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78457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9/9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熊志勇、苏浩《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等整理

从以上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贼,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偶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

材料二  11—12世纪,除原来罗马帝国时期的老城市外,西欧各地在城堡、主教堂、大修道院附近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城镇。第一类城市如英国的约克和法国的奥尔良等,它们的产品主要满足地方市场的需要;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是第二类城市的典型,它们主要生产和经营某些专业产品,与国内外市场都有密切的联系;第三类城市如意大利的热那亚等,它们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制定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到14—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的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社会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摘编自侯建新《西欧城市的兴起》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城市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欧城市与宋代城市的不同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1世纪前后中国宋代与西欧城市发展的共同历史影响。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中叶,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进入议会,并逐步取得统治地位。此前,两党轮流执政,官员经常发生变动。官员的任用不仅以党派为基础,而且存在许多暗箱操作的手法,以致卖官鬻爵之事也时有发生,使政府的行政既无效率,又不经济。1853年,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引发了国内对于政府腐败和无能的猛烈抨击。1854年,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威廉提出了四项建议:一、将政府中的行政工作分为智力工作和机械工作两大类,前者由大学生来担当,后者由低级人员来充任;二、初任人员均应在年轻时通过选拔考核;三、各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并可在各部之间互相转调、提升;四、官员的提升以上级的考核报告为依据。这些建议后来均以法令的形式逐一采纳并加以实施,一个相对独立于各个党派的职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

——摘编自《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历史文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影响。

3.单选题(共17题)

4.
梭伦制定的法律规定,当因国事发生内争之时,漠不关心国事,不加入任何一方的人,将丧失公民权利,不能成为国家的一份子。据此可知,古代雅典
A. 内争不断孕育直接民主
B. 公民意识得到法律的肯定
C. 个人自由高于城邦利益
D. 立法过程具有主观随意性
5.
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家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这项法规
A.扩大了国王权利
B.使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
C.破坏光荣革命的果实
D.利于责任内阁制建立
6.
托克维尔指出:“假如美国总统犯了叛国大罪。这时,先由众议院弹劾总统,接着由参议院宣布罢免他的职务。然后他才到陪审团出庭受审,只有陪审团可以剥夺他的自由或生命。”据此,托克维尔强调美国
A. 总统受到国会和法院制约
B. 三权分立体制已发展完善
C. 政治审判的程序较为严格
D. 最高司法权集中于陪审团
7.
1858年4月,当英法联军抵达天津时,咸丰帝为准备出面的交涉人员制订了“详尽”外交方略:对俄表示和好,对美设法羁縻,对法进行劝告,对英严词诘问。这说明当时
A.俄美为获取利益而支持清廷
B.英国极力对华进行侵略
C.清政府对列强缺乏清醒认识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8.
抗战打响后,国民政府提出“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湖南人喊出“中国如果要灭亡,除非湖南人全死光”的口号,四川人提出“只要四川不亡,中国就不会亡”。这反映出
A.中国抗战的艰巨性
B.西南地区是抗战主战场
C.全民抗战成为共识
D.川湘地方军战斗力最强
9.
恩格斯称《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的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纲领,对那些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杂七杂八的思潮加以甄别和澄清,对于确立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无疑是完全必要的。恩格斯在此强调《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A.促进世界无产阶级真正走向联合
B.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C.意味着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终结
D.使工人斗争富有了科学性
10.
20世纪50年代,美国最高法院在一系列黑人民权诉讼案中,否定了种族隔离制度,并强调“若美国决心充当世界领袖,必须解决好国内的种族问题。”美国此举意在
A.巩固殖民统治
B.缓解两大阵营间的矛盾
C.提升国际形象
D.遏制民族独立解放运动
11.
1842年,《英国劳工人口状况报告》出版,针对大城市死亡人数甚至超过出生人数,提出:首先和最重要的办法,同时也是最可行的办法,就是修建下水道,移除生活场所、街道和马路上的垃圾,以及供水系统的改进。六年后,英国第一部《公共卫生法》颁布。这反映出英国城市化进程
A.降低了英国人口的平均寿命
B.长期缺失排水供水系统的建设
C.直接受到工业革命的破坏
D.逐步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12.
1933年7月,罗斯福提出订立“一揽子规约”的想法,规定愿意合作的雇主应保证遵守全国复兴总署规定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据此可知,罗斯福提出“一揽子规约”
A.意在维护工人阶级权益
B.防止因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
C.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解
D.使严重的社会就业问题得到了解决
13.
唐代法律规定:“(家庭)应分田宅及财物,兄弟均分……兄弟俱亡,则诸子均分。”这一规定在当时
A.解决了家庭内部经济矛盾
B.增加了国家人头税的收入
C.客观上增加了自耕农数量
D.有利于社会财富迅速积累
14.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西汉初年颁布“民产子”诏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唐代要求地方官员劝勉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的庶人结婚。古代政府关注人口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B.保证国家财税收入
C.防范民间土地兼并
D.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15.
南宋时,俗语曰:“苏湖熟,天下足。”到明清时期,江南常患粮食不足,所谓“江南地阻人稠,半仰食于江、楚、庐、安之粟。”这一变化反映出
A.江南农耕技术的退步
B.南北经济格局的改变
C.区域长途贩运的兴起
D.江南经济结构的变化
16.
据表可以得出
文献
西汉商业
《史记·货殖列传》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择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汉书·食货志(下)》
商贾及其子孙不得为官史;商贾不得衣丝、乘车、骑马、携带武器;商贾不得名田;加倍征收商贾的算赋。
 
A.史书可作为探究西汉商业政策的依据
B.《史记》对西汉商业的描述有失偏颇
C.《汉书》对西汉商业的描述最接近事实
D.史书记述的矛盾性削弱了其可信度
17.
早先,享用来自东方的茶叶是属于王公贵族的特权。到18世纪中叶,不仅贵族绅士和富商不停地饮茶,而且每一个船工、浆洗工和挤奶女工也都饮用它,茶叶成了他们不可缺离的消费品。材料反映了当时英国
A.生产力水平和消费水平较高
B.贵族与平民的界限日益模糊
C.开始崇尚东方人的生活方式
D.积极发展与东方的海外贸易
18.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冲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林洋市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懒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懒洋电灯入中国,而治业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材料说明列强的商品输出
A.对中国社会传统的经济生活影响很小
B.使中国传统的经济迎来了发展机遇
C.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D.大幅度提高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
19.
1912年5月,袁世凯命令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并挈比古今中外度量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在周学熙、张謇等人的努力下,至1921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有40多项。北洋政府此举
A.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 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
C. 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
D. 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20.
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段话重在强调分封制
A.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
B.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
C.促进了各地区文化交流
D.加速了中华民族的融合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