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内蒙古赤峰宁城县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78388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6/9/2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古往今来,民主建设一直都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图一、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民主政治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相比,有何创新之处?
(2)结合图二信息和所学知识,概要说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是如何实现对权力进行制约的。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条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第五条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中苏同盟互助友好条约》(1950年)

材料二 双方声明:——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双方都希望减少国际军事冲突的危险——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一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都认为,任何大国与另一大国进行勾结反对其他国家,或者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那都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双方同意,扩大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是可取的。为此目的,在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这些领域中进行人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将会是互相有利的。

——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缔结该条约的原因。
(2)比较材料一、二,归纳并其合作方式的不同之处。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教科书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不同时期的教科书因多种因素的制约会存在许多差异。
材料一“国会是资产阶级和地主控制的,因为按照宪法规定,必须有一定财产的人才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最高法院曾多次帮助美国资本家,宣布工人罢工为非法,残酷地镇压革命的工人。……这部宪法(1787年宪法)保障了美国有产阶级的利益,它可耻地保存奴隶制度,把种族歧视固定下来,使广大的劳动者失去了起码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它所宣布的‘自由’为的是种植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实为剥削的自由”。

——摘自《世界近现代史》(高级中学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上册

材料二“美国宪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宪法所确立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共和制等原则,为美国在此后两百多年间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也为后来许多国家所效法。美国开国元勋们的初衷并非设计一个完美无缺的国家制度,他们当时关心的是如何建立一个有效但又受到约束的政府,以挽救危机中的邦联。1787年宪法……因此带有一些明显缺陷。例如,在奴隶制问题上,虽然宪法明确阐明了主权在民原则,但在宪法批准后,只是拥有一定财产的白人男性才有选举权”。

——摘自《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版本的教科书对美国政治制度态度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2.单选题(共9题)

4.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民主化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当时,“政治民主化”体现在权利分配标准发生的变化,即
A.扩大民主权利
B.打破贵族世袭特权
C.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
D.实现雅典民主政治
5.
钱乘旦在《走向现代国家之路》一文中指出,“从血统上说,王位的新主人是詹姆士的女儿和女婿,这样就保留了斯图亚特的族谱,但王位的内容却因此起了变化。”对“王位的内容”变化说法欠妥的是()
A. 专制王权→民主共和 B. 个人专制→宪政体制
C. 王在法上→王在法下 D. 国王至上→议会至上
6.
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
A.鸦片战争
B.辛亥革命
C.义和团运动
D.太平天国运动
7.
1872年,马克思提出:“工人总有一天必须夺取政权……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断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处都应该采取同样的手段。我们也不否认,有些国家,像美国、英国……许还可以加上荷兰,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这些国家
A.工人阶级力量比较强
B.无产阶级政党成熟
C.代议制政治比较完善
D.工业革命进展迅猛
8.
早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就有人认为十月革命是一个偶然事件,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发动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这次“政变”的斗争目的是
A.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9.
由博客演化而来的微博,网民戏称为“围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带着“围脖”出席“两会”成为2012年全国“两会”的一道风景。有人说:“正是现代媒体技术手段的进步,才燃起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下列各项对这一说法评价正确的是()
A.强调只有掌握现代高科技才能提高参政的积极性
B.认为了解民意的唯一途径就是网上交流
C.正确揭示了科技发展对民主进程的直接推动作用
D.没有看到这种现象的实质是我国民主化进程加快
10.
“求同存异”的方针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处理对外关系时(  )
A.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决定亲疏、好恶
B.不以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否决定亲疏、好恶
C.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利益,通过妥协寻求一致利益
D.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观点,求得一致的意见
11.
“马歇尔计划要求欧洲打破支离破碎的单个市场,1948年,英、法等16个国家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负责分配和使用美国提供的援助。在这种合作的气氛下,1950年西欧国家成立了欧洲支付同盟。”这说明马歇尔计划(  )
A.促进了关贸总协定的成立
B.对战后西欧的一体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C.是美国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
D.加快了欧洲的复兴
12.
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一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表明日本的企图是
A.不愿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B.与美欧进行军事抗衡
C.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D.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