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福建省罗源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37821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学识渊博,儒家经书、佛经、诸子百家、医书无所不读。早年随父辗转南北,到过很多地方,了解社会现状,很早就立下了“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他担任地方官多年,每到一地,来不及休息,便立即考察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并着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他调到中央任职以后,以“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曾先后两次被罢免相位,但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人称“拗相公”。
材料二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的。王安石既有军政韬略,又有施政才能,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材料三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是提出课题。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展开讨论:
甲:青苗法类似于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
乙:青苗法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列宁为什么称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2)材料二从哪一角度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评价?
(3)你同意甲、乙哪种说法?试述你的理由。
(4)根据上面的讨论,为他们的研究拟定一个题目。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 ——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齐鲁书社)
材料二 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中华书局)
材料三 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北魏迁都的过程及特点。北魏不断迁都的原因是什么?(8分)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表现。(5分)
(3)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是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的?(7分)

2.单选题(共10题)

3.
(题文)下列对梭伦改革历史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使雅典的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B.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
C.提高了平民的政治地位D.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利
4.
图1反映的是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的雅典贵族政治,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下列关于贵族统治在政治上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占据首席执政官的地位
②执政官一直是终身任职
③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④贵族把持了最高决策机关元老院
A.①②③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
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
B.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C.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D.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6.
21世纪中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多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这段材料说的是(  )
A.农田水利法B.募役法
C.市易法D.青苗法
7.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其根本性的变化是(  )
A.统治方式的变化B.思想文化的变化C.社会经济的变化D.社会性质的变化
8.
推动秦国封建化进程的核心措施是(  )
A.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D.奖励军功,废除贵族特权
9.
通过王安石变法我们可以总结和吸收的一个重要教训是(  )
A.从善如流B.赏罚必信C.用人得当D.戒急戒躁
10.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商鞅变法的主要历史作用是(  )
A.废除秦国旧制度,使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B.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C.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D.加强了秦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1.
图2所示是宋朝的神臂弓,王安石变法中负责生产和管理这一兵器的是(  )
A.盐铁部B.度支部C.户部D.军器监
12.
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观原因是(  )
A.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B.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
C.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D.铁农具、牛耕的出现

3.选择题(共4题)

13.

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

14.

根据图中A、B、C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回答:


15.

用化学用语填空:

16.

用化学用语填空: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0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