中导致1844年进口猛增的原因是
年代
1842
1844
1846
1848
正当贸易货物总值(万英镑)
96.9
230.5
179.5
144.6
 
A.鸦片输入减少
B.自然经济解体
C.列强夺取了政治经济特权
D.5%的低关税
14.
某人游南京有感,题诗曰:“何处幽灵诸夏行,西方邪教祸苍生。太平只在宣传里,专制独裁胜满清。”请问最能体现“太平只在宣传里”的是哪个文件?诗中所反映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A.《天朝田亩制度》;缺乏群众基础B.《资政新篇》;中外联合镇压
C.《天朝田亩制度》;农民阶级自身局限性D.《资政新篇》;发展资本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
15.
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
A.宣扬人人生而平等思想
B.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C.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
D.增强核心领导层凝聚力
16.
有学者痛陈:“当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奄奄一息,颜临灭亡的边缘。”下列项中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①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
②北京东交民巷被侵华列强划为“使馆界”
③美国商品借资本输出完全垄断中国市场
④侵华列强丧心病狂地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被用作电视剧《大刀》的主题曲,该剧以艺术的形式反映了中国军队从1933年的长城抗战到1937年的卢沟桥抵抗,这支军队应属于
A.国民革命军B.八路军C.中国工农红军D.新四军
18.
1937﹣1941年,中国独立抗击了100多万日军,到抗战胜利时,日本230万海外派遣军中有120万被牵制在中国,中国战场消耗了日本全部战争开支340亿美元中的120亿,中国军队击毙日军39万多人。这说明抗日战争
A.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B.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C.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D.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19.
下图是我军缴获的国民党新六军下级军官李涤生日记。该日记最有可能写于
A.1945年B.1946年C.1949年D.1950年
20.
假如以“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为主题收集相关资料,你应该选择
①1825年经济危机的状况
②马克思在柏林大学的求学经历
③圣西门的论著
④巴黎公社起义的经验教训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
21.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即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三次工人运动的影响不包括
A.沉重打击了欧洲资产阶级
B.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
D.证明了无产阶级运动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22.
在一场革命爆发后,革命者宣告:“这是旧政权和教权制度的结束,是军国主义、官僚主义、剥削制度、投机、垄断和特权这一切使无产阶级遭受奴役,使祖国遭受灾难和痛苦的东西的结束。”这场革命是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法国大革命
C.巴黎公社起义
D.俄国二月革命
23.
列宁说:“现在全世界的任何一个交战国,都没有俄国这样自由,都没有工兵农代表苏维埃这种革命的群众组织。因此,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够这样容易的和这样和平地把国家政权交给真正大多数的人民,即交给工人和贫农。”此讲话的背景事件是
A.农奴制改革
B.二月革命
C.七月流血事件
D.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24.
1962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票面采用汉、蒙、藏、维、壮等五种民族文字。透过人民币票面的文字,我们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①民族平等原则
②少数民族进入了社会主义
③民族区域自治
④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
25.
对以下两张照片内容理解错误的是
A.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B.两岸文化同根同源,都认可“一个中国”
C.体现海峡两岸对实现国家统一途径的认识不同
D.“一国两制”方针表明大陆已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26.
中国在对待台湾问题上一贯奉行决不妥协的政策。“决不妥协”是指
①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决不动摇
②必须坚持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③凡是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必须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
④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7.
20世纪70年代,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1971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15个,1972年达到了18个。70年代中国建交高潮出现的关键因素是
A.中美关系的缓和
B.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
C.中国重返联合国
D.改革开放的推行
28.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俄关系与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关系相比,其不同在于
A.结伴而不结盟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缔结同盟关系
D.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9.
邓小平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先后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等对外关系指导方针。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符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针对的是两极格局逐渐解体的国际环境变化
③“韬光养晦”指的是专注国内发展、少参与国际事务
④“有所作为”主要表现为推动建立公正的国际新秩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0.
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突破期,对于这一阶段外交特点概述错误的是
A.坚持一个中国是建交的重要原则
B.民间外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C.超越了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限制
D.结伴外交使中国外交更灵活
31.
中日关系一直是中国人关注的重要对象之一,80年前,戴季陶所著的《日本论》中写到:“‘中国’这个题目上,日本人也不晓得放到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百次,装在试管里化验了几千百次。我们中国人却只是一味地排斥反对,再不肯做研究功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这真叫做‘思想上闭关自守’‘智识上的义和团’了。”这句话主要体现了作者
A.希望中国人最大限度地去亲近日本
B.认为日本人比中国人在对待对方上更明智
C.主张对日本加深了解,进行研究,做到知己知彼
D.认为义和团运动是思想上的闭关自守
32.
《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一书中写道:“中国与其他新兴国家不同,中国想按照自己的方式被西方接受,而非作为西方社会的荣誉会员”。下列事件中不能体现该观点的有(   )
A.建国初“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D.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
33.
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并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措施。……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对该条约理解错误的是
①中苏双方同意一致制止日本的侵略行动
②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
③表明中苏双方互助与合作的愿望
④中苏双方都表示拥护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
34.
美国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认为,“万隆时代,对***在中国之外的形象,是个丰收的时代,因为无数第三世界国家和他的政府建立了关系。在这个时代,***脚踏两只船”。“脚踏两只船”是指
A.既坚持“一边倒”的方针又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既同苏联友好又在同美国密切接触
C.既参加五大国会议也参加亚非会议
D.既同社会主义国家又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35.
“来自星星”的都敏俊教授1609年来到地球。如果他在当时的北京和伦敦之间瞬间移动,最有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A.中国商人叫卖粉彩瓷,英国农民收获马铃薯
B.中国女人穿着旗袍,英国男人正去工厂做工
C.中国文人参加科举考试,英国绅士争睹莎翁戏剧
D.中国小孩放着鞭炮,英国市民乘坐火车机车
36.
美国历史学家柯文的名著《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第一部分是历史学家笔下的义和团运动的史实;第二部分是直接参与义和团运动的中外各类人物当时的想法、感受和行为;第三部分评述在20世纪中国产生的关于义和团的种种神话。对该书解说历史的方式理解正确的是
A.目的在于揭示历史真相的不可知性
B.提供了探寻历史真相的三条不同途径
C.直接参与运动的人物的感受最接近真相
D.西方史学家对中国历史的解说较为客观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3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3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