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78358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21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古今中外人类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它一直在拷问着人类的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材料二  1967年英国通过《议会行政监察专员法》,规定议会行政监察专员终身任职,直到退休年龄。只在行政监察专员有严重不法行为时,由议会两院弹劾才能免职。监察专员的职责是监督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保证他们依法合理地办公,防止其不当活动侵害公民的正当权益,保证对受到政府不当活动侵害的公民提供必要的补偿。监察专员管辖范围,限于公民因中央行政机关的不良行政(包括行政人员偏见、疏忽、迟缓、不作为及其他)而使利益受到侵害时的申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汉朝到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据此简要评价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不得摘抄原文)。并说明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相比,英国近代监察制度的进步之处。
2.
阅读下面四幅国家中央行政管理体制图,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秦朝与雅典政治体制有何显著区别?从经济角度分析两者不同的主要原因。
(2)美国政治体制是近代西方典型的代议体制,这种政治体制建立的依据是什么?从图中可以看出其政权组织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何影响?
(4)从西方、中国政治体制的变化中,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

2.单选题(共20题)

3.
学者哈罗德·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这样评价梭伦:“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梭伦改革时,“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主要得益于
A.实行财产等级制
B.废除债务奴隶制
C.实行陶片放逐法
D.建立四百人会议
4.
《西方政治文化传统》评价雅典民主政治:“对平民治国能力的盲目崇拜以及平民群众权力的无限膨胀,使国家失去了有效的制衡机制。”实质上是:
A. 否定公民民主政治
B. 批判过度的直接民主
C. 肯定国家制衡机制
D. 肯定专制中央集权制
5.
罗马法规定:“在宣判前,即使证据确凿,也只能称为犯罪嫌疑人;宣判之后才可以称之为罪犯。”这一规定
A.体现出罗马法追求执法程序的正义
B.推动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
C.确保了罗马境内全体居民权利平等
D.表明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6.
早期罗马法规定妻子必须服从丈夫、妻子不能拥有任何独立财产,公元6世纪的法律规定,妻子可以保持其人身和财产的独立,甚至从“某些方面看,当时的妇女甚至要比当下大多数文明国家法律下的妇女获得了更大的解放”。这一变化
A.适应了帝国建立的需要
B.蕴含着自然法精神
C.体现了公民法的灵活性
D.使妻子和丈夫分庭抗礼
7.
“有衡”对于政治文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体现了地域平衡机制的是
A. 三权分立制
B. 国会议员名额分配制
C. 国会两院制
D. 联邦制
8.
1890年,普鲁士政府的全部候补官员中有40.4%是贵族,1900年为44.6%,到1914年时,这一比例达到了55.5%。这反映出近代德国
A.显露革命苗头
B.政治近代化滞后
C.军国主义强盛
D.没有代议制特征
9.
麦迪逊说:“在设计一个由人类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据此,美国在制定1787年宪法时遵照了以下原则
①联邦制
②分权制衡
③消灭奴隶制度
④民主原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
下表为辛亥革命中独立各省立宪派的政治活动,由此可见,立宪派
省份
代表人物
政治活动
四川
蒲殿俊
领导了保路运动,罢课,罢市,四川宣布独立后仁大汉四川军政府都督
湖北
汤化龙
武昌起义后,和革命党合作,参与组织湖北军政府,革命党人负责军事,立宪党人负责庶政,并通过通电督促各省谘议局响应革命
湖南
谭延闿
推动湖南宣告独立,革命党人都督焦达峰被杀后,担任都督,安定地方,援助湖北革命军,通电建议及早组织军政府
 
A.善于投机使革命潜伏着危机
B.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C.加速了辛亥革命的胜利进程
D.在革命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11.
下述主张出自于《资政新篇》的是()
A.“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B.“兴医院以济疾苦……仰体天父、天兄圣心者,题缘而成其举。”
C.“讲求泰西士农工商之学,裕无形之战,以固其本。”
D.“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12.
下列条约内容中能反映出列强对华侵略“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各个领域,使中国在经济和财政上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依附”的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3.
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4.
如果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传统教育,你可以选择的实地考察路线是
A.虎门销烟遗迹——天津义和团遗址——七七事变遗址
B.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遵义会议遗址——革命圣地延安
C.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武昌起义纪念馆——圆明园遗址
D.中共“一大”会址——淮海战役纪念馆——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
15.
1942年,国民政府在重庆秘密建造了一所伪造日伪钞票的造币厂。从汪伪汉奸那里获取日伪银行的最新钞票样式,并将样式快速送往重庆进行仿制,共制造出15000多箱假钞,并将假币偷运到了日伪控制的地区。这一措施
A.加剧了国统区的通货膨胀
B.挫败了日本“以战养战”的企图
C.为持久抗战提供了经济支持
D.稳定了国民政府的战时财政体制
16.
“根据统计,国民政府在1938—1940年先后组织的大战役有: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桂南战役、绥西作战和枣宜会战等。第七次战役规模相当大,地域涵盖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每次日军投入的兵力均在8—10万,中国军队投入的兵力至少在20万以上。……两年间,国民党军队共毙俘日军263,251人,同时也付出了1,019,911人的重大伤亡。”材料要说明的观点是1938—1940年间
A.国民党积极抗战,给日军沉重的打击
B.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是抗日的中流砥柱
C.国共合作抗战,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D.人民群众积极支持抗战,给日寇沉重的打击
17.
巴黎公社形成了异于“三权均衡”的“人民监督”这一新型的权力制约机制。在马克思看来,公社的“人民监督”像一个“倒金字塔”结构,与人民选举的正“金字塔”结构形成了权力对称,有效地防止了官僚腐败和权力失衡。这表明巴黎公社
A.实现了对权力的绝对监督
B.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C.选举权与监督权相互矛盾
D.堪称科学社会主义的典范
18.
巴黎公社最高权力机构公社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主席职务不固定,公社委员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各自投票的效力不会受到自己职务高低的影响。这说明巴黎公社
A.鼓励工人阶级参与政治
B.推行平等的选举制度
C.体现了三权制衡的原则
D.实行政治生活民主化
19.
有人评价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说它是俄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短短8天内,俄国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国家”。这里评价的是哪一重大事件
A.二月革命
B.“四月提纲”发布
C.十月革命
D.苏共二十大
20.
下面是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末,中国参与的国际组织数据统计表。这反映出
 
新中国成立到1977年
到1989年
到1997年
政府间国际组织
21
37
52
非政府国际组织
71
677
1163
 
A.中国外交中意识形态色彩逐步淡化
B.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
C.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多边外交
D.中国冲破了两极格局
21.
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咨文主要表达的信息是
A.强调中美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
B.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
C.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D.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22.
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A.根本利益的趋同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D.敌对意识的淡化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