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4年1月,张之洞等人拟定《奏定学堂章程》,经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史称“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初等小学堂属普及教育性质,其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中学堂属普通教育性质,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设高等学堂和大学堂,高等学堂“以教大学预备为宗旨”,大学堂分为经学科大学、政法科大学、文学科大学、医科大学、格致科大学、农科大学、工科大学、商科大学。与上述各级学校并行的,还设有高级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癸卯学制”颁行的作用。
材料 1904年1月,张之洞等人拟定《奏定学堂章程》,经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史称“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初等小学堂属普及教育性质,其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中学堂属普通教育性质,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设高等学堂和大学堂,高等学堂“以教大学预备为宗旨”,大学堂分为经学科大学、政法科大学、文学科大学、医科大学、格致科大学、农科大学、工科大学、商科大学。与上述各级学校并行的,还设有高级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类。
——摘编自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癸卯学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癸卯学制”颁行的作用。
2.
材料:
中国古代政府十分重视土地清丈工作,但因为丈量工作量大、土地丈量技术比较复杂不易掌握及地主大户的抵制,土地清丈工作往往难以进行。
南宋时,面对“州县之籍既因兵火焚失,往往令民自陈实数而籍之,良善畏法者尽实而供,狡猾者豪强者百不供一”的情况,两浙转运副使李椿年提出经界法,建议重建农田经界,受到宋高宗的赞赏,颁行天下。其具体作法是:“令官民户各据画图子,当以本户诸乡管田产数,且从实自行置造砧基簿,一面画田形坵段,详说亩步四至”。砧基簿制成后,需要“责结罪状申措置所,以俟差官按图核实”。田产买卖需“两家各齐砧基簿及契书赴县,对行批鉴”否则“并不理为交易”。经界法从绍兴十三年推行至绍兴十九年基本完成,仅婺州一地便造23万余册。南宋末年又发展为推排法,史载“由是江南之地尺寸皆有税,而民力竭矣。”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经界法的作用。
中国古代政府十分重视土地清丈工作,但因为丈量工作量大、土地丈量技术比较复杂不易掌握及地主大户的抵制,土地清丈工作往往难以进行。
南宋时,面对“州县之籍既因兵火焚失,往往令民自陈实数而籍之,良善畏法者尽实而供,狡猾者豪强者百不供一”的情况,两浙转运副使李椿年提出经界法,建议重建农田经界,受到宋高宗的赞赏,颁行天下。其具体作法是:“令官民户各据画图子,当以本户诸乡管田产数,且从实自行置造砧基簿,一面画田形坵段,详说亩步四至”。砧基簿制成后,需要“责结罪状申措置所,以俟差官按图核实”。田产买卖需“两家各齐砧基簿及契书赴县,对行批鉴”否则“并不理为交易”。经界法从绍兴十三年推行至绍兴十九年基本完成,仅婺州一地便造23万余册。南宋末年又发展为推排法,史载“由是江南之地尺寸皆有税,而民力竭矣。”
——摘编自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椿年提出经界法的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经界法的作用。
3.
材料 天承袭贞观年间整顿吏治、严惩贪污的政策,“尝与宰相议及刺史、县令”,并派遣“使者以六条察州县”,考核州县官吏是否清正称职。对于贪赃枉法官吏,不论官位高低,一律严惩不货。正如《资治通鉴》所评说:“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融之,或加刑诛。抉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镇压反对势力,打击旧门阀士族,扶植庶族地主出身官僚,发展科举制。”在武则天执政时期,虽然爆发过徐敬业和宗室诸王发动的叛乱,但是吏治清明,政局稳定,使广大农民得以休养生息,因而社会生产有发展,垦田和户口数字大幅度地增长。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武则天的措施对唐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武则天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武则天的措施对唐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4.
