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材料一




(1)结合历史背景,图1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怎样的局势?图2做出“中国觉醒”判断的依据可能是什么?
材料二 下面是晚清驻外使节有关近代世界政体大略的综述:
地球万国内治之法,不外三端:有君主之国,有民主之国,有君民共主之国。今日之德、日皆君主之国也,与中国无异。美、法,皆民主之国也,其政权全在议院,而(总统)无权焉。英国,君民共主之国也,大约民权十之七八,君权十之二三。
民主之国,其法合于孟子“民为贵”之说;然其弊在朋党角立,互为争胜,甚且各校私见而不问国事之损益,则权不一而志不齐矣。君主之国,主权甚重,操纵伸缩,择利而行;然其弊在上重下轻,或役民如牛马,俾无安乐自得之趣,如俄国政俗是也。惟君民共主,无君主、民主偏重之并,最为斟酌得中。
——摘编自《薛福成(1838年一1894年)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晚清驻外使节对近代西方民主政体的认识找出其中两处不当之处,并运用相关史实予以简要说明。(要求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语言简明。)
材料一 历史地图包含了多种信息。阅读下面两幅地图:

(1)从两幅地图中提取两项中国革命形势(革命中心区域、革命性质、国共关系等方面)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其变迁的原因。
材料二 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胜利。
——《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1937.8)
(2)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材料三 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中国是由于日本的大举入侵和举国抗战体制的形成,才在当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国人的民族意识也因此得以极大提升。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了,增强了国民对国家认同的程度,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发展的关心,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摘编自杨奎松《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梦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2.单选题- (共26题)
A.隋唐的科举制 | B.雅典的民主制 |
C.罗马的法律制度 | D.欧美的代议制度 |
A.英国《权利法案》 |
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C.美国1787年宪法 |
D.《德意志帝国宪法》 |
A.实行君主立宪 |
B.确立三权分立 |
C.实行地方分权 |
D.加强中央集权 |
A.闭关锁国状态未发生改变 |
B.《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
C.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
D.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工具 |
A.中国外交逐渐自强 |
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
C.中国近代主权彘失 |
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
A.实施男女平等的分配方案 |
B.贯彻平均主义的基本原则 |
C.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
D.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
A.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B.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
C.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 D.标志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
A.坚决捍卫了民族尊严 |
B.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
C.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 |
D.具有盲目的排外性 |
A.依赖外援 |
B.坚持抵抗 |
C.避战自保 |
D.妥协退让 |
A.淞沪会战 |
B.太原会战 |
C.徐州会战 |
D.武汉会战 |
A.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
B.改变了中国工业布局 |
C.奠定了持久抗战基础 |
D.意在“围剿”中央红军 |
A.挺进大别山 卢沟燃烽火 遵义定决策 五四起风雷 |
B.五四起风雷 卢沟燃烽火 遵义定决策 挺进大别山 |
C.遵义定决策 五四起风雷 挺进大别山 卢沟燃烽火 |
D.五四起风雷 遵义定决策 卢沟燃烽火 挺进大别山 |

A.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
B.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结束 |
C.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 |
D.抗日战争胜利,南京光复 |
A. 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 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 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A.巴黎公社革命反映了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的原理 |
B.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只在巴黎一个城市成熟 |
C.巴黎公社革命是具有自发性、偶然性的政治性事件 |
D.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
3.选择题- (共4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
我说,你听
她曾经可以做到连续数小时说个不停,且是站着说,微笑着说,声情并茂地说。她也会让身边的人开口说话,无论你多木讷、多胆怯,她都有办法让你开口。
有人说她的提问方式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温和的一种。时间久了,即使是最不爱学习语文的学生也会被她的课迷住。
有一个学生,恰好转到她的班。因刚到新地方,上课有点走神。她正在台上讲作文,说到细节描写的话题。她说:“譬如,那位新同学的头发天生的黑,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大家一齐向那个新同学的头发看,新同学的脸微微发红,心立刻回到课堂上。
她若无其事地接着说:“你们大家看看我,能说说我的一些特点吗?不许恭维我啊。”大家听了都笑。
那个新同学先获得了发言的机会。
她鼓励说:“我刚才说了你的头发,你现在可以说我的某个特征。看,你可以后发制人,主动权更大。”同学们又笑。
气氛轻松活泼了,新同学也不怕了,她果断地说:“老师,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她大声称赞:“好!”
那位新同学渐渐发现,她们班有一个共同的喜好,就是特别喜欢语文学科,这与好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
那个当年的新同学就是我。后来,有幸和她一起共事,向她学习教书的艺术。
有一年,学校考虑到她快退休了,没有给她排课,只让她负责年级学科的教研工作。她很生气。那次,是我第一次见她生气。她说:“不上课,有什么教可以研的?”学校只好继续让她授课。就这样,她一直工作在讲坛第一线。从教几十年,她没有缺过学生一节课,也从未对学生发过一次火。最后,她是从讲台上退休的。
可是,现在她不会讲话了,经常一个人长时间静坐。别人问她话,她也不理。医生说她是脑梗,大脑80%混沌。我不愿相信,一个擅长语言的人,并且是一个让语言散发魅力的人,会失去语言。
也许,她是讲累了,一旦有机会休息,就想好好享受一下。等她休息好了,就好了。可我面对她,呼唤“老师”的时候,她坐在轮椅上,头微低,没有任何反应。我的眼泪喷涌而出。
她家的茶几上有不少中学语文课本,是医嘱进行刺激治疗的道具。
我打开一本书,轻轻对她说:“老师,以前,我听你讲了许多年。今天,我来说,你听。”她没有一点儿反应,保持原姿坐着,雕塑一样。
“她的头发天生的黑,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她的头微抬,面部表情有了些微的变化,似乎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她的嘴唇颤抖着,用微弱的声音说:“好!”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6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4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