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江苏省徐州连云港宿迁三市高三三模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78324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5/7/3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於人君。……(鲁)曹邴氏……以铁冶起,富至巨万。……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以曹邴氏也。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先帝(汉武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以佐助边费。
——桓宽《盐铁论·本议》
材料三现在汉武帝再不让商人们擅自经营了,把其所有权收回,让政府派官吏去自己烧盐,自己冶铁,其利息收入则全部归给政府,于是盐铁就变成国营与官卖。这个制度,很像近代西方德国人所首先创始的所谓国家社会主义的政策。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四元帝即位,天下大水,关东郡十一尤甚。二年,齐地饥,谷石三百余,民多饿死,琅邪郡人相食。在位诸儒多言盐、铁官及北假田官、常平仓可罢,毋与民争利。上从其议,皆罢之。
——班固《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汉初年的盐铁政策及其主要影响。
(2)材料二中西汉政府的盐铁政策有了怎样的变化?指出其变化原因。
(3)概括材料三中汉武帝时期“国家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4)据材料四,指出汉元帝罢黜盐官的主要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调整经济政策的立足点是什么?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御物。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高祖曰:朕昨入城,见车上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者,若为如此,尚书何为不察?澄曰:著犹少于不著者。高祖曰:深可怪也!任城意欲令全著乎?
——《魏书·任城王元澄传》
材料三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吕思勉《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改变“不均”推行的经济措施及其政治目的。(2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为何批评元澄?这说明了什么?(4分)
(3)材料三的作者是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4分)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非暴力不合作主义意味着,凡是我们所认为的真理,均应至死不予放弃,应不遗余力地坚持真理并为之承受苦难。不要烦扰任何人,因为烦扰别人有违真理。承受所有这些艰难困苦就是真正的胜利。
——《印度舆论》(1908年9月26日)
材料二我不相信工业化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国家都是必要的。它对印度就远非如此。我坚信独立的印度只有通过采取一种简朴但却高尚的生活,通过发展它的成千上万个村舍,通过与世界和平相处,才能履行它对这个呻吟着的世界的责任。
——迪夫拉吉·巴利《论甘地的人道主义思想》
材料三  M.N.罗易主张,甘地“是一个要复兴宗教和旧文化的人,那么在社会方面就必然是反动派,不管他在政治方面看起来是多么革命。”
——任鸿皋、宁明编《论甘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甘地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具体实践。(3分)
(2)据材料二,指出甘地关于印度履行世界责任的基本观点。(4分)
(3)你是否赞同材料三的观点?请说明理由。(3分)

2.单选题(共11题)

4.
《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写道:梭伦在改革中首创了重要的民主机构,后来“成为一切公私事情的公断者”。这个机构是
A.公民大会B.陪审法庭
C.四百人会议D.十将军委员会
5.
议会有意识地把王冠连同早已拟好的文件一起呈现……议会还修改了国王的加冕誓词,新誓词删去了“维护先王批准的法律和习惯”一段话,改为“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议会此举的目的是( )
A.赋予国王立法权B.确保议会行使国家主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D.完全摒弃旧有法律法规
6.
某谈判大臣接到一份列强照会后,当日致电总理衙门称:“说帖大意,于让地一节,言奉天(今辽宁)南边割地太广,日后万难相安。赔费一节,言中国财力短绌,万办不到,非大加删减不可……”虽然如此,清政府还是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
2009年全国人大为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发文:“30年来,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为追求祖国和平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先后提出一系列重要政策……两岸政党领导的频繁接触,充分证明了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其中,“良好势头”主要包括
①和平统一方针的提出    ②“九二共识”的达成
③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④两地“三通”的实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8.
下表是不同时期《人民日报》关于美国报道的不同态度文章数量统计表。该表可以说明
 
1960年第一季度
1975年第一季度
1985年第一季度
积极报道
0
2
51
消极报道
323
81
88
中性报道
16
10
224
 
A.外交关系的变化影响新闻报道
B.国家实力成为新闻报道的基础
C.新闻报道追求客观性和时效性
D.新闻报道中意识形态观念消除
9.
世界贸易在1800-1840年间增加不到两倍,在1850-1870年间,却增加了260%。所有可以买卖的东西都投入了市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金融体系健全     ②工业革命推动 
③自由政策影响     ④世界市场拓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0.
据《华北捷报》等载,1879-1900年间发昌机器厂所造船只至少有8艘,所造的“汉阳号”卖给旅朝华侨,航行于仁川与汉城之间。这说明近代民族工业
A.主要面向国际市场B.技术力量领先朝鲜
C.发展水平显著提高D.重工业是主导产业
11.
一位英国记者在中国某地参观后说:“这里草草建成了4个奇形怪状的鼓风炉……人们有的用筐抬矿石,有的给炉子添火……不过在我看来从炉底掏出的成品,看上去和从炉顶倒进去的原料一模一样,没有变化。”他描述的
A.“一五”计划的成果
B.“大跃进”运动的表现
C.人民公社的特征
D.手工业合作化产物
12.
孙炳辉在《德国史纲》中写道:教廷的敲榨激起了人民的反抗。路德愤然站在斗争的前列,他采用当时进行学术探讨的习惯方式,……从而发出了公开反对罗马教皇的信号。这个“信号”直接改变了
A.罗马教会神权
B.神职人员权威
C.灵魂救赎方式
D.宗教礼仪程序
1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评价某理论时说:有力量者应该有所获,能有所获者应该保持所获。这种理论应该是指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B.达尔文的进化论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D.普朗克的量子论
14.
二战期间,德国将士经常出入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争相观看毕加索的艺术。可是这些不速之客受到了毕加索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艺术馆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自己作品的复制品。一位德国盖世太保头目指着这幅画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神色严峻地说:“不,这是你们的杰作!”毕加索送给德国军人的作品可能是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