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江西临川区二中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78423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6/6/28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文明往往有着其不同的特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明,无论其范围广大还是狭小,在地图上总能找到他们的地理坐标,他们的本质特征取决于它们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局限或便利。因此,人类在迈向文明时代的进程中,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便在不同的地理空间中形成了。
——布罗代尔(法国史学家)
(1)材料一中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索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从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请出以古代中国为代表的农耕文明和以希腊为代表的海洋文明的主要差别?
材料二中国古代的帝王在反腐倡廉方面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主要表现在:加强封建道德伦理教化,以严刑酷法惩治贪官污吏,建立御史制度监控官员行为,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是,中国古代受封建专制制度和人治的限制,严刑酷法惩治贪官只是事后治表,封建道德伦理教化也只是治标不治本,这说明中国古代尚未找到遏制和铲除腐败的治本之路。
——周树志《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研究》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帝王反腐倡廉的措施以及中国古代不能遏制腐败的根源。
材料三健全法律和司法体系是防止腐败的重要制度保障,国会相继通过了一系列与抑制腐败密切相关的法律,比如禁止公司向联邦公职人员捐款的法律(1907年)、竞选经费公开法(1910年)、联邦反腐败行为法(1925年)等,对腐败行为的制约,更离不开监督执行这些法律规章的独立机构,20世纪以来,近80%的公共腐败案件由联邦检察机构提出诉讼。势均力敌的党派之间出现利益冲突并形成的相互制衡与监督,客观上称为抑制腐败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被称为“第四权力”的新闻媒体在美国反腐败斗争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张宇燕、富景筠《美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分权与制衡的角度出发,说明美国遏制腐败的方法。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趋势的认识。
2.
治国方略是治理国家的战略性指导原则和全盘的方针与策略。
材料一伯利克里作为雅典城邦的领导人,在公元前461—前429年长达32年的时间内,担任雅典城邦的执政官,使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他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中,将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概括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的真正才能。”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国家事务管理中体现的民主性特征,并结合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繁荣的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二德意志帝国政治制度运作示意图

(2)请写出材料二中皇帝与议会、皇帝与首相之间的权利运作关系,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德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事一系,永永尊戴。
材料四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十二条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权
第十九条参议院之职权……议决一切法律案。
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览政务,公布法律。
第五一条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3)依据材料三、四、五,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钦定宪法大纲》的不同。
3.
材料一 1949年***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庄严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请回答: (1)简要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加深、形成的过程。
材料二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第二、三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并从国内形势和国际局势两个角度分别说明这两个周期进行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
材料三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明确指出,冷战结束后,他要寻找一种新的范式去取代已经过时的冷战范式,认为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者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亨廷顿的文明观的政治倾向十分明显,这从他向美国政府提出的建议中就可以一览无遗;限制儒教国家和伊斯兰国家扩大军事力量……而我们认为,显示地缘正值表明:文明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单位。国家仍然是划分世界的基本尺度,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
——摘编自方永刚、唐复全《大国逐鹿:新地缘政治》
(3)根据材料三,提炼出关于冷战后导致世界冲突的根源有哪些观点?并试以史实论证材料三作者的观点。

2.单选题(共16题)

4.
梭伦在国家危亡之际被授予绝对的帝王权力,全国同胞都盼望他能接受,被他严词拒绝;华盛顿也严词拒绝了一些人让他担任君主的建议。这表明
A. 民主政治的环境决定了伟人的品格
B. 伟人品德对民主政治形成有重要作用
C. 伟人言行决定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D. 梭伦与华盛顿对自己国家的贡献相同
5.
古代雅典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因而雅典城邦对被处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材料体现了雅典哪一价值观念
A. 平等自由
B. 城邦优先
C. 人民主权
D. 法律至上
6.
罗马法规定:“在宣判前,即使证据确凿,也只能称为犯罪嫌疑人;宣判之后才可以称之为罪犯。”这一规定
A.体现出罗马法追求执法程序的正义
B.推动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
C.确保了罗马境内全体居民权利平等
D.表明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7.
关于罗马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十二铜表法》的出台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这是平民和贵族斗争的结果
②自然法思想为罗马法注入了血液和灵魂,而自然法思想的源头在古希腊
③罗马法规范了私有制下人们之间的关系和商品经济社会秩序,它在私法领域对后世影响巨大
④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既表现在具体的法律制度上,也表现在抽象的法律精神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
下图是某学生对西方代议制的理解而制作的图示,最恰当的标题是
A.统而不治的“虚君”政治
B.打着民主幌子的君主专制
C.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典范
D.相互妥协下的“一票共和制
9.
1875年法兰西共和国宪法,是由三个宪法性法律文件构成的,“它含糊不清、残缺不全可谓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所有法律都仅限于分别阐述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可见该宪法
A.并未建立真正的民主制度
B.是君主派的胜利
C.具有不完整性和妥协性
D.强调分权制衡
10.
美国一政治学家曾说:“如果不给政府以充分的权力,国家的安全就处于危境。如果给了充分的权力,又很可能被滥用。”为解决这一难题,美国特别重视
A.总统行政权的强化
B.两大政党的建设
C.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
D.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11.
1877年,法国一家君主派报纸写到:“我们要把共和国、共和派搞成连猪狗都不吃的烂泥浆。”这段言论反映了法国
A.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B.共和道路艰难曲折
C.共和派的力量强大
D.政治体制不断完善
12.
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的资料记载:“在治安战期间的某战场。敌我的势力范围犬牙交错,变化无常。有关敌人准确位置的情报很不可靠,甚至在我方势力范围内部深处经常潜藏有敌人的军事力量”。下列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材料真实地反映了武汉会战后战争特征
B.材料中的“某战场”是指中国的正面战场
C.“犬牙交错”是因为全民族抗战尚未形成
D.材料反映相关情况主要出现在抗战初期
13.
1986年9月,邓小平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迈克·华莱士的采访时说:“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不知道哪一天又被别人拿去了。”材料体现邓小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意图是
A.考虑国际国内的发展状况
B.保障民族关系的稳定繁荣
C.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
D.充分尊重台湾历史的现状
14.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耐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写道:“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这是指新中国实行了
A.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5.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以来,经历了四次修正。其中某一个修正案在宪法第五条增加了一款,作为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据此所知,此修正案应为
A.1988年宪法修正案B.1993年宪法修正案
C.1999年宪法修正案D.2004年宪法修正案
16.
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参加任何集团,同谁都来往,同谁都交朋友。……我们讲公道话,办公道事。”下列各项能贯彻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是( )
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发展同各国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
C.参加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不结盟运动
D.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17.
1953年底,美国情报部门的一封电报中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这种判断的依据是,中国政府提出了
A.另起炉灶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8.
“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尼克松总统、尼克松夫人及美方一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人民给予他们有礼貌的款待,表示感谢。”这说明
A.在20世纪70年代,苏联对中美两国安全都构成严重威胁
B.美国继续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
C.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D.美国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19.
1977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抨击“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这说明
A.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
B.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
C.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
D.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