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历史上大改革回眸)
梭伦改革是雅典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稳定政局是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梭伦改革践行了这一核心思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到公元前6世纪初,爆发大规模内战的危机已如同雅典土地上的债碑一样一览无余。梭伦在凝目泣视之后,也发现这块“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于绝境。这种局势表明,那种形成于荷马时代末期发展于城邦初期的以农业为本、氏族贵族掌权的文明体制已经出现了严重危机。
(1)据材料一分析雅典“陷于绝境”的原因及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稳定”雅典城邦的改革措施。
(3)据上述材料,分析梭伦改革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梭伦改革是雅典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稳定政局是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梭伦改革践行了这一核心思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到公元前6世纪初,爆发大规模内战的危机已如同雅典土地上的债碑一样一览无余。梭伦在凝目泣视之后,也发现这块“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于绝境。这种局势表明,那种形成于荷马时代末期发展于城邦初期的以农业为本、氏族贵族掌权的文明体制已经出现了严重危机。
——张国明《梭伦改革对雅典社会文明转型的意义》
材料二雅典内部的稳定因素主要体现在雅典城邦的最高利益上,或者说,雅典贵族和平民所共有的共同利益上,米尔斯认为:“梭伦渴望把秩序带进他所热爱的混乱的城邦,因为他认为秩序是一个城邦所能拥有的最大的幸事之一。”博兹特和罗宾逊也指出:“梭伦调解对立势力的冲突,使将来的安全和稳定成为可能。”——摘编自邹益《试论梭伦改革与稳定的关系》
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雅典“陷于绝境”的原因及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稳定”雅典城邦的改革措施。
(3)据上述材料,分析梭伦改革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之前,中国四大发明传到欧洲。这些发明改变了欧洲,也改变了世界。正如欧洲伟大的思想家培根所指出的:“印刷术使文学改观,火药使战争改观,磁铁使航海术改观。可以说,没有一个王朝,没有一支宗教派别,没有任何伟人曾产生过比这些发明更大的力量和影响。”15世纪开始三十多年间,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远征航队中最大的船只长140英尺。从而使国际上一致认可15世纪初,中国科技仍领先于西方。15—17世纪初,中西方的科技位置发生倒转。西方人在文艺复兴的大旗下,从思想领域、文学艺术到科学技术各个方面几乎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导致了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生。相反,中国在这两个世纪,却几乎在各个方面都停滞不前。到17世纪初,原先在应用技术方面领先的地位已丧失殆尽。再过了两个多世纪,中国的天朝大门便被西方列强“坚船利炮"所轰开。
杨振宁《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
材料二
中世纪后期,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社会重新恢复活力。随着战争与商业贸易的兴起,欧州民众开始打破桎梏,商品經济的繁荣催生了手工业工场的兴起,而手工业的兴盛也推动了近代科技的发展。同时,对于市场的需求也促使欧洲的新贵开始了海外扩张的“新航路”运动。更重要的是,商品经济打破了原来地主对财富的垄断,新的资产阶级新贵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是新技术、新科技的最主要推动者,也是最主要的受益者。同时,哥白尼的“日心说打破了基督教的思想禁锢,而罗马救廷忙于与致力于宗教改革的新教徒争斗,自顾不暇,整个社会的思想气氛活跃。这些都催生了工业革命。
毛克盾《中西方近現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比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并分析15—17世纪初中国各方面都停滞不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出现的历史条件,并综合材料一、二指出影响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材料一
15世纪之前,中国四大发明传到欧洲。这些发明改变了欧洲,也改变了世界。正如欧洲伟大的思想家培根所指出的:“印刷术使文学改观,火药使战争改观,磁铁使航海术改观。可以说,没有一个王朝,没有一支宗教派别,没有任何伟人曾产生过比这些发明更大的力量和影响。”15世纪开始三十多年间,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远征航队中最大的船只长140英尺。从而使国际上一致认可15世纪初,中国科技仍领先于西方。15—17世纪初,中西方的科技位置发生倒转。西方人在文艺复兴的大旗下,从思想领域、文学艺术到科学技术各个方面几乎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导致了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生。相反,中国在这两个世纪,却几乎在各个方面都停滞不前。到17世纪初,原先在应用技术方面领先的地位已丧失殆尽。再过了两个多世纪,中国的天朝大门便被西方列强“坚船利炮"所轰开。
杨振宁《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
材料二
中世纪后期,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社会重新恢复活力。随着战争与商业贸易的兴起,欧州民众开始打破桎梏,商品經济的繁荣催生了手工业工场的兴起,而手工业的兴盛也推动了近代科技的发展。同时,对于市场的需求也促使欧洲的新贵开始了海外扩张的“新航路”运动。更重要的是,商品经济打破了原来地主对财富的垄断,新的资产阶级新贵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是新技术、新科技的最主要推动者,也是最主要的受益者。同时,哥白尼的“日心说打破了基督教的思想禁锢,而罗马救廷忙于与致力于宗教改革的新教徒争斗,自顾不暇,整个社会的思想气氛活跃。这些都催生了工业革命。
毛克盾《中西方近現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比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并分析15—17世纪初中国各方面都停滞不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出现的历史条件,并综合材料一、二指出影响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严复
