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7820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0/17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希腊全境满是千形万态的海湾。这地方普遍的特质便是划分为许多小的区域,同时各区域间的关系和联系又靠大海来沟通。我们在这个地方碰见的是山岭、狭窄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这里并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航海交通和商业贸易发展。同时人员的频繁流动,瓦解着古希腊的血缘亲族组织。……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摘编自岳麓版《历史Ⅰ》
材料二直接民主制度唯有在领土狭小的城市国家(城邦)中才有可能。在这些国家中,乡居的公民进城参加公民大会可以朝出暮归,人们相互间比较熟悉,一国政务比较简单,易于在公民大会中讨论和表决。在领土广阔的国家,这些条件是全不具备的。所以,城邦制度和直接民主两者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
——《顾准文集》
材料三中华文化主要发祥于中原地区,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格外安土重迁。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使血缘纽带遭受侵蚀,贵族首领的权力、地位不断加强,直接转化为统治阶级新贵族,形成君主集权。
——摘编自岳麓版《历史Ⅰ》
材料四韩非总结战国诸子的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秦始皇根据韩非的政治理论,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的职能,主要是统治百姓,此外还有抵御外部的侵扰和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利害冲突。……秦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经过历代封建王朝的调整与补充,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人教版《历史Ⅰ教师教学用书》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认为对雅典民主制度产生影响的因素分别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雅典民主政治发展作出贡献的三位著名人物。
(3)材料四中提到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它与雅典民主制度对各自国家产生的积极影响。
(4)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三,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摘自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1)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材料二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2)依据材料二分析,辛亥革命后到20世纪20年代前,哪些事件反映了“为中国的思想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 “新的救中国的出路”指什么路?旧的出路是什么?
材料三

(3)同样是签约,但面对材料中不同的场景,你所产生的感受必然不同。你认为两种场景对你震撼是什么?简要阐明你的理由。

2.单选题(共21题)

3.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改革
A.奠定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石
B.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C.将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黄金时代
D.确立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4.
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写下了“男人就是城邦”之句。根据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以下属于公民范畴的“男人”是
A.温杜德男,35岁,没有读过书,大脑中度智障,居住在雅典的自由民
B.麦克卡男,28岁,满腹经纶,文武全才,来自波斯帝国,现暂住在雅典
C.索斯丹男,33岁,武艺超群,因无钱给父母治病,被迫卖身为奴
D.艾梵德男,11岁,雅典自由民,公认的神童
5.
“一家之主有权将他的财产和他的奴隶遗留给任何他喜爱的人。假如一个人死后没有遗嘱,也没继承人,就该在父系亲族中找一位最亲近的亲属作为继承人。如果没有任何亲属,遗产应交给他那一族的人。”该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
A.《十二铜表法》
B.《权利法案》
C.美国1787年宪法
D.《拿破仑法典》
6.
罗马帝国皇帝高度重视法律制定,许多法学家纷纷前来献策。下列四人的主张不可能被采纳的是
A.甲倡导自由民平等、法律公正
B.乙提出增加处理经济纠纷条款
C.丙建议政府保护一切自由民的财产不可侵犯
D.丁主张废除原法律中基于身份等级的不平等条款
7.
恩格斯指出:“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权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第一个世界性法律”。下面哪一项表述符合材料所表达的含义
A.罗马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
B.罗马法是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支柱
C.罗马法是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基础
D.罗马法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8.
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总统由民选产生”、“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上述条文所体现的原则是
A.民主、分权制衡原则B.自由平等、分权制衡、联邦制原则
C.三权分立、分权制衡原则D.联邦制、民主集中制、自由平等原则
9.
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它赞美的是
A.联邦体制B.分权制衡原则
C.共和制度D.主权在民原则
10.
关于英国《权利法案》和美国1787年宪法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法律总结
②为国家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近代资本主义政治体制
④都赋予了议会至高无上的权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1.
“以一票赢得”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曾被人称为“不光彩的、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但它却不断巩固,成为法国“长寿”的共和国。其原因主要是
A. 启蒙思想深入人心
B. 1875年宪法确保了共和政体的延续
C. 共和派已获得政治上的绝对优势
D. 总统强大权力的保障
12.
 在德意志帝国里,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将军的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被称为“骑士皇帝”的德皇威廉二世发出的第一道圣旨就是“致我的军队”。上述材料反映了德意志的政治特点是
A. 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B. 君权至上和君主专制
C. 德意志帝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D. 将军享有国家最高的政治权利
13.
近代中国有誓词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怅;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誓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武昌起义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D.甲午海战
14.
某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小组深入江西农村考察,在瑞金某个偏僻山村的旧墙壁上发现了“打土壕,分田地”的标语。该标语所涉及的历史时期是
A.五四运动时期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北洋军阀时期D.北伐战争时期
15.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称:“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材料所指事件的影响是
A.使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B.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D.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16.
举世闻名的中国皇家园林圆明园在1860年遭到西方列强的野蛮洗劫与焚毁。与这一结果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军机处的设立
D.《北京条约》的签订
17.
钱穆先生曾提出了一些对太平天国的看法:“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是
A. 定都天京
B.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 发动金田起义
D. 颁布《资政新篇》
18.
《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主要体现在
A.列强强迫清政府承担巨额赔款B.列强势力开始进入中国腹地
C.列强开始争夺在华路权D.列强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19.
丘逢甲《春愁》诗:“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与该诗相关联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
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这里“中国近代史的终点”指的是(   )
A.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B.南京大屠杀
C.中华民国成立
D.洪秀全定都天京(今南京)
21.
某班在高考历史备考专题复习中,老师要同学们对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趋势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概括,那么你认为下面各项中不够准确的是
A.从封建神学到科学理性B.从君主制过渡到共和体制
C.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D.从专制主义到政治民主
22.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A.秦、汉B.明、清C.隋、唐D.宋、元
23.
恩格斯指出,“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权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这表明罗马法
A.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B.是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支柱
C.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D.是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基础

3.选择题(共4题)

24.经过实验测得衣藻DNA在细胞中分布如下:84%在染色体上,14%在叶绿体中,1%在线粒体中,1%游离在细胞质中。这些数据说明(   )

25.

读中南半岛图,回答下列问题:

26.

《论语》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启示我们(    )

①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②善于宽容,理解之上

③学会尊重,友爱友善          ④彬彬有礼,和谐社会

27.

下列通信不是利用微波来工作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8