材料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丞相萧何编制的《九章律》中的“户律”,详细规定了户籍管理办法,实行编户齐民,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将户籍管理上升到法律规范。编户齐民把编户的姓名、年纪、籍贯、爵级、肤色、身长、家口、财产等都详载入户籍中,作为政府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主要依据,编户中的“齐民”即平民,是国家赋役的主要负担者;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迁徙,同时还采取“市籍”来管理市(特定的商业区)内经营商业的商贾户口。规定户籍三年一造,谓之“大比!,并三年上计一次;县、道官吏负责对户口验查和登记,在当年八月“案户比民”,将各户占有的土地及其他财产记入户口登记册内,简称“案比”。每年征赋之前的校核谓之“小案比”。户籍成为人口、土地、赋役三种册籍的合一。实行“乡亭制”,令乡有乡长,亭有亭长,规定他们负责户口管理和基层社会治安等,户籍管理日趋完善和周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户籍制度的影响。
——摘编自梁慧《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史和特点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和目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户籍制度的影响。
2.单选题- (共34题)
5.
王觉非等译著《西方文明史》称“梭伦以智慧和公正著称,他用取消债务的方式解救贫困者,又以成立新政府并赋予富裕者以巨大政治权利的办法平息富人的不满。……梭伦甚至使雅典政府引进了新的民主原则,……”梭伦在改革中引入的“民主原则”体现在。
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
②公民大会有权选举国家公职
③组成“四百人会议”
④所有公民都可通过抽签选举成为陪审员
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
②公民大会有权选举国家公职
③组成“四百人会议”
④所有公民都可通过抽签选举成为陪审员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6.
在历史学习中强调史论结合,但常常因为对概念理解有偏差,导致结论错误。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 史实 | 结论 |
A | 王安石实行市易法,政府设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 表明北宋一度放弃了抑商政策 |
B | 古希腊梭伦改革把公民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 | 为近代代议制民主奠定了基础 |
C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 意味着两极格局被打破 |
D | 20世纪80年代中国逐渐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标志着农业经营和分配方式的重大变革 |
A.A |
B.B |
C.C |
D.D |
7.
古代雅典城邦不允许公民只关心自己私人事务,梭伦立法甚至规定: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据材料可知,古代雅典
A.直接民主导致派系林立 |
B.公民意识在法律上得到肯定 |
C.将道德凌驾于自由之上 |
D.立法的过程具有主观随意性 |
8.
下图为古代雅典居民结构的比例图,观察图示信息,对于雅典民主与居民的政治联系,下列叙述准确的是


A.雅典超半数的居民拥有公民权 |
B.雅典民主的社会基础为自由民 |
C.少数奴隶主贵族独享雅典民主 |
D.外邦人享有雅典最广泛的民主 |
9.
《新全球史》中说:(商鞅)由于给个体耕种者以土地的所有权,世袭的贵族阶层在经济中的地位被大大削弱,这一措施使秦国的统治者在国内能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官僚统治,作者阐述的是
A.秦国能统一的根本原因 |
B.土地私有制的重要作用 |
C.自耕农取代了贵族阶层 |
D.官僚政治优于贵族政治 |
10.
加尔文说:“一个人之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绝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以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材料主要体现了。
A.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
B.加尔文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C.其思想符合世俗封建主的利益 |
D.其思想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
11.
“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洗净罪恶了。”材料集中体现了。
A.天主教会政治势力强大 |
B.天主教会凭借权力搜刮钱财 |
C.天主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 |
D.天主教会征收“什一税” |
12.
有人说,中世纪的“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但后来的人们已经拥有了“直拨上帝的‘热线’了”。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
A.天主教会被打倒 |
B.人们不再信仰上帝 |
C.上帝已经不再是人们膜拜的对象 |
D.出现了因信称义的宗教主张 |
13.
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
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
B.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
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
D.民贵君轻 |
14.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的过程 |
B.农耕化的过程 |
C.工业化的过程 |
D.汉化的过程 |
15.
在一次历史活动课上,小路同学向全班介绍了1861年改革,你认为对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改革主要原因是农奴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B.它是沙皇实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 |
C.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
D.它是一场彻底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
16.
列宁曾指出,经过1861年改革,“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下列能够说明这一点的是。
A.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
B.农民可以通过赎买的方式获得土地 |
C.农民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 |
D.农民仍然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 |
17.
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 |
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 |
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
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 |
18.
(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
B.北魏当时的保守势力强大 |
C.孝文帝借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 |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
19.
