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
(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
(3)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请回答:(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
(3)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2.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雅典,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着优势。”
材料二 “……,商鞅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材料三 北魏政府: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种蚕桑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了历史上的哪三次著名的改革或变法?
(2)材料二中“废井田,开阡陌”的主要含义是什么?在当时起到怎样的作用?
(3)材料三中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始实行的哪种土地制度?
(4)试分析说明材料所反映的重大改革或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
材料一 “在雅典,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着优势。”
材料二 “……,商鞅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材料三 北魏政府: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种蚕桑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了历史上的哪三次著名的改革或变法?
(2)材料二中“废井田,开阡陌”的主要含义是什么?在当时起到怎样的作用?
(3)材料三中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始实行的哪种土地制度?
(4)试分析说明材料所反映的重大改革或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后半期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

材料二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东京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请同答:
(1)透过材料一,你能获得哪些重要信息?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材料一19世纪后半期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

材料二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东京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请同答:
(1)透过材料一,你能获得哪些重要信息?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2.单选题- (共31题)
6.
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
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 |
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
7.
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猎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这些姓氏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
A.“废藩置县” |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
C.“殖产兴业” |
D.“文明开化” |
8.
之所以说梭伦改革是雅典历史发展的必然,原因是
A.贵族政治已成为雅典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 |
B.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斗争渐趋激烈 |
C.雅典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 |
D.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形成并提出分享政治权利的要求 |
9.
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并未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是建立了近代天皇制,最重要的原因是
A.明治政府的领导者与封建制度联系密切 |
B.资产阶级还没有能力克服封建专制主义 |
C.倒幕运动中人民没有受到民主思想的熏陶 |
D.日本1889年宪法带有深厚的封建色彩 |
14.
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发生的新变化主要有( )
①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②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
③由半殖民地状态走向了殖民扩张的道路
④封建等级制被形式上的平等所取代
①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②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
③由半殖民地状态走向了殖民扩张的道路
④封建等级制被形式上的平等所取代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18.
世界名著《安娜·卡列尼娜》深刻反映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作者用作品中人物的话说:“现在我们这里,一切都翻了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这里“刚刚开始安排”指的是
A.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措施 | B.加强农奴制的措施 |
C.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措施 | D.开展工农运动的措施 |
20.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以前,俄国已经面临着严峻的危机,主要表现在
①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②农奴制阻碍工业的发展
③十二月党人起义
④各阶层强烈要求废除农奴制
①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②农奴制阻碍工业的发展
③十二月党人起义
④各阶层强烈要求废除农奴制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 |
D.①③④ |
31.
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限制官僚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限制官僚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 | B.①④ | C.③④ | D.②③ |
34.
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但在实质上有极大差异。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前者天皇权力至高无上,后者君主权力受宪法制约 |
B.前者天皇凌驾于议会之上,后者议会权力超过国王 |
C.前者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治体制,后者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
D.前者内阁大臣对天皇负责,后者内阁大臣对议会负责 |
3.选择题- (共7题)
35.
– I am afraid that I can't finish the task successfully
– Don't worry . You __________ plenty of time to do it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31道)
选择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