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7824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7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伯利克里在悼念公元前431年因与斯巴达人作战而倒下的雅典英雄的葬礼演说中,完全有理由自豪地宣称:我们的政体并不与其他人的制度相敌对。我们不模仿我们的邻人,但我们是他们的榜样。我们的政体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大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
——《全球通史》
材料二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力,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
材料三“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优越性。
(2)根据材料二归纳罗马法包含了哪些基本原则?
(3)根据材料三,说明罗马法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材料二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之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在笼子里,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美国总结布什在国庆演说
材料三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请回答:
(1)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的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笼子”指什么?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西方国家政治发展总的趋势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德国政体的什么特点?这一特点给人类历史带来了什么影响?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当年西班牙帝国在欧洲的势力范围相当可观,辖属尼德兰、南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德意志等国的大部分领土,一度曾吞并了葡萄牙成为世界霸主。由于西班牙的物价上涨早于并高于英、法、荷等国,使得西班牙的商人不愿意再致力于发展本国的工业生产,导致西班牙不得不依赖进口其他国家的工业品,甚至把本国生产的工业原料也输往国外。由于价格革命导致西、葡两国的企业主们完全失去了生产的积极性,加之西、葡两国社会上奢侈之风盛行,人们通常以从事体力劳动为耻辱,结果不仅国内所需要的工业品都依靠从其他国家进口,甚至于殖民地所需要的绝大部分工业品也必须从其他国家购买。为了进行连年不断的战争,西班牙消耗了国库的大笔资金。1588年7月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英国彻底击溃。自此西班牙帝国一蹶不振,西班牙的海上霸权地位也逐渐被英国所取代
——摘编自张家唐《论西班牙帝国衰落与大英帝国崛起的关系》
材料二英国著名史学家霍金斯指出,在16世纪以前,英国小麦的收获量和种子的平均比值一般为4:1.16世纪后,因采用了圈地制,比值开始上升,16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比值为8:1,18世纪又上升为10:1.据统计,1700年一个英国农民可供养非农业人口1.7万人,至1800年增至2.5万人
——摘编自王乃耀《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圈地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只是在,指出西班牙取得世界霸主地位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班牙与英国一兴一衰的原因。

2.单选题(共25题)

4.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执政官梭伦按照财产的多少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并规定前三个等级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和参选政府官职。这一改革措施
A.解放了雅典所有奴隶
B.开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C.全面缓和了雅典社会矛盾
D.打破了旧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
5.
“克利斯提尼用全新的、基于理性的体制,代替沿袭已久的颇具权威的惯例,意在用对整个城邦的忠诚替代传统的对部落和氏族的忠顺。”这里“基于理性的体制”表现在
A. 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B. 设立四百人议事会
C.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D. 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6.
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根本相似点是
A.用法律制度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维护和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
C.以对外扩张土地和掠夺人口为目的
D.给予较多的人以平等的政治权利
7.
诗人爱伦坡说:“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古希腊、罗马之最光荣、伟大之处在于
A.为文艺复兴准备了文化条件
B.开创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民主与法制
C.为后世留下大量经典文学艺术作品
D.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提供了思想武器
8.
“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为此罗马形成了
A.习惯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十二铜表法
9.
“最高法院和低级法院的法官如忠于职守,得终身任职。”美国宪法这一规定的直接目的和效果是
A.调和政党矛盾
B.保障司法独立
C.加强中央权力
D.体现限制公权
10.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国家财富的重新分配和社会阶层的贫富分化,主要是因为
A.金银存量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
B.西欧的商贸中心由地中海转到大西洋沿岸
C.丰富的原材料降低了制造业成本
D.人们的商业冒险意识和财富观念增强
11.
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
A.阶级立场的不同
B.政治主张的分歧
C.社会性质的差异
D.经济结构的变化
12.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禝”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13.
在我国古代,“六畜”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祈盼“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是我国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14.
《礼记·月令》载:季夏之月(六月),烧草取灰或沤草使腐可用作肥料。深耕、施肥、粪种、一年再获。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
A.精耕细作
B.农牧结合
C.独立发展
D.自给自足
15.
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
①小农经济下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
②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③小农经济下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本生产方式
④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④
16.
“唐朝时在广州设置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清朝时则在广州设置‘十三行’,统一经管对外贸易。”从中可以得出的最恰当信息是
A.中国古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中国古代政府完全垄断了对外贸易
C.清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不断萎缩
D.广州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17.
17——18世纪,导致西欧国家殖民地争夺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的方向相同
B.争夺工业原料的需要
C.扩大市场的需要
D.资本积累的需要
18.
随着工业革命的起步……工人的处境最糟:曼彻斯特浓烟滚滚,污水横流……纺织厂女工每天干活12~16小时,平均寿命17岁……工人居住区热病蔓延,贫困和缺乏教育使他们变得自暴自弃。这反映了工业革命
A.推动社会的巨大进步
B.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C.引发环境和社会问题
D.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19.
亚当斯密说:“发现美洲和经过好望角至东印度群岛的航道,是人类历史上所记载的最伟大、最重要的事件。”文中所谓“发现美洲和经过好望角至东印度群岛的航道”的历史人物分别是
A.麦哲伦、达伽马
B.哥伦布、达伽马
C.哥伦布、迪亚士
D.迪亚士、麦哲伦
20.
(题文)以下关于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的解释,最完整的是
A.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货币要求增加
B.自然经济瓦解—商品经济发展—追求黄金美梦
C.商业危机—东西商道断绝—商品价格猛涨
D.黄金梦—航海技术进步—资本主义萌芽
21.
某史学家说,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着全球的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这里“全球分裂”是指
A.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争夺殖民霸权
B.欧洲形成了两个政治军事集团
C.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格局形成
D.欧美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22.
19世纪下半叶,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上述状况反映了()
A.全球化趋势出现B.世界市场的形成
C.殖民扩张的开始D.资产阶级的形成
23.
垄断组织形成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主要表现为:
A.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资本财阀手中
B.垄断组织通过兼并实行生产社会化
C.扩大生产规模,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生产率
D.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发生变化
24.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曾提出这样的观点:神是不可知的,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明语言、造出房屋、衣服、鞋子和床,并且从土里取得养生之资的。这一观点的积极之处在于
A.否定了神的存在
B.批判奴隶制民主政治
C.宣扬唯物主义思想
D.特别强调人的价值
25.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
A.神是不存在的,人是万物的主宰和中心
B.探究人和人类社会
C.强调人类理性,否定绝对权威
D.“美德即知识”
26.
下面我国古代汉字的演变进程正确的是
A.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
B.甲骨文—金文—隶书—篆书;
C.金文—甲骨文—篆书—隶书
D.甲骨文—篆书—金文—隶书
27.
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根本原因是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B.统治者的政策
C.中外文化的交流
D.科学家的奉献精神
28.
它能产生巨大的动力,而且不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它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第一次用智慧释放出一种自然力量,鼓励了人类的创新。这里的"它"是指
A.飞梭
B.改良蒸汽机
C.火车机车
D.汽轮

3.选择题(共2题)

29.普通家庭常储备有:A食盐,B.水,C.蛋白质粉,D.多种维生素胶囊E.聚乙烯薄膜等物质.请按要求填空(填序号).
30.下面菜地的面积是{#blank#}1{#/blank#}平方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5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7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