福建侯官人,少年时期考入了船政学堂,接受了自然科学的教育,1879年严复从英国留学回国后,到福州船厂船政学任教习,次年調饪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为总办(校长)。1895年开始,他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他的著名译著有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他的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1912年担任北大校长之职,从此,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走向成熟,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跋者之提拐以行,如短子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
摘编自马勇《盗火者:严复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严复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严复复归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张。
材料严复
福建侯官人,少年时期考入了船政学堂,接受了自然科学的教育,1879年严复从英国留学回国后,到福州船厂船政学任教习,次年調饪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为总办(校长)。1895年开始,他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他的著名译著有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他的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1912年担任北大校长之职,从此,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走向成熟,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跋者之提拐以行,如短子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
摘编自马勇《盗火者:严复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严复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严复复归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张。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后,一直遭到主要西方国家的排斥,没有真正进入国际社会,这不仅有损于苏联的国家利益,而且会严重阻碍世界局势的正常发展。30年代国际形势的变化,给苏联提供了重返国际社会的机遇。苏联首先向一直未与之建交的美国传送建交的意愿。罗斯福就任总统不久,即向苏联政府提议正式举行建交谈判。不久,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苏联还趁此机会,同西班牙、匈牙利等一系列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3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苏联对国际联盟的态度也发生转变,从支持德国打破凡尔赛体系转为支持国际联盟维护世界和平。1933年11月,法国外长巴尔都向苏联大使提出苏联参加国际联盟的建议,希望争取苏联进入国际联盟,以国联的力量来抑制德国。在得到苏联同意后,他又做了大量工作。1934年9月,苏联正式加入国际联盟。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三编)》
(1)根据材料,概括苏联重返国际社会的表现。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30年代苏联重返国际社会。
材料 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后,一直遭到主要西方国家的排斥,没有真正进入国际社会,这不仅有损于苏联的国家利益,而且会严重阻碍世界局势的正常发展。30年代国际形势的变化,给苏联提供了重返国际社会的机遇。苏联首先向一直未与之建交的美国传送建交的意愿。罗斯福就任总统不久,即向苏联政府提议正式举行建交谈判。不久,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苏联还趁此机会,同西班牙、匈牙利等一系列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3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苏联对国际联盟的态度也发生转变,从支持德国打破凡尔赛体系转为支持国际联盟维护世界和平。1933年11月,法国外长巴尔都向苏联大使提出苏联参加国际联盟的建议,希望争取苏联进入国际联盟,以国联的力量来抑制德国。在得到苏联同意后,他又做了大量工作。1934年9月,苏联正式加入国际联盟。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三编)》
(1)根据材料,概括苏联重返国际社会的表现。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30年代苏联重返国际社会。
2.单选题- (共6题)
5.
1782年,英国诺思-福克斯内阁因议会通过不信任案被迫集体辞职。24岁的小皮特上台组阁,再遭议会不信任,但他寻求国王的支持,解散了议会下院,重新选举,最终取胜。下面评论正确的是
A.此时国王行政权力仍然很大 |
B.小皮特破坏了民主化的进程 |
C.行政权扩张打破了议会制约 |
D.是责任内阁制下的正当行为 |
6.
在西欧,“小麦的价格从十六世纪初到世纪中未有上升,而在世纪末却涨到了四倍于世纪中的价格”。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黑奴买卖致农业劳力减少 |
B.贵金属大量输入冲击市场 |
C.机械化生产提升生产效率 |
D.圈地运动导致农业的减产 |
7.
英国工业革命从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纺纱机到卡特莱特的水力织布机、再到瓦特的改良蒸汽机,经历了“纺纱一织布一动力”的机器发明和应用的递进阶段。这种“递进”反映出
A.科学理论的突破 |
B.思想文化的进步 |
C.政府措施的激励 |
D.工业革命的深化 |
8.
据经济学家们估算,至1894年为止,全国工业、采矿和交通运输业的资产总俄6749万元;其中官方资产为4751万元,占70%。而在官办企业中,属轻工业的资产仅占官办企业总资产的10.3%。该现象反映出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
B.“实业救国”已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
C.晚清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
D.列强尚未控制中国的重工业资源 |
9.
1905年,《民报》第一号刊载了四幅人物画,目录标题分别是“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世界第一之民权主义大家卢梭”、“世界第一之共和国建设者华盛顿”、“世界第一之平等博爱主义大家墨翟”。《民报》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A.利用报刊媒介进行民主革命的舆论动员 |
B.考订黄帝、墨翟、卢梭、华盛顿的历史地位 |
C.以中西杰出人物为标杆树立人生新坐标 |
D.立足三民主义理论评价中西历史人物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