梭伦改革时期,雅典出现了三个分属不同背景的政治派别:代表平原地带氏族贵族利益的平原派;代表沿海地区新兴工商业奴隶主的海岸派;代表山地贫穷农牧民的山地派。梭伦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海岸派利益的是。
A.颁布“解负令” |
B.划分四个选区 |
C.设四百人会议 |
D.财产等级制 |
20.
对历史事件的分类整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有一位同学将历史上重大改革分为两类:a类——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b类——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其分类标准是
A.是否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
B.是否是向国外学习为主的改革 |
C.是否导致原来社会性质的改变 |
D.是否以解决民族危机为其目的 |
21.
法国历史学家高弟说:“维新派的重大错误就是想在太短的一个时期内使中国全然改观,要同时把所有的政权机构都抓在手里,……他们简单地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胃量和消化力在三个月之内都给吃了,这样它就被扼杀了。”高弟认为维新变法运动。
A.没有对中国产生影响 |
B.因操之过急导致变法失败 |
C.渴望夺取慈禧的权力 |
D.采取的措施不适合中国国情 |
22.
王安石为保证新法的实施,新增官员、新设机构或充实原有机构,其结果是每月增加官俸钱一万多缗。由此可见,该措施。
A.整顿了吏治 |
B.祛除了官场积弊 |
C.扩大了选官途径 |
D.加剧了冗官、冗费问题 |
23.
公元前594年开始的梭伦改革对雅典开辟了一条通向民主的道路,其积极影响不包括
A.发展工商业经济,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
B.稳定平民阶层,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阶级基础 |
C.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得以根本解决,稳定了社会 |
D.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力,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起了楷模作用 |
24.
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集中体现了马丁·路德的哪一主张。
A.教权高于王权 |
B.教士是由教徒选举出来的公仆 |
C.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 |
D.国家权力为神所授 |
25.
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改革应该是
A.梭伦改革 |
B.商鞅变法 |
C.孝文帝改革 |
D.1861年农奴制改革 |
26.
商鞅变法时规定“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什伍之内,各家相互纠察。”北魏孝文帝改革也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两者的共同作用主要是。
A.健全了地方基层组织 |
B.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 |
C.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
D.延续了地方传统文化 |
27.
克里米亚战争前夕,俄国有识之士指出:“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这说明俄国有识之士强烈要求。
A.改变现状,走向近代化 |
B.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
C.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
D.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
28.
宋仁宗时,枢密使田况对当时骑兵战斗力的描写:有的根本不能披甲上马,有的骑马奔跑时挽弓不过五六斗,箭射出十几步就落在了地上。为改变这种状况,王安石采取的变法措施不包括。
A.保甲法 |
B.保马法 |
C.将兵法 |
D.募役法 |
29.
“对俄国来说,亚历山大二世属于一种新型的改革者,他像是两面神亚努斯,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这说明俄国农奴制改革
A.没有取得实际效果 |
B.完全违背了封建主的利益 |
C.不能反映资产阶级的利益 |
D.既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封建主的利益,又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
32.
以下是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你从表中不能得出的观点是
时间 | 企业数 | 工人数(人) | 产值(千卢布) |
1860 | 99 | 11600 | 7954 |
1879 | 187 | 42000 | 51937 |
A.俄国工业革命取得成效 |
B.农奴制改革推动工业的发展 |
C.俄国逐步实行了现代化 |
D.俄国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 |
34.
王安石上书宋神宗:”陛下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散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日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____。”空白处应填写的语句是
A.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
B.寇乱息,而戚势强矣 |
C.贷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
D.贫者举息于豪民者少矣 |
36.
顾炎武曾说:“及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
A.宗族破坏影响社会和谐 |
B.重农抑商壮大小农经济 |
C.严刑峻法加剧礼崩乐坏 |
D.时代变迁冲击社会观念 |
38.
按照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是梭伦改革的重要措施。其主要意义在于
①沉重打击了依靠血统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
②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③完善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
④满足了所有雅典公民参政的要求
①沉重打击了依靠血统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
②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③完善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
④满足了所有雅典公民参政的要求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 |
D.③④ |
3.选择题- (共9题)
41.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百家争鸣”评价正确的是 ( )
①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②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④儒、墨、道、法等学派既相互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34道)
